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丫他鎮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西南部,傳統農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傳統種植業、林業的發展,產業結構較單一,農業發展理念落后,農產品特色不明顯,市場競爭力較弱,在甘蔗等特色種植業的迅猛發展下,丫他鎮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小城鎮建設迅速、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實現了名副其實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甘蔗;特色種植業;農業產業鏈
1 丫他鎮傳統種植業發展情況
1.1 丫他鎮傳統種植業發展現狀
丫他鎮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西南部。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 514h,年均氣溫19.2C。有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的立體氣候特點,有“天然溫室”之美譽,適應各類植物的生長。土地肥沃,主產水稻、玉米、油菜,適宜種植柑橘、臍橙、梨、李、核桃[1]、巖桂、油桐、云南松等經濟林木和經濟作物。鎮轄區內資源十分豐富,有11萬畝荒山資源可用于草地畜牧業開發和林業開發,現已建成縣級人工草場2個(納巖草場、幸福草場)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珠防工程桉樹基地等3萬余畝。水果品質好,牲畜數量多,林木生長快,除杉木外,主要樹種還有細葉云南松、油桐、油茶、絲栗栓皮櫟、江南油杉、紅椿等。森林覆蓋率14.9%。
1.2 丫他鎮傳統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2.1 產業鏈較短[2]
丫他鎮傳統農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傳統種植業、林業的發展,產業結構較單一,農業發展理念落后,農產品特色不明顯,市場競爭力較弱,產業化規劃困難,農業發展緩慢,農戶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不懂如何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儲運、營銷,農戶僅局限于提供初級產品,無法參與第二和第三產業,傳統種植業產品種類多、地域特色不明顯、質量參差不齊、加工技術落后,限制了傳統農業的產業鏈的延伸,這嚴重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為使當地農產品生產與農業企業的農產品深加工、運輸、銷售等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使農業分享其他相關產業的收益,獲得社會平均收益,必須發展特色農業。
1.2.2 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單一
目前,丫他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3]主要有 “公司十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農業技術協會+農戶”以及“公司+合作社+農戶” 4種,其中以“公司+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為主。農業生產者之間以及農業生產者與其產前、產后部門的相關單位沒有組成一體化組織,難以實現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快速流通,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提升的目的。
1.2.3 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本高
在丫他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中,絕大多數的利益聯結是合同式的,也就是說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一般僅僅依靠合同確立合作利益關系,機會主義行為傾向較容易發生,在市場競爭激烈是經營風險較高。由于傳統農業一般都沒有達到集約化生產,農戶較分散,當違約行為發生時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對其實施懲罰的成本較高。而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而言,為獲得更高的經濟利潤,也會發生違約行為,在缺乏有效預防和監督機制下,農戶的種植風險大。這些都會導致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緩慢[4]。
1.2.4 農民風險識別、預防機制缺乏
農業發展到現在,也仍然沒有擺脫對氣候的依賴。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特色作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風險。傳統種植業中,一直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風險識別、預警、防范機制來保護農民,農戶仍然是風險的主要承擔者。除了氣候風險,當發生市場風險時,首當其沖的也是農民。目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多為契約式的松散連接,沒有強制力的風險保護,而且大部分農民沒有農業保險,在這些情況下一旦面臨自然災害,農戶只能聽天由命。如泰州某食品有限公司與養殖戶收購合同中作如下規定:“收購價格:雙方根據市場行情確定,如生豬價格低于實際飼養成本,甲方按保護價收購”,但卻沒有進一步規定保護價的具體數額。這樣,在市場發生變化時,農戶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市場價格風險。
2 丫他鎮發展甘蔗種植業的優勢
2.1 環境適合,種植風險低
從2010年冬天開始種植甘蔗,時至2014年,走過了4個年頭,全鎮甘蔗種植面積達10 000畝以上,種植農戶達2 000多戶。覆蓋全鎮90%以上的農田、平地和坡地。今年還將大力發展甘蔗產業。貴州總體目標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確保全鎮在2016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2.2 農民配合,種植積極性高
發動農戶種植甘蔗,平均每畝田產甘蔗8噸以上,每噸520,年產值4 000元以上,而且投入較少,比傳統種植稻谷收入要好得多。1年種植可以管3~5年,而且投入比較少,除了種植和砍收時期比較忙、苦、累之外,過后時間可以留下老人在家中簡單管理之外,大部分農閑時間,家中富余勞動力可以外出務工,使得農耕與務工兩不誤,可以大大增加農民的收入。
2.3 政府扶持,種植規劃合理
2.3.1 全鎮主推“一一五二二”發展模式
1戶農戶種植1畝甘蔗,應用蔗葉養1頭牛或5只羊,在甘蔗田中飼養200只綠殼蛋雞(以每只雞年產蛋150枚,每枚蛋保底價格賣2元,蛋錢:200×150×2=60 000元,不能產蛋的老雞每只按1.5kg,每千克36元,每只可得54元),確保每畝年收入在20 000元以上。
2.3.2 運用全鎮“五事工作法”
①民一提事:每月初村支兩委和組長、村民向政府提出需要解決的事項;②聯席議事:村支兩委和廣大黨員和村民代表對提出的事來聯席討論;③票決定事:在聯席議事后,通過投票表決哪些事先辦及辦;④定點集中辦事:每逢趕集天,政府派出工作組到趕集的村里來集中解決群眾遇到的問題,能當場解決的當場答復,不能當場解決的,帶回來進行集中解決或交于相關部門解決;⑤制度監度:完善各項制度來確保“五事”工作法的順利進行)來宣傳甘蔗產業的發展和解決蔗農在甘蔗種植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糖廠對蔗農蔗款兌現不及時、多扣,甘蔗遭到蟲災等)。
3 甘蔗種植帶動下的丫他鎮農業產業鏈發展
