【摘 要】隨著生態公益林擴面和禁伐保護,遂昌縣國有林場建設面臨著資金緊缺、人員包袱過重、發展空間狹窄、職工收入過低和生存發展相對滯后等矛盾和問題。為此,筆者深入遂昌縣白馬山、湖山、牛頭山、桂洋等4個國有林場,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進行了調查,根據林場的實際,就遂昌四個國有林場今后的發展提出對策。
【關鍵詞】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對策;遂昌縣
1 引言
近年來,在遂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市主管部門的關懷支持下,通過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扎實開展“二次創業”,國有林場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為促進國有林場實現以木材采伐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已界定生態公益林面積為 9.8萬畝,公益林比例達 83.3% ,是名副其實的生態林場;堅持因場制宜,立足優勢,培植特色,發展以茶葉、毛竹、干水果為主的支柱產業,總面積2268畝,不斷壯大林場經濟,促進林場增效,職工增收;通過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項目扶持,國有林場基本實現了通電、通路、通電話的“三通”目標,完成了道路硬化,新建了自來水工程,利用危舊房改造項目改善了辦公、生活用房,有效改善了林場干部職工和林農的工作生活條件林區經濟平穩增長。
2 基本情況及經營現狀
遂昌縣國有林場建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對原有林場進行改擴建后,現有白馬山、湖山、牛頭山、桂洋等4個國有林場,下設22個林區,35個護林點,共有人員為221人,其中在職人員111人:在編事業人員102人、編外用工9人;退休職工87人;享受遺屬生活困難補助人員23人。根據2005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四林場總面積11.76萬畝,活立木總蓄積35.9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0%以上。
3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3.1 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遂昌縣國有林場大多起步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立地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交通困難,信息閉塞,土地貧瘠,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導致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已遠遠落后于全縣平均水平。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現有105公里林區公路,除已新建23公里水泥路外,還有82公里因災塌方,年久失修,急需復修、加寬、加固;二是交通信息閉塞,到目前,4個國有林場仍有6個林區未開通有線電話和移動通訊,無法接收有線電視;三是林場辦公條件較差,基層林區、護林點辦公條件簡陋,辦公樓陳舊老化,有的林區甚至沒有辦公用房和必要的辦公設施,難以適應現代林業建設的需要。
3.2 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
遂昌縣4個國有林場大多地處偏僻,受交通、通訊等因素影響,林場經濟發展緩慢,脫貧致富缺乏有效途徑,地理條件制約林場發展;國家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后,國有林場順利實現了以木材采伐為主向生態保護為主的重大轉變,從而陷入了“資金缺乏,發展無門”的困境,林場一點有限資金只能解決職工的基本生存問題,難以維持單位的正常運轉;近年來,遂昌縣國有林場在發展后續產業方面作出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探索,像茶葉、中藥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但發展后續產業缺乏項目支撐。
3.3 干部職工待遇偏低,矛盾十分突出
2011年改革后,四個國有林場均屬于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干部職工長年在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非常艱苦,工作任務繁重,而工資待遇卻普遍低于全縣平均水平,付出與收入的比例嚴重失衡,致使干部職工情緒低落,缺乏工作積極性。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后,四個國有林場仍有干部職工人員過剩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林木資源禁伐后,生態公益林難以見效,采伐指標逐年遞減,“二次創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規模,無法發揮經濟效益,大多數林場都守著“聚寶盆”過窮日子,林場經濟處于停滯不前狀態。
3.4 林場地處偏僻,林場管理體制尚不完善
距縣城較遠,交通相對不便,再加上路狀較差、彎道多,成為旅游發展的瓶頸。資金缺乏,森林公園設施陳舊,景點道路無能力改造,造成硬件設施落后,加上宣傳工作資金不足、力度跟不上,公園的旅游業實際情況與原設想的相差較遠。林場領導班子調動頻繁,林場管理體制尚不完善,不利于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不能體現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職工人數多、資金缺乏,林場的各項設施陳舊,房屋翻修維護資金用量大,林場本身難以解決困難。
4 對策
4.1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國有林場發展
遂昌縣地處甌江、烏溪江的源頭,其生態地位非常重要。為此,請求省、市林業局及當地黨委政府在安排生態公益林保護、土地開發、長防林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方面,對林場重點傾斜,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落實生態公益林政策和補償資金。遂昌縣國有林場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此,制定落實優惠政策,支持國有林場發展,顯得尤為必要。一是改革現有管理體制,將劃入林場的自然村恢復村級建制,林農劃歸原所屬鄉鎮管理,享受地方政府給予行政村的政策優惠;二是實行分類經營,將現有國有林場全部確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明確為全額事業單位,每個林場明確5到8名管理人員,其工資待遇和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三是妥善化解林場債務,對國有林場歷年來因營林生產所產生的銀行債務全部予以豁免,減輕資金壓力,確保國有林場積極投入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四是實行集約化經營,將現有4個林場進行整組合并,擴大林場規模,提高林場的整體競爭力和經濟實力。
4.2 發展林下經濟,高度重視多種經營
林場要充分認識發展多種經營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潛力,把發展林下經濟,開展多種經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林場發展規劃,列入議事日程,明確領導分工,強化行政推動。以高山林區為載體,以高效生態林產品種植為重點,帶動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林業觀光旅游、住宿餐飲、林業科技服務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一批三產融合大平臺建設。加快培育高山無公害農業、高效生態農業,重點發展珍稀菌類、精品果業、高山蔬菜、筍竹、中藥材、綠茶、油茶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積極發展生態養殖等;圍繞特色林產品,積極發展可食用林產品、竹木精深加工業。充分調動職工發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并形成合力,共同為多種經營發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最終把多種經營作為林場生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做大做強,實現林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4.3 堅持促進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以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國有森林資源保護培育為核心,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充分發揮國有林場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和森林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作用。根據國有林場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精心組織實施。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國有林場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以建設促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國有林場納入新農村建設等規劃,在安排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統籌考慮國有林場,使其享受與周邊農村同等的扶持政策,切實解決林場道路、危房、電力、飲水、通訊等薄弱問題。
4.4 堅持科學經營,統籌林場經濟發展
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從國有林場的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充分考慮各方的承受能力,把握改革的最佳時機和步驟,確保改革順利進行。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綠色生態屏障和后備森林資源培育基地的重要作用,確保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科學經營,大力提高森林生態質量。國有林場要把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作為首要職責,按照生態公益林的有關技術規程,積極開展封山育林、人工補植造林、退耕還林和闊葉林發展等工程,落實封育管護措施,確保建設成效,使國有林場成為全省生態建設的示范區。
4.5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做好森林公園特色文章
根據境內資源優勢和整個景區的實際情況,堅持景區開發與外部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主體景區開發與農家樂發展相結合、森林公園與周邊農村聯動發展、旅游開發與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開發。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網絡信息等大力宣傳森林旅游資源,不斷地拓寬客源市場。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舉辦的節會旅游、會務旅游、商業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努力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4.6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田明華 《試論我國國有林場體制改革》北京林業出版社 2008
[2]賈治邦 《生態建設與改革發展》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8
[3]李榮富 《對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
[4]趙軍鵬 《對河北省森林公園建設和管理的幾點思考》《現代農村科技》2012
[5]湯春琳 《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改革探討》《改革與開放》2011
[6]曾 鵬 《淺談森林公園的發展思考及管理的對策》《中國科技博覽》2011
作者簡介:
曾金山男(1963-)浙江遂昌人 助理工程師 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