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皖南山區豇豆莢螟的發生規律,并提出了生態調控、理化誘控和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措施,以期為豇豆莢螟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皖南山區;豇豆莢螟;發生規律;綠色防控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豇豆種植面積達233.4hm2,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云嶺鎮和黃村鎮,豇豆年產量5300t,90%以上產品作為本縣醬制品生產企業加工原料。但近年來,豇豆生產過程中一種主要害蟲——豇豆莢螟為害呈加重趨勢,一般年份豆莢的被害率為20%~30%,重者可達50%以上,對豇豆的產量和品質造成了嚴重影響。由于豇豆莢螟以幼蟲鉆蛀為害,加上菜農對該蟲的發生規律不甚了解,造成生產上防治難度大,常出現頻繁用藥、隨意加大藥量和亂用藥現象。為此筆者于2010~2013年對該蟲的發生規律進行了系統觀察,并結合生產實際提出了一套豇豆莢螟的綠色防控措施,在當地生產中推廣應用,防控效果達到90%以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 形態特征
1.1 成蟲
體長約13mm,翅展約26mm,體灰褐色,前翅黃褐色,前緣色較淡,在中室的端部、室內和室下各有1個白色透明的小斑紋,后翅近外緣有1/3面積為黃褐色,其余部分為白色半透明,有1條深褐色線把色澤不同的兩部分區分開,在翅的前緣基部還有褐色條斑和2個褐色小斑。前后翅均有紫色閃光。雄蟲尾部有灰黑色毛1叢,擠壓后能見到黃白色抱握器1對,雌蟲腹部較肥大,末端圓筒形。
1.2 卵
扁平,略呈橢圓形,長約0.6mm,寬約0.4 mm。初產時淡黃綠色,近孵化時橘紅色,卵殼表面有近六角形網狀紋。
1.3 幼蟲
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約1mm,體黃綠色,前胸背板及頭部褐色。前列4個各生有2根細長的剛毛,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個,排成2列,后列2個無剛毛。腹部各節背面的毛片上各著生1根剛毛,腹足趾鉤為雙序缺環。
1.4 蛹
蛹長約13mm。初化蛹時黃綠色,后變黃褐色。頭頂突出,復眼淺褐色,后變紅褐色,翅芽伸至第四腹節的后緣,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見到成蟲前翅的透明斑紋。蛹體外被白色薄絲繭包裹。
2 發生規律
2.1 生活習性
豇豆莢螟(Maruba testulalis Geyer),又稱豇豆螟、豆莢野螟、豆野螟、豆莢螟等,鱗翅目、螟蛾科,除了為害豇豆外,還為害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蠶豆等豆科蔬菜。成蟲晝伏夜出,有弱趨光性,白天潛伏在茂密的豆葉背面, 受驚動后做短距離飛行, 一般只有3~5m。成蟲產卵有很強的選擇性,卵大多產在始花至盛花期的田內。卵散產,90%以上的卵粒產在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蟲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藥,被害花蕾或幼莢不久同幼蟲一起掉落,幼蟲再次重返植株轉移為害蛀食花或幼莢。3齡以上的幼蟲除少數部分繼續為害花外,大部分以蛀食豆莢為生,輕者把豆粒咬成孔道,為害嚴重時將整個豆莢咬空,在豆莢內及蛀孔外堆積糞粒,一般每莢1頭幼蟲, 少數2~3頭。此外,少數3齡以上幼蟲還可吐絲卷葉為害,蠶食葉肉而留下葉脈。受害豇豆豆莢味苦、畸形,食用價值降低;被害豆莢在雨后容易腐爛,從而導致豇豆產量大幅度降低和品質低劣。老熟幼蟲脫莢在植株附近淺土層內和落葉中結繭化蛹。
2.2 環境影響
豇豆莢螟喜歡高溫、悶濕的環境,適宜生長發育的溫度范圍15~30℃,最適環境溫度為25~29℃,相對濕度為80%~90%。若6~8月高溫多雨則十分利于豇豆莢螟的發生和為害,一般干旱年份發生輕、降雨多的年份發生重。此外,豇豆莢螟的發生輕重與寄主生育期關系密切,若豇豆整個開花結莢階段與幼蟲發生高峰期吻合程度高,則受害重;反之則輕。
2.3 發生特點
豇豆莢螟在涇縣1年發生5代,世代重疊,以蛹在淺土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蛹開始羽化,成蟲11月初結束。一代幼蟲出現在6月上旬至下旬,二代幼蟲出現在7月上旬至中旬,三代幼蟲出現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四代幼蟲出現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五代幼蟲出現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下旬以蛹越冬,從二代開始有世代重疊現象,其中二、三、四代為涇縣田間的主害代,7~8月的豇豆受害最重。
