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采用規范育秧技術,可以降低勞動強度,從而實現水稻生產的高產高效,達到節約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本文結合生產實際介紹了水稻機插秧育秧部分的關鍵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水稻機機插秧;育秧技術
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是采用規范育秧、機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適合機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機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農藝配套措施等。采用該技術可以減輕勞動強度,讓水稻生產節本增收、高產穩產。為此,本文結合野鶴鎮東子村、羊馬村(2011年、2012年種植面積為4.1hm2)示范推廣實踐,介紹水稻機械育秧、插秧和田間管理的一些技術要點。
1 機械化育秧關鍵技術
1.1 秧苗培育指標
機插秧苗的主要指標:苗株高度一般在12~20cm之間,莖基寬大于2mm,白根要在12條以上,地上百株干重至少大于2.5g,葉齡在3.5~4.0葉,且無病蟲害。對均衡群體的秧苗要求:毯狀秧苗要根系發達、盤結好,雜交稻要求成苗0.8~1.3株/cm2,秧塊標準為提起不散、形如毯狀,盤根帶土的厚度在2.0~2.5cm之間、保持厚薄一致[1]。
1.2 苗床土種準備
1.2.1 床土準備
床土宜選擇菜園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和淤泥土,采用機械或半機械手段進行碎土、過篩、拌肥,形成酸堿度適宜(pH值5~6)的營養土。培育時,每667㎡大田用秧需備足營養土100kg,集中堆悶,充分熟化農家肥,注意未經腐熟的廄肥不可使用,用備足營養土的2/3拌0.25~0.4kg育秧壯秧劑培肥、調酸,但蓋土不能拌壯秧劑培肥。一般苗床土在冬天就要準備好,經過冬天的凍融,開春時泥土就會變得細軟松碎,而且富含營養成分和處理部分病蟲害。
1.2.2 種子準備
(1)品種選擇。選擇通過審定、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每667㎡大田依據不同品種備足種子。
(2)種子處理:水稻種子稻殼厚,吸水慢,所以在催芽前要浸種,使其充分吸水;為防止水稻病害,還要對種子進行消毒。水稻浸種時間長短與浸種水溫的高低有關。一般水溫15℃時浸種5~6天,水溫10℃時浸種7~8天。消毒可用惡苗靈、咪鮮胺浸種。注意濃度不要過大,濃度過大或浸種時間長會抑制芽生長,出芽慢。
1.2.3 苗床準備
選擇排灌、運秧方便以及便于管理的田塊做育秧田。按照秧田與大田為1∶100左右的比例備足秧田。苗床規格為畦面寬140cm,秧溝寬30cm、深15cm,四周溝寬30cm以上、深25cm,苗床板面達到“實、平、光、直”的標準。
2 機械化播管的關鍵技術
為了確保規范化育秧質量,保證播種均勻、出苗整齊,宜采用機械或半機械的播種方法,因為機插育秧的秧苗具有苗齡短、秧苗彈性小、播量大的特點,所以在實際播種時要按照水稻品種的全生育期的長短、水源情況以及前后的作茬口來考慮和安排播種時間,寧可“田等秧”也不讓“秧等田”。一般日均溫在10 ℃時以上即可。
2.1 工藝流程
鋪放育秧盤—裝床土—灑水—播種—噴消毒藥劑—覆土—蓋底膜—拱外膜。
2.1.1 確定播種期
根據適宜機插的秧齡,參照當地常規栽插時間和水稻品種的全生育期推算出適宜的播種期。
2.1.2 播前種子處理
種子需經選種、曬種、脫芒、藥劑浸種(用吡蟲啉等拌種,以防治害蟲)、清洗、脫濕處理。精播器播種的種子經脫濕處理后就可播種,手工播種的種子催芽“破胸露白”即可,芽長不超過1mm,以免傷害種芽。
2.1.3 鋪放載體
