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西安地區食用菌產業現狀及發展潛力,從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等方面對發展秸稈菌業的資源潛力與利用現狀進行評估,總結出基于循環經濟的農田菌業開發技術對策。
【關鍵詞】食用菌;綠色有機肥料;農業循環經濟
要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合理利用資源。西安地區人口密度大,農業用地少,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農業, 改變資源浪費型傳統農業,實現合理的用地、養地相結合是發展農業的核心。
西安地區的農業生產比較傳統,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每年農業生產的副產品——秸稈產量較多,現在研究較多的是秸稈——牲畜養殖——糞便——沼氣的廢物利用模式,但是隨著能量的逐級流動,能量會越來越少,如果農業資源被多級利用,最終回到基礎產業的能源會越來越少,長此以往,資源就很難進行循環。筆者通過調研和分析,提出廢物利用的另一種解決方法。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可以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秸稈,即通過栽培食用菌使大量的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的轉化利用,實現資源的節約;利用生產食用菌所產生的菌渣經發酵得到綠色有機肥料進行還田,達到養地的目的,為資源的良性循環。即以“秸稈—用菌—菌渣(肥料)—農田(園地)再循環再利用”運作模式實現西安地區農業的有效、合理循環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生態良性循環。
1 西安地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西安地處秦嶺北麓,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558750mm,適宜中高溫—低溫型食用菌的栽培,隨著近幾年氣候變暖,南菇北移,適宜當地栽培的種類增多。長期以來,西安地區食用菌的生產分為兩大主流:第一,以藍天、長安、戶縣、周至山區為主,這些地區空氣濕度較大,環境溫和較適宜于食用菌的自然生長,而這些地區的食用菌生產多以木腐菌為主,如香菇、側耳、金針菇、黑木耳、竹蓀、茯苓等。20世紀90年代椴木栽培木耳成為山區發家致富的途徑之一,然而,由于國家保護環境,禁止濫砍濫伐,使得栽培食用菌的椴木越來越少,產量大幅下降。第二,以西安地區的六縣平原為主,主要生產平菇、香菇、金針菇、雙孢蘑菇;至今尚無規模化工業生產。其中,金針菇、香菇生產以外來專業戶為主,他們主要來自浙江、四川、陜南和漢中[1]。
隨著經濟的發展,食用菌的消費量在逐年增加,消費種類多樣化,價格也在逐年上漲。西安地區的食用菌生產還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要,其中有很多種類都是來自外省,外地貨源多以稀有食用菌品種為主,這些品種在西安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消費量在逐年增加。所以,西安地區發展食用菌的空間很大。
2 秸稈菌業的資源潛力與利用現狀評估
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與木屑相比,化學組成與物理性狀雖有所差異,但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做食用菌栽培基料,不會影響食用菌生產的生物效率。不僅草腐菌可以100%地利用秸稈做基料進行栽培,木腐菌的基料同樣也可以用一定比例的稻草替代木屑,替代比例高達40%。
2.1 解決秸稈的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問題的發展, 農作物秸稈出現了大量剩余和遺棄浪費現象。由于政府大力治理焚燒秸稈的現象,西安地區可以說已基本杜絕了秸稈焚燒,但取而代之的是,秸稈的直接還田或隨處胡亂丟棄。從而又造成了新的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發展農田秸稈菌業,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勢在必行。
2.2 解決了菌林矛盾,降低了生產成本
西安地區藍田、長安、戶縣、周至山區為主生產食用菌多以木腐菌為主。為了保護環境,禁止濫砍濫伐,使得栽培食用菌的木料越來越少,產量大幅下降。生產現實給人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怎樣既能維持食用菌生產規模,又能有效節約林木資源。而利用秸稈作為主料栽培食用菌,大大豐富了食用菌生產原料的來源,極大地節約了木屑與棉籽殼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避免了過度砍伐木材等問題。
2.3 菌渣發酵還田,生產綠色有機肥
食用菌生產產生的菌渣,經過堆置發酵形成的綠色有機肥料可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農田的生產性能。在設施栽培中,利用豐富的菌渣和一定量的炭渣混合作為無土栽培基質,可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蔬菜產量[2],使農業生產優質、安全、無公害。菌渣綠色有機肥料的應用使廢棄的農業資源得到有效循環利用,減少了環境污染。
2.4 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農田的增匯能力
食用菌產業正成為近年來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對人的身體健康作用得到進一步的認識,人們的餐桌上常見的搭配品種的是菜一菌一肉,食用菌的需求和價格在大幅提高,栽培食用菌的效益也在不斷提高;生產食用菌的菌渣可以生產優質的有機肥,可利用菌渣+豬糞+高溫纖維菌進行發酵生產[3]有機菌渣肥,從而降低了大田化肥的投入。
3 循環經濟的農田菌業開發技術對策
