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江蘇省興化市大營鎮整體推進機插稻的調查,介紹了其基本情況和具體做法,總結了其成效及經驗,分析了其存在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以便通過整體推進機插稻來提高當地水稻生產水平。
【關鍵詞】種植業;水稻;機插稻
1 大營鎮水稻種植的基本情況
大營鎮地處興化市東北部,全鎮耕地面積3300hm2,常年種植水稻面積2400hm2,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從2004年水稻條紋葉枯病暴發流行以來,水稻品種曾經一度表現“多、亂、雜”,種植方式以直播稻為主,長期直播加重了土壤板結、雜草、雜稻嚴重等問題,從而使適合本地移栽的高產優質遲熟中粳得不到應用,水稻畝產水平在600kg/畝徘徊甚至下滑。正是從2004年開始,大營鎮農技站、農機站宣傳推廣機插秧,當年推廣機插秧40hm2,到2011年,依托水稻高產增效創建項目,機插秧面積已突破萬畝。2013年,大營鎮實行整鄉推進水稻高產創建,在大興金332省道公路沿線和通村公路兩側500m內全部推廣機插秧。2014年,正在繼續全鎮整體推進機插粳稻。近年來,通過實施機插稻高產增效創建和整體推進,全鎮水稻產量和效益發生了歷史性突破。
2 大營鎮整體推進機插粳稻的具體做法
2013年,為扎實推進機插秧工作,大營鎮成立了分管鎮長為組長,財政所、農機站、農技站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機插秧推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的機插秧的推廣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目標考核。為完成市交大營鎮2013年機插秧整體全覆蓋的目標任務,鎮農技站成立機插秧技術指導組,負責制定方案,并積極做好檢查指導、技術培訓等工作。鎮農機站成立了農機作業組,以利百家專業合作社等3個合作組織為主體,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收費標準、分區作業。同時,各村也組成工作班子,落實責任到人,措施到田,確保全面實現機插秧落實到位。為完成全鎮水稻整體機插秧全覆蓋工作任務,鼓勵全鎮農民參與水稻機插秧,對農戶和機插秧機手,鎮實施了獎勵措施。插秧機手每667㎡收費160元,實際向農戶每667㎡收費140元,項目補貼插秧機手20元/667㎡。2014年,全鎮整體推進機插機插秧又有新的“四舉措”:一是專業合作社機手分區作業,明確到人;二是實施主體品種武運粳24和南粳9108;三是實行機插秧指導價分段收費(4月10日前160元/667㎡,5月10日前165元/667㎡,栽插時170元/667㎡)市場化運作;四是全鎮整體推進機插秧,實行所定品種自選,繳款時間自由,統一收費標準,確保服務到位。
3 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經驗
3.1 水稻產量水平有新突破
2013年大營示范片水稻平均單產743kg/667㎡,比前三年水稻平均產量649 kg/667㎡增94kg/667㎡,增幅14.48%;帶動全鎮水稻平均單產701kg/667㎡,比前三年水稻平均產量648kg/667㎡增53kg/667㎡,增幅8.18%,這在大營鎮水稻生產史上又一次新突破。
3.2 種稻效益顯著提高
據調查統計,2013年大營示范片水稻產量743kg/667㎡、產值2199元/667㎡(按粳稻2.96元/kg計算,下同)、成本(含人工)1157元/667㎡、純收益1042元/667㎡;前三年平均產量649kg/667㎡、產值1921元/667㎡、成本1102元/667㎡,純收益819元/667㎡;與前三年相比,純效益增值223元/667㎡,純收益增幅27.23%,增效十分明顯。
3.3 水稻品種得到了統一和優化
通過實施此項目,解決了主體品種不突出的問題,克服了水稻品種長期“多、亂、雜”的現象,同時,集成組裝了優質品種栽培技術,促進了優質稻米產業化標準化生產。
3.4 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大營鎮機插秧已推廣多年,每年推廣面積均有所上升,但步伐不快,通過實施該項目,實現大面積連片機插,控減直播稻,統一栽培方式,有利于精確定量高產優質栽培措施落實到位。
3.5 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迅猛發展
全鎮糧食規模經營涌現了2個家庭小農場,3個專業合作社,多個種糧大戶。目前,大營鎮已注冊成立了2個家庭小農場,他們分別是大營鎮高港村王米方的米豐糧食種植家庭農場、金干興的泰禾糧食種植家庭農場。這兩個家庭農場的耕地、種植、病蟲害防治、收獲等農事操作都是以家庭成員為主,每個家庭農場都有農業機械操作能手,都自己擁有插秧機、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進行水稻種植時都是自己育秧、自己機插。
3.6 農業科技得到有效推廣
在示范片內,促使最新農業實用技術得到有效應用,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功能得到體現,同時,通過新技術層層培訓、現場觀摩、推廣應用,讓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和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必將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7 切實解決農村農民農業一些實際問題
