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羊口瘡,又稱為羊傳染性膿皰,是由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和結成疣狀結痂為特征。不同地區分離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對于羊群危害極大,常給養羊業帶來嚴重經濟損失。本文旨在通過羊口瘡病的病例研究,探討其綜合防治有效手段,為該病的防治提控借鑒參考。
【關鍵詞】羊口瘡;傳染性膿皰;綜合防治
1 羊口瘡病例
2007年8月,長順縣為了開展百萬只山羊生態養羊集成技術推廣,先后從縣內購買本地山羊256只,從四川引進蘭江黃羊種羊100只,在長順縣交麻鄉進行擴繁養殖。農戶嚴萬勝養殖本地山羊30只,在2007年9月發現其中一只5月齡山羊發生唇型口瘡,先后有12只重復發作3~5次,因處理不當,病情蔓延以致羔羊發病率達85%。經及時救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發病治愈率為91.5%,且次年未發生此病。
羊口瘡學名“羊傳染性膿皰”,是一種由口瘡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其主要癥狀特征為口腔黏膜、唇部的皮膚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
2 流行特點
2.1 羊口瘡流行期
多在春、秋兩季,群發于3~6月齡羔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發病率底,呈口徑傳播性流行,人和貓也會感染。
2.2 傳染源與傳染途徑
病羊和帶毒羊是該病的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膿皰和痂皮內,可經擦傷的肚皮和黏膜感染;被污染的飲料、飲水或病愈后殘留在地上的病羊痂皮均可傳播本病。
2.3 病毒性質
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春、秋季發生較多。因病毒高溫易失活,低溫活性低,但低溫條件其理化性質很穩定,容易導致病毒連續作用,該病毒在羊群中可連續危害多年。
2.4 新疫區
新疫區主要是引進病羊或帶毒羊而引發。將健康羊置于有病羊用過的圈舍或污染的牧場,采食被污染草料,所飲水源被環境污染也可引發病。
3 病原
傳染性膿皰病毒對外界環境具有相當強的抵抗力。干痂暴露于夏季日光下經30~60d喪失傳染性。該病毒對溫度較為敏感,60℃30min可被殺死,64℃2min被殺死。病毒在pH值為4.2~10.9時具有傳染性。
4 臨床癥狀
該病在臨床上分為唇型、蹄型、外陰型、混合型,目前長順縣常見病例屬唇型,所以本文主要介紹唇型。
4.1 唇型癥狀
唇型羊傳染性膿瘡病例最為常見,病初山羊精神沉郁,口角上下唇或鼻鏡上出現散發的小紅斑,逐漸變為丘疹和小結節,繼而成為水皰,膿皰,破潰后結成黃色或棕色的疣狀硬痂,若為良性,經1~2周痂皮干燥脫落而康復。
4.2 唇型病源
嚴重病例,患部繼發丘疹,水皰,膿皰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個口唇周圍及眼瞼和耳郭等部位,形成大面積痂垢,痂垢繼續增厚,痂垢下伴有肉芽組織增生。下頜淋巴結腫大2~3倍,觸摸呈硬感。由于痂垢逐漸增厚,整個嘴唇腫大外翻,呈桑葚狀隆起,嚴重影響采食,患羊日趨消瘦,衰弱而死亡。個別病例常伴有化膿菌等感染,引起深部組織化膿和壞死。病情危害到口腔黏膜,發生水皰,膿瘡和糜爛時,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極度困難。
5 防治
5.1 治療
首先,隔離病羊,對圈舍、運動場進行徹底消毒。給病羊柔軟、易消化、適口性好的飼料,保證充足的清潔飲水。
其次,先將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剝除干凈,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水充分清溶液創面,然后用水碘甘油(將碘酊和甘油按1:1的比例充分混合即成)涂抹創面,每天1~2次,直至痊愈。
最后,為預防繼發感染,也可用抗生素青霉素80萬單位,鏈霉素50萬單位頸部肌內注射,每天兩次,連用3d為一療程。
5.2 預防
本病主要通過受傷的皮膚和黏膜傳染,因此要保護皮膚和黏膜不使其發生損傷。
首先,不喂干硬的飼草,挑出其中的芒刺。給羊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羊啃土啃墻,保護皮膚和黏膜。
其次,嚴禁從疫區引進羊及其產品,對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15以上,確認無病疫后再混群飼養。
最后,在本病流行地區,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5.3 疫苗接種
方法一:接種時,按每頭一份加0.9%生理鹽水0.2ml在陰暗處充分搖勻,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內注射0.2ml,以注射處出現一個透明發亮的小泡為準。
方法二:把病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碾成粉末,用5%的甘油生理鹽水稀釋成1%的溶液,對未發病羊做皮膚劃痕接種,經過10d左右即可產生免疫力,對預防本病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