3 綠色防控措施
3.1 生態調控
3.1.1 加強栽培管理
增施有機肥,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強豇豆植株抗病蟲能力。在同一豇豆種植區域內,盡量做到品種、播種期相對統一;同一田塊盡量做到出苗一致、長勢整齊、開花結莢期相對集中,以減少豇豆莢螟輾轉增殖為害的橋梁田。
3.1.2 清潔田園
在豇豆莢螟每代產卵初期至盛末期,及時整蔓造型,剪除無效嫩頭,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落卵量。在豇豆生產過程中,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摘除被害的卷葉和豆莢,集中銷毀或深埋,以減少轉株為害,降低蟲源基數。冬季深翻菜地滅蛹,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田間落葉、植株殘體等,深埋或燒毀,減少蟲源越冬基數。
3.1.3 輪作
對種植豇豆田塊實行合理輪作,可減少豇豆莢螟蟲源,從而減輕豇豆莢螟的為害。一是采用春豇豆與晚稻輪作方式,實行水旱輪作;二是采用豇豆與非豆科作物輪作的耕作措施,如與玉米、蘿卜、白菜等植物輪作。
3.1.4 灌溉滅蟲
水源條件方便的田塊,在秋季和冬季灌水數次,以增加土壤濕度,或在豇豆收獲后深翻耕并灌水漚田,以消滅豇豆莢螟的蛹,從而壓低蟲口基數。
3.2 物理誘控
3.2.1 燈光誘殺
利用豇豆莢螟的趨光性,在豇豆田塊安裝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豇豆莢螟成蟲。掛燈高度以接蟲口離地面距離1.3~1.5m為宜。1盞頻振式殺蟲燈的有效防控面積約為3hm2。每日開燈時間為19時至次日凌晨5時,一般在5月上旬裝燈,10月上旬撤燈。
3.2.2 性誘劑誘殺
利用豇豆莢螟性信息素誘殺豇豆莢螟雄成蟲,干擾成蟲交配,降低落卵量。在豇豆莢螟主害代羽化前,將豇豆莢螟性信息素誘芯及配套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般以高出豇豆群體頂端10~15cm為宜。一般每公頃放置30~45套性誘劑誘捕器,并呈棋盤式懸掛。
3.3 科學用藥
3.3.1 做好蟲情監測,掌握防治適期
選擇當地有代表性的田塊,結合燈光誘殺,定期抽樣調查豇豆莢螟的消長動態,掌握在豇豆莢螟卵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藥。防治對象田為生育期處于始花期至盛花末期前的豇豆田。
3.3.2 適時用藥
豇豆開花有中午閉合的習性,一般在上午6~10時開花,掌握在上午9時以前豇豆花瓣呈全張開狀時施藥,此時防治效果最好。
3.3.3 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
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多殺霉素、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和印楝素、蛇床子素、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合理選用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等仿生類農藥和菊酯類農藥。
3.3.4 掌握正確施藥方法,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
不得隨意加大藥劑施用濃度,同時注意不同藥劑輪換使用。藥劑時要均勻噴到花蕾、花莢、葉背、葉面和莖稈上,噴藥重點是花蕾和花莢。噴藥量以濕潤有滴液為度。由于豇豆生育期長,是邊開花邊采收的蔬菜,因此,應當先采收后施藥,采收前7d嚴禁施藥。
參考文獻
[1]李惠明,潘月華,趙康.豆野螟的發生規律與測報防治技術[J].長江蔬菜,1997(12):17-18.
[2]文禮章,肖新平,鄧培云.豇豆莢螟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技術研究[J].昆蟲知識,2000(5):274-278.
[3]王琳,曾玲,陸永躍.豆野螟發生為害及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昆蟲天敵,2003(2):83-88.
[4]王學平,楊玉潔,丁旭等.豇豆田豆莢野螟幼蟲發生為害特點與防治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08(4):22-24.
[5]肖芬,文禮章,李有志等.豇豆莢螟幼蟲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9(3):66-68.
作者簡介:
王秋華(1963-),女,安徽涇縣人,農藝師,長期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