育秧載體有軟盤、硬盤和有孔地膜。在實際鋪設軟(硬)盤時,要注意軟(硬)盤地面與廂面的緊密貼合,不可出現架空現象,然后在相鄰的軟(硬)盤之間填充適量的細土,并且相互靠緊。苗床上軟(硬)盤的四周也要用細土填實,防止盤里填入床土后盤變形引起的脹盤,也便于秧苗保濕、保苗。保證機插時順暢送秧。根據不同水稻品種,每667㎡機插大田約需18~22張軟(硬)盤。根據不同育秧方式鋪放不同載體,將軟(硬)盤緊密排放于苗床上。
2.1.4 裝床土
在育秧載體上鋪放營養土,土層2cm厚左右,表面平整,并使床土水分達到飽和狀態。
2.1.5 播種
規范化育秧需精量播種。根據品種和當地農藝要求,一般選擇冷頭暖尾天氣播種。選擇適宜的播種量,要求播種準確、均勻,不重不漏。1㎡的秧盤用1.5g移栽靈按1000倍用量、或50%敵克松4g按600倍用量,稀釋后均勻地灑在種子上,如果天晴氣溫高,則用量要減半。[2]
2.1.6 覆土
播種后要覆土,覆土厚度為0.3~0.5cm,以不見谷為宜。覆土后不要澆水,以防止苗床表土大塊板結被秧苗頂起。然后覆蓋平膜并搭好拱架,拱高在40~50cm,再蓋上拱膜以便保溫,抽整齊后再揭去平膜。
2.2 秧苗管理
2.2.1 立苗
立苗期保溫保濕,一般溫度控制在30℃左右,超過35℃時應揭膜降溫,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遇到大雨要及時排水,以避免苗床積水。
2.2.2 煉苗
一般在秧苗出土2cm左右時揭膜通風換氣。揭膜換氣原則:由部分至全部逐漸揭,秧廂太長的可適當在中間開小天窗換氣;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應及時通風換氣來改善膜內環境,降低膜內濕度,減輕病害發生。日平均氣溫低于12℃時不宜揭膜,溫室育秧煉苗溫度白天控制在20~25℃,超過25℃則應通風降溫;晚上低于12℃要蓋膜護苗。當日均氣溫穩定通過14℃或葉齡在2.5葉左右時,應及時煉苗揭膜。煉苗時要分步、分次進行,由少到全部的揭膜,堅持揭膜前必須澆透水。全部揭膜后要做到膜不離田,以防止寒潮死苗。
2.2.3 水肥管理
先濕后干,在秧苗3葉期以前保持盤土或床土濕潤不發白、晴天中午秧苗不卷葉,缺水補水。補水方法:秧田集中的可灌平溝水,小面積可早晚灑水。秧苗在1葉1心期葉色較淡,于傍晚待秧苗葉尖吐水時每667㎡秧田可施用尿素4kg,薄水勻施或對水500kg澆施,秧田面積小的可每10㎡秧廂用50~150g尿素對水15kg灑施,也可以每667㎡秧田用腐熟的人糞肥10擔加水20擔澆施,用肥后灑1次清水,以防肥害傷苗。看苗施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5d的傍晚施肥1次送嫁肥,每10㎡秧田用80~150g尿素對水15kg,于傍晚澆施。移栽前3~5d控水,以促進秧苗盤根老健。此外,還要根據苗情及時追肥。
2.2.4 病蟲害防治
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在秧苗期要做好防治工作。同時,應經常拔除雜株和雜草,以保證秧苗純度。
2.2.5 秧苗標準
適宜機械化插秧的秧苗應根系發達、苗高適宜、莖部粗壯、葉挺色綠、均勻整齊,標準為:葉齡為3葉1心的,苗高12~20cm,莖基寬不小于2mm,每苗根數為12~15條時為最佳。
2.2.6 秧苗調控
秧齡極有可能超過30d,用15%多效唑、或5%烯效唑1000倍液噴施,以達到控高、壯秧的目的。
3 正確起運移栽
機插育秧的起運移栽應根據不同的育秧方法采取相應措施,隨起、隨運、隨栽。軟(硬)盤秧可隨盤平放運至田頭,也可起盤后卷起盤內秧塊疊放于運秧車上,堆放層數一般以2~3層為宜進行運輸。
參考文獻
[1]帥林根,周振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三十問”[J].南方農機,2010,(1):31-32.
[2]重慶市忠縣農業委員會技術推廣資料,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