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北省宜昌市正在建設特大城市,也正在努力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本文從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論述了宜昌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必要性及創建途徑。
【關鍵詞】宜昌;生態園林城市;創建
2014年1月13日,宜昌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市長馬旭明報告政府工作中指出:“突出綠色發展,加快打造美麗宜昌,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強化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確保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檢查,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進一步彰顯生態宜居城市魅力”,第一次將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早在2011年9月湖北省城市管理經驗交流會上,副省長張通就提出武漢、宜昌、襄陽要在“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2年8月,湖北省住建廳副廳長袁善謀來宜昌檢查工作時要求宜昌抓緊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1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為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我國在不同階段對城市建設提出過不同的建設方案和建設目標。主要有衛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以及生態園林城市等。
生態園林城市是一種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資源流動為命脈的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社會和諧的人類居住形式。生態園林城市崇尚生態倫理道德,倡導綠色文明,保護和營造地帶性植物群落,實施清潔生產,防治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深圳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次向全國發出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號召,之后部分城市確定了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目標;2007年6月公布了包括青島、南京、杭州、威海、揚州、蘇州、紹興、桂林、常熟、昆山和張家港等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試點城市名單;2012年,對《國家園林城市申報與評審辦法》、《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建城[2010]125號)中生態園林城市部分進行了修訂,形成了《生態園林城市申報與定級評審辦法》和《生態園林城市分級考核標準》。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就是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從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化過程。盡管我國并未提出生態城市的建設方法,但生態城市的建設應當是城市發展的高級目標。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目標,具有可操作性,適合中國的國情,對于改善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建設生態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基礎作用。
《生態園林城市申報與定級評審辦法評審辦法》指出:生態園林城市評選遵循自愿申報、分級考核、逐級晉升、有升有降的原則,根據考核結果依次分為一星級生態園林城市、二星級生態園林城市、三星級生態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申報與定級評審辦法》規定:生態園林城市評審每兩年開展一次,偶數年為申報年,奇數年為評審年。住建部城市建設司負責生態園林城市分級考核標準、分級考核實施細則的制訂工作。已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命名,且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命名3年以上是申報生態園林城市的條件之一。
2 宜昌園林建設
2.1 基本情況
宜昌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處長江中游與上游分界處,“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區域面積2.16萬km2,總人口416萬,城區人口160萬人。
2.2 園林現狀
2.2.1 園林建設
宜昌圍繞“宜居、宜業、宜旅”主題,全力打造“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以“兩壩一江、三楔四廊”作為城市特色城市生態廊道空間,保護宜昌江穿城、城鑲山的山水園林格局,形成上至三峽壩區、下至白洋新區,長達90多千米的城市景觀畫卷。宜昌堅持“師法自然、和諧相融”的原則,城市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與森林同建共進的理念,著力完善城市“綠肺”功能,逐步形成了“林水相依、林田相交、林路相映、林城相宜”的生態格局和“城在山中、綠在城中、樓在林中、人在綠中”的景觀特色。據統計,宜昌城區已建成公園、綠地、游園102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88m2。
2.2.2 城市榮譽
2005年,獲“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08年11月,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2010年1月,獲第六屆中華寶鋼環境獎城鎮環境類優秀獎;2010年2月,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2011年7月,獲“201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2011年12月,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2年5月,獲 “2009—2012年度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稱號;2012年7月,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3 生態園林規劃
2012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漢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情況匯報。省委書記李鴻忠,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出席會議并強調,宜昌要按照省第十次黨代會部署,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綠色生態,體現以人為本,彰顯優勢特色,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游名城,成為現代化特大城市。
宜昌以“真山真水入城,公園綠地成網”為原則,規劃新建生態綠地公園10座,14座市級公園,中心城區綠地面積達到4 000hm2,保證居民在步行10min內能夠到達公園綠地或公共開敞空間,形成以城市內部山體為核心,以沿江、沿河、沿路的帶狀綠地為聯系紐帶,以各級各類公共綠地為主要活動區域,建立點、線、面結合的復合式、立體化結構。發掘紅星路--一馬路街區、環城南路--環城北路—環城東路—獻福路—璞寶街街區的文化內涵,結合歷史建筑的保護,打造承載宜昌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街區。
2013年12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山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城區生態建設打造宜人之城的意見》,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節水型城市基本建成,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單位GDP能耗降至1.134t標煤/萬元以下,單位GDP用水量不超過14.4t,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9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3 對宜昌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議
宜昌城市生態園林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對照還存在一定差距,如在城市生態環境指標方面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41%,目前只有40%;城市生活環境指標方面空氣污染批數≤100的數一年要達到300d,而今年1~2月連續多天出現空氣重度污染;城市基礎設施指標方面生活垃圾無害處理要≥90%,目前還只有70%等。
3.1 要確定創建目標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體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崇高榮譽之一,是一塊金字招牌,宜昌要進一步提高對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重要性的認識,確立3~5年內實現目標。
3.2 要成立創建專班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要成立宜昌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全市創建工作。
3.3 要科學編制創建規劃
認真組織專家學者市民研究制定創建實施方案,經人大審查以后以黨委、政府的名義發布,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實行一票否決。
參考文獻
[1]黃光宇 陳勇。生態城市理念與規劃設計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劉健.城市生態園林的構建及其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科研與技術,2005,(5):67~71
[3]王蕾.生態園林及其構建方法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06,22(7):407~410
作者簡介:
向艷莉,女,1973年5月出生,林業工程師 從事森林資源調查、征占林地可行論證、項目檢查驗收和林業工程監理,研究方向為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