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山杜英種子進行不同方式的浸泡處理,可知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山杜英種子發芽率有著較大的影響,此項技術研究提高了育苗技術水平,為實現產業化育苗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山杜英;栽培;浸泡;試驗
山杜英為常綠速生樹種,材質好,適應性強,病蟲害少。樹皮纖維可造紙,還可提取拷膠;根、皮供藥用,有散瘀消腫之功效。且其對二氧化硫抗性強,可選作工礦區綠化和防護林帶樹種,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現采用不同處理方法對山杜英種子進行浸泡、催芽育苗試驗,通過對苗木生長狀況進行觀察比較可得,不同浸種方法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巨大,使用最適合山杜英種子發芽存活的環境是提高育苗技術的有效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1.1 育苗地概況
育苗地年平均氣溫20.4℃,1月平均氣溫12.4℃,7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低氣溫-2.4℃,最高氣溫36.9℃,≥10℃的年活動積溫7 300℃,年均日照時數1670h,無霜期305d左右,年降水量1 866mm,年蒸發量1561mm,平均相對濕度80%,苗圃地海拔高150m,土壤是花崗巖發育的紅壤,立地等級為Ⅱ類地。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清水20℃浸種(A),70℃熱水浸種(B),100℃熱水浸種(C),60℃熱水+1ml/L濃硫酸浸種(D);以不進行任何浸種處理作對照(CK)。各浸種處理時間為24h,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每個小區播種面積10m2。
1.3 試驗方法
試驗用種為優樹種子,按照試驗方案進行種子浸種,處理后撈起置室內攤開晾干后播種。圃地在播種前進行翻耕20~25cm,播種前7d,結合耙地用30%硫酸亞鐵2t/hm2進行土壤消毒,床面鋪1層2cm厚的黃心土,以減少雜草和病害。播種方法采用撒播,播種量為100~120kg/hm2。苗木出土前注意保濕,種子發芽出齊后立即補苗,播種后覆細土,厚1.0~2.0cm,并蓋草,立即淋透水1次。30d左右種子發芽出土,待長出2片針葉時(高3cm左右)移栽容器袋,袋裝80%黃泥心土+15%火燒土+5%復合肥做基質,將小苗植入壓緊,并淋定根水,搭蓋陰棚,遮陰度60%~70%,隨后定期淋水,待苗木木質化后,去掉遮陽網,并視苗生長的狀況,每隔15d或30d定期交替施尿素、復合肥各1次,每次施用量為25~150kg/hm2,10月以后停止施肥,控制水肥,以提高苗木木質化程度。在整個生長期及時排灌、防旱、防澇及防治病蟲害。當容器苗苗高30~40cm時可出圃造林。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待種子基本出齊后,進行成苗調查,在苗木移栽容器袋前,在每個小區中隨機設置5個30cm×30cm的小樣方,調查發芽率,匯總后得到不同處理各小區的平均發芽率。然后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山杜英種子不同的處理方法,對發芽率有較大的影響,以處理A的發芽率最高,發芽率平均達81.80%,其次為處理B,達75.13%;而處理D和CK較低,均在50%以下。處理D可能由于種子被腐蝕性強的硫酸浸泡時間太久而喪失生命力,方差分析和顯著性多重比較結果表明,不同處理間的發芽率達極顯著差異水平(F值=106.074**,F(4,8)0.05=3.84,F(4,8)0.01=7.01),其中處理A的發芽率顯著或極顯著地高于其他處理,處理D與CK沒有差異且極顯著地低于其他處理,而處理C也顯著低于處理B,即處理C比處理B的效果差,主要是溫度過高種子受灼傷所致。說明山杜英種子需要通過適當的浸種處理,以去除種子中的抑制物質和揉搓后仍覆蓋在種胚上的蠟質,才能保證較高的發芽率。
表1 山杜英種子不同處理發芽率
注:數據均為5個小樣方平均值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本試驗研究,可以基本解決播種育苗相關難題,為得到更好的育種處理方法,還需要不斷提高試驗水平,不斷進行研究分析,以提高播種育苗技術為目的,進一步提高苗木存活率。
參考文獻
[1]秦芳,蒙炎成,蘇天明等.不同基質對栝樓苗生長的影響[J].廣西農業科學,2008(04).
[2]孫慧仙,郝培應,王為民等.外界因素處理對吊瓜種子發芽率的影響[J].長江蔬菜,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