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地方特菜勺型茼蒿的特征特性,利用水稻、西瓜輪作模式中的冬閑季節進行雙膜覆蓋插種一茬茼蒿,產值在5000元/667㎡以上。
【關鍵詞】勺型茼蒿;雙膜覆蓋;插種技術
茼蒿嫩脆爽口、清香宜人、營養豐富,且有清血、降壓、潤肺、清痰等功效。地方特菜勺型茼蒿是本地菜農在多年生產實踐中經人為定向選擇形成的小葉型茼蒿品種,因其葉形似小湯勺狀而得名,該品種莖稈嫩綠色,葉色濃綠,葉邊全緣或少許淺缺刻,其葉節稀、生長速度快,葉肉肥厚、莖節脆嫩、味香濃,品質優、產量高。冬季保護地栽培,上市期適逢元旦、春節兩大節日,產值在5000元/667㎡以上。
1 茬口銜接
近年來,由于推行水稻、西瓜水旱輪作,有效地解決了西瓜連作障礙的問題。水稻10月下旬收獲,春提早西瓜翌年2月下旬大棚定植。在水稻與西瓜接茬間的冬閑季節插種一茬茼蒿,即形成了“水稻——茼蒿——西瓜”一年三熟的高效種植模式。
2 插種方式
勺型茼蒿莖葉鮮嫩,生育期間遇0℃以下的低溫易產生凍害,常見癥狀為心葉及上部嫩葉的葉緣呈水漬狀,2~3d后形成黃色枯死斑,莖稈受凍表皮易剝離、內部漸變紅褐色,凍害嚴重的會成片死亡。我市地處長江下游北翼,冬季寒流頻繁侵襲,插種茼蒿須采取雙膜覆蓋栽培。
3 播種技術
3.1 整地置棚
茼蒿種子細小、頂土力弱,將畦面整細耙平有利于出苗整齊。前茬水稻收獲后進行耕翻細耙,清理稻樁等殘茬。結合田間精整每667㎡施腐熟糞肥1500㎏、45%復合肥25㎏,使肥、土充分融合。之后放樣置6m寬標準大棚,中間設40㎝走道,左右畦寬2.5m,然后扣膜備用。
3.2 催芽播種
播種時間視上市期靈活安排,一般在11月中、下旬。催芽播種有利于出苗早、出苗齊,先用清水浸種20h,沖洗干凈后甩干水分,蓋上濕布置于18~20℃條件下催芽,每天須用清水淘洗1次,以防止種子發霉而影響出苗率。待種子露白時晾干,拌適量干細土后撒播,播后及時用耙輕捋淺耙1遍,使種子覆土厚度不超過1㎝,碾壓或踩實后再用水管噴濕畦面即可。
3.3 適量播種
播種量直接影響到茼蒿的產量的高低和品質。播量過少,植株生長緩慢,下部葉片多,莖稈過粗,產量低,品質差;播量過大,植株細弱,下部葉片易發黃,品質下降。每667㎡用種量,一般掌握在1.5~2㎏為宜。生產上如出現密度過高的情況,可在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人工間苗,苗距控制在3㎝見方。
4 棚溫調控
大棚茼蒿生長前期,因氣溫相對較高,棚溫調控的重點是白天通風,避免升溫過高;夜間覆膜,以保溫護苗。進入冬季后,則以增溫、保溫、防凍為主。出苗前不揭膜,白天最高溫度一般在25~30℃;齊苗后,棚溫控制在18~22℃,超過25℃時,大棚設通風口降溫;夜間氣溫﹥0℃且沒有嚴霜凍的情況下,可不扣內膜,以加強煉苗,增強其抗逆性;待天氣漸冷、苗高達10㎝左右時插好內棚架,內膜白天揭、夜間蓋,以防凍害。晴暖天氣要適度通風透氣,下午3~4時及時封膜,暖棚過夜。遇-5℃以下的極端低溫天氣時,夜間還要在小拱棚上再增加覆蓋物保溫,以確保棚內溫度在0℃以上。
5 肥水管理
茼蒿生長期間,須追施2次速效性氮肥,分別在苗高3~4㎝和8~10㎝時進行,選擇晴暖天氣的中午,每667㎡追施尿素6~8㎏,同時視墑情適量澆水。苗高超過10㎝之后,肥水過足易發生植株倒伏、濕度過高還易致病腐爛,因此,不宜再澆水施肥。
6 病蟲防治
勺型茼蒿對病蟲害有良好的抗性,但冬季大棚栽培常處于高濕、低溫、弱光的環境條件下,較易發生霜霉病。在防治措施上,除要適度通風降濕外,在發病初期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葉面噴霧,隔7d再施藥1次,即可全程控制病害的發生。
7 適時采收
茼蒿采收過早,莖葉雖然鮮嫩,但生長量不足,產量、效益均低;采收過遲,苗高過30㎝后,莖稈基部易老化空心、葉片黃化。品質降低、商品性狀變劣,同樣的效益也就下降。勺型茼蒿的生長周期短,一般在播后50~60d、苗高20~25㎝時采收為宜。采收時用刀近地面一次性割收,不帶根、不粘泥、無黃葉,整齊碼放、裝筐上市,一般產量可達1500~2000㎏/667㎡。
作者簡介:
吳松林(1956-),男,助理農藝師;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