以高產創建為契機,通過合同或協議規范管理專業化服務組織行為,充分發揮專業化服務組織作用,解決留守農村老弱病殘農民種田難、農民降本增產增收難、合作社社員創收難、一家一戶田管難、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實際問題。
4 存在的問題
4.1 農民顧慮多,對新技術接受能力不強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主要務農勞力年齡偏大,且大多數以婦女勞力為主,看見機插秧寬行,有的農戶不放心,又在機插秧行里補秧。
4.2 農民惜本,機插秧前期成本比直播稻大
以2013年為例,機插秧每667㎡收取費用為140元∕667㎡,耕作費(旋耕、漫田)為70元∕667㎡,每667㎡費用為210元;如進行秸稈全量還田,耕作費(旋耕、漫田)為90元∕667㎡,每667㎡費用為230元。而直播稻每667㎡需種子費55元,旋耕費35元/667㎡,水稻播種后封閉除草費15元/667㎡,每667㎡費用為105元,機插秧比直播稻每667㎡多投入105~125元,農民不舍得投入。
4.3 土地流轉困難
農村土地大多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且田塊分布零散,面積較小,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土地流轉,有利于機械化作業,也有利于機插秧推廣。但有時因一戶或幾戶農戶不愿意流轉土地,而使土地流轉計劃告吹。??
4.4 農田水利設施缺乏,無法確保及時用水
插秧機在插秧時,稻田里的水深只能保持在3~5cm左右,因此在插秧前農戶需將稻田里多余的水排放掉,待插秧完畢后重新將稻田里的水放到合適深度,一旦將稻田里的水放掉,再要用水便很困難。在插秧后稻田如果缺水,便會影響水稻生長,因此許多農戶不愿使用機插秧技術。特別是在進行插花機插的田塊,機插秧田比直播稻田用水多,水稻田灌水無法達到機插秧少灌、勤灌的要求。關鍵水稻打水費由打水機手承包,機手也不愿多打水。
5 相關建議
5.1 加大育秧物資的補貼
包括育秧基質、秧盤、無紡布、播種機械和種衣劑等,降低育秧成本,從而減輕農民機插秧的費用支出。
5.2 加大機械的購買補貼
包括大中型拖拉機和乘坐式高速插秧機,讓種田大戶和更多的農機手買得起農業機械。插秧機械投資的回報率較低,且使用范圍很窄,但一次性投入較大,這是一般機手難以投資的最大障礙,補貼幅度應繼續加大。同時,在水稻插秧季節,要求收割、旋耕整平、上水、機插等這幾個環節環環緊扣,才能不貽誤農時,而旋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以往的手扶拖拉機已不適應機插秧苗整地作業的需要,也要增加中大型拖拉機的購置補貼。
5.3 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修建方便插秧機等農機操作的田間道路,橋梁以及水渠,電網的配套。農田基礎設施好的,有利于機插秧的推廣。
5.4 對機插秧旋耕作業費進行補貼
由于近兩年實行麥草“雙禁”,進行麥草全量還田,增加了旋耕作業費用,尤其在直播稻仍占有較大市場的背景下,對農民旋耕作業費進行補貼,減少農民在機插秧上的投入,能調動農民推廣應用機插秧的積極性,減輕推廣阻力。
5.5 將機插秧所占比例納入考核
建議將水稻機插秧推廣面積、規模,機插秧所占比例等納入鎮、村年終目標考核內容,并出臺相應的考核獎懲措施,通過政府行政力量來推動機插秧的快速發展。
5.6 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采取土地流轉的形式,加快小田改大田步伐,讓耕地規模更大,便于機器操作和田間管理。建議通過政府行文,村級進行土地調整,將不愿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和從事土地種植農戶的土地,調整到一起,外出務工農戶愿意流轉的土地和在家愿意進行土地流轉農戶的土地調整到一起,有利于進行土地流轉,從而有助于機插秧的推廣。
5.7 培育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和合作組織
在農村種植業大戶、農機大戶在一定范圍內是鄉親們的科學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只有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優惠,幫助他們形成推廣和使用機械化插秧技術的能力,并讓他們賺到錢,通過他們去推廣和影響農民將會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5.8 繼續加大機插秧的宣傳和推廣力度
組織農戶觀摩水稻高產創建示范方,組織召開經驗交流會,讓機插的科技示范戶現身說法,帶動周邊的農戶使用機插秧技術,從而推動機插秧的推廣。
作者簡介:
萬安紅,男,1959年出生,中共黨員,大營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5年以上,在農技推廣、農民培訓、結構調整等方面成績顯著,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