發展農田秸稈菌業,應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研究并構建以食用菌產業為核心,以農作物秸稈資源為主的適合西安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改變西安地區食用菌生產高能耗、低農業資源利用、低循環、低發展和低產值的現狀。合理構建“秸稈一食用菌一菌渣再利用再循環”的運作模式。西安地區傳統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多為木屑和棉籽殼,由于資源有限、成本較高而制約了食用菌的發展。利用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其栽培原料來源廣、成本低廉,要大力發展西安地區農田菌業,主要應以優化原料配比、栽培管理、菌渣利用三方面入手,解決技術難點,以實現農田秸稈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3.1 優化以秸稈為主的原料配比
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種類多,根據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發育可分為碳源、氮源、無機鹽和生長因素等物質。生產食用菌時,應充分利用當地來源最廣、數量最多、價格低廉和營養豐富的原料。秸稈可以作為草腐菌生長時碳素的最主要來源,而肥糞、麩皮、玉米粉、油渣等可以作為食用菌生長時氮素的最主要來源,但是各種原料的理化性質不盡相同,針對不同食用菌的栽培特性,對原料組成及比例進行優化對比,才能篩選出比較經濟而優良的配方。如,在玉米秸稈充足的地區(如戶縣、周至等地),栽培平菇或金針菇等可充分利用玉米秸稈配方;在棉花秸稈較多的地區(如大禮、渭南等地)可充分利用棉子殼及棉稈和棉殼的配方;在蔬菜生產地可探索在培養基中加入菜餅等栽培配方[4],以便廢物利用,尋找到適合本地“變廢為寶”的最佳原料配比。以實現食用菌生產的高收益、低能耗。
3.2 優化栽培管理技術
不同食用菌品種在不同的生態條件下,其生物轉化率不同,品質性狀也不穩定。根據西安地區的生態環境,結合食用菌的生活習慣,探索出優質高產高效的栽培方式。
3.2.1 培育適宜當地栽培的優良品種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要求菌株具有更強的抗逆、抗病與生產性能,通過引進、篩選、選育相結合培育出適合西安市原料自然資源的主栽品種,以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為秸稈栽培食用菌高產優質及這一產業的良性循環打下良好的基礎。
3.2.2 菌種生產規范化
西安地區近幾年菌種供應較為混亂,許多私營制種單位蜂擁而上,這樣就很難保證菌種的品種類型及質量。為保證食用菌菌種的質量及數量,應引入先進制種新工藝,建立與產業規模相適應的現代化菌種生產基地,形成規范合理的菌種示范生產線。
3.2.3 完善和推廣優質高產栽培管理技術體系
西安食用菌生產方式較為落后,基本都是沿襲4~5年前的栽培模式,如,金針菇還采用菌袋立地式棚栽,雙孢菇還采用一次發酵畦式棚栽,這些栽培方式空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要不斷引進、學習先進地區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理念,優化栽培方式,完善管理技術,提高秸稈轉化效率,改進栽培工藝,合理構建適宜西安地區的高效、優質栽培管理技術,增加農民收入。
3.2.4 以“一村一品”為基礎,發展食用菌品牌產品
要實現秸稈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產—供—銷各個環節必須銜接好,而以“一村一品”為基礎,發展食用菌品牌產品,走集約化生產和訂單農業之路,無疑是很好的、行之有效的產業發展模式。
3.3 加強菌渣的管理,實現環境友好,發展有效農業經濟循環
對菌渣合理利用是“秸稈一食用菌一菌渣(肥料)一農田(園地)再循環再利用”運作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食用菌生產所產生的菌渣當做廢物隨處丟棄,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污染。要使西安地區食用菌生產走上有效經濟循環發展之路,根據各地發展的經驗,應對菌渣進行統一收集、統一進行菌渣發酵生產有機綠肥,以回田進行合理的養地,補充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提高農田的生產能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促使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持續發展。
4 小結
利用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為農作物秸稈的開發利用開辟了一條有效途徑;菌渣經過發酵生產綠色有機肥,進行還田,增加土壤中有機質,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這一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
“秸稈一食用菌一菌渣(肥料)一農田(園地)再循環再利用”運作模式,能有效的利用秸稈,減少資源的浪費,保護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安置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發展西安地區的有效農業循環經濟。在具體實施時應注意:1、優化以秸稈為主的原料配比,充分利用當地來源最廣、數量最多、價格低廉和營養豐富的農業原料,進行優化對比,篩選出比較經濟而優良的配方 。2、培育適宜當地栽培的優良品種,引入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理念,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的開拓潛力。 3、加強菌渣的管理,實現環境友好,為秸稈菌業的有效循環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文權,賈琦.西安市食用菌產業現狀和發展思路[J].食用菌,2009(3):3-5.
[2]黃云,廖鐵軍,歐國武等.大棚蔬菜無土栽培固體基質篩選的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2,11(1):87-91.
[3]孫建華,袁玲,張翼.利用食用菌菌渣生產有機肥料的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1):52-55.
[4]陳若霞,左利云,胡浩峰等.雙孢蘑菇栽培料配方與用量比較試驗[J].食用菌,2009(3):32-33.
作者簡介:
童柯菊(1986年9月19日出生),第一學歷大專,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園藝技術,第二學歷本科西安廣播電視大學,專業行政管理,學位武漢大學管理學士學位,職稱:助理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