在甘蔗等特色種植業的迅猛發展下,丫他鎮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小城鎮建設迅速、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實現了名副其實的可持續發展。
3.1 改變農業產業結構[5],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甘蔗等特色種植業的發展帶動了丫他鎮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合理規劃下,組合并借助全國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依據科學的生態學原理,以多樣性構造持續的穩定性,優化組合農業生產中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多種產業發展結構和模式,如農林牧復合結構,農林牧各業的內部結構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調整,農戶、專業戶和生產基地、示范園、養殖場等的經營主體結構的合理安排,實現農業原材料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多種經營的合理結合。
改變農產品品種結構后,極大地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使其緊密圍繞農業生產環節合理發展,利用市場為導向,科學有計劃地延伸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以實現農業及農業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相互促進。
3.2 完善農業產業生產鏈發展
針對傳統農業存在的產業鏈較短、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單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本高、農民風險識別、預防機制缺乏等弊端,丫他鎮在甘蔗種植等種植業的帶動下采取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創新、培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大力發展農業工程科技等措施不斷完善農業產業鏈的發展。
3.3 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創新
傳統模式采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小、競爭力薄弱,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場風險能力脆弱、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近年來,以甘蔗等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為切入點,強化農產品知名品牌的培育,通過鼓勵龍頭企業通過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創新,打造適合當地種植和發展的農產品知名品牌,不斷提高當地農業產業效益和競爭力。
3.4 借助甘蔗種植的推力,培育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從國際農業發展經驗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可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世界上許多國家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中都會選擇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與工商業資本抗衡、保護農民利益的重要組織形式。所以,在現代農業中合作組織在農業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必須培育和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有效保護當前已經初步形成了的地反特色農產品和企業的產業發展格局。在現有特色農業的發展基礎上大力培育和扶持甘蔗種植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申請注冊甘蔗等相關農產品原產地證明商標,將分散的農戶全部納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統一的標準生產經營,可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6]。
3.5 大力發展農業工程技術
在甘蔗種植技術的成熟發展下,利用現代農業工程科技,運用現代工業技術成果、工業生產方式、工程建設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將甘蔗等特色農業生物技術、農藝措施、農業生產過程和借助于甘蔗種植發展起來的當地農業經營管理緊密結合,通過綜合、集成、組裝和創新,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和養殖規劃方案,建設為農產品生產提供最適宜的環境條件和農業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基礎設施,提供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形成農產品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服務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實現農產品的有效增值,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
實現名副其實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讓農業工程科技[7]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農業產業化的全過程。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與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快速穩定發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打造‘山上林海,山下蔗海’”美麗丫他,帶動發展“山下蔗海”特色的農業鄉村旅游產業。
參考文獻
[1]孫莉. 冊亨縣丫他鎮核桃豐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2 (7): 137-137.
[2]王凱, 顏加勇. 中國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 2005 (11): 28-32.
[3] 唐珂. 合江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四川農業大學, 2013.
[4] 姜則成. 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研究[D]. 山西大學, 2013.
[5]李敏. 淺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 投資與合作, 2013 (10).
[6]李慶章, 徐建成. 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理性思考[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0, 21(4): 239-242.
[7]朱明. 我國農業工程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化[J]. 農業工程學報, 2003, 19(1):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