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瘟又稱“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瘟毒病屬的豬瘟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該病是一種常見病,會嚴重威脅養豬業的發展。本文介紹了此病的癥狀、診斷方法,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獸醫;豬瘟;診斷;防治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是危害養豬業的最重要的一種傳染病。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豬和臟器及急宰病豬的血、肉、內臟、廢水、廢料污染的飼料、飲水都可散播病毒,豬瘟的傳播主要通過接觸,經消化道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豬可以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產生弱仔豬、死胎、木乃伊胎等。
1 臨床癥狀
1.1 急性型
以發病急、高熱稽留和敗血癥為臨床特征;常突然發病,體溫上升至40.5~41.5℃,常不表現其他癥狀,而在1~2天死亡。病豬表現高熱稽留不退,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郁,喜臥嗜睡,惡寒拱背,步態不穩。病豬有眼結膜炎,兩眼有多量膿性分泌物。嘴唇內面、齒齦、口角、眼結膜、肛門和陰門,常有出血斑點。病初便秘、隨后下痢,糞便內常混有黏液和血液。有的病豬出現神經癥狀如磨牙、全身痙攣等。病程約1~3周,后期常并發肺炎、壞死性腸炎或繼發其他傳染病,使病情惡化而死亡。
1.2 慢性型
以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為臨床癥狀;癥狀似急性型,但較和緩,病情時好時壞。主要表現消瘦、貧血、行走搖擺無力、食欲不振、異嗜、便秘與腹瀉交替,皮膚有紫斑或壞死痂,生長發育遲緩,病程常在一個月以上,一些病豬可因體質惡化或繼發感染而死亡,一些耐過的可康復。
2 實驗室檢查
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清學檢查、豬瘟兔化弱毒免體交互免疫試驗、生物學試驗(非免疫豬種)、熒光抗體試驗等。
近些年來,急性豬瘟少發,常有非典型性豬瘟(溫和型)病豬出現,其特點是病情溫和,病熱緩慢,病變局限,呈散發等不典型表現,這就須經實驗室檢驗方可做出可靠的診斷和鑒別。
3 防治
目前還沒有治療該病的有效藥物,在病的早期,可采用注射高免血清進行被動免疫來搶救。
3.1 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
做好豬瘟的預防注射工作,是防止豬瘟發生的關鍵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適時補針相結合的辦法,用豬瘟活疫苗進行免疫。選擇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
3.2 實行自繁自養的辦法
若需要從外地購買豬種,運回后還須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并進行疫苗注射,進行實驗室豬瘟抗原檢測陰性,方可混群飼養。
3.3 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
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以防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只集中場所,特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
4 免疫預防
(1)對一般豬場,由于母源抗體的存在,仔豬出生20日齡初次免疫接種豬瘟脾淋苗1頭份,在60日齡時進行第二次免疫接種2~3頭份。公豬一年免疫兩次,母豬于斷奶前2~3天進行免疫注射。
(2)對曾經嚴重發生豬瘟的豬場(也適用于散發性豬瘟的發病場),可超前免疫,即在仔豬出生后立即肌注1頭份豬瘟疫苗,間隔1小時后再讓初生仔豬哺乳,至60日齡時再免疫一次,劑量為4~5頭份。
(3)對于正在發生豬瘟的豬場,要采取“超劑量免疫”,每頭豬一次接種8~10頭份豬瘟疫苗,先注射無臨床癥狀的豬,再注射發病豬,一豬一針頭,使豬群迅速建立堅強確實的免疫力。
為確保免疫效果,疫苗注射前后10天內,不要使用抗病毒藥物,以免影響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