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不僅是高產糧食作物,也是營養豐富的飼料作物和良好的工業原料作物,更是糧食資源的戰略物資,玉米增加單產問題已成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關鍵。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不僅可以作為飼料、食品以及工業的加工原料,同時也是燒酒與工業酒精的重要原料,用途十分廣泛。隨著對玉米需求量的逐年遞增,為滿足玉米的供應需求,有必要積極創新與發展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產量。本文立足于一種新型的玉米高產種植技術——雙株緊靠種植技術,著重對玉米的高產種植技術進行全面地分析。
【關鍵詞】玉米;高產技術;雙株緊靠種植技術;錯位種植技術
雙株或三株緊靠的玉米種植技術主要是指在玉米在栽培過程中,合理控制玉米苗之間的間距(以0~4cm為宜),盡量減少玉米苗的間距的玉米栽培方式。為全面提高玉米的產量,必須變革傳統的單株密植的玉米栽培模式,正確樹立以稀植為主的玉米種植理念,利用雙株或者多株緊靠的種植方式,增加玉米的群體數量,最終實現高產優質的玉米栽培目標。
1 抓好播種環節
1.1 精選種子
好的種子對出苗至關重要,好種芽勢強,出芽率高,營養充足,長出的幼苗健壯,為以后的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在播種前要進行選種,選擇品相好,籽粒均勻飽滿,色澤純正,剔除一些壞、傷、爛、霉、秕小的種子。
1.2 種子處理
播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可增強芽勢、提高發芽率、減少病害、抵抗蟲害,可以起壯苗作用。
(1)曬種選陽光充足的天氣,把種子攤在陽光能直射到的地方,曬2~3d,并不時的翻動,以使種子受光均勻。
(2)浸種浸種有2種方法:一種是冷浸,一種是溫湯。冷浸時間為1晝夜,用冷水把種子浸泡在桶中;溫湯是用55~58℃的水浸泡半天到1d,浸過的種子能很快發芽,但浸過的種子要當天播種,不要過夜。土壤干旱而又無灌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浸種。
(3)拌種可用農藥拌種,也可用營養素來拌種,主要目的就是防病蟲害和增加營養,以促進出苗后的健康生長。經過包衣,種子就不用浸種,也不用拌種了。
1.3 足墑適時早播
適時早播對于玉米的生長十分有利,利于苗期的生長,促早熟,利于收獲,但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氣溫來決定播種時間。一般墑情適合、溫度連續在15℃以上幾天便可以播種了,北方地區一般在每年4月末,五一前后就可以達到播種的需要了。
2 稀植為主的雙株種植技術
2.1 雙株緊靠“1、1”錯位種植技術
雙株緊靠“1、1”錯位種植技術主要是指在清種玉米種植過程中,根據單株種植的株距,應用其中一壟雙株緊靠的種植方式,而另外一壟則實施隔穴雙株緊靠的方式進行玉米的栽培。在栽培過程中,相鄰壟的玉米則采取錯位的方式進行玉米種植。由于采用雙株緊靠的種植模式,雖然玉米的群體數量與密度都相應地有所增加,但并未縮短“穴與穴”之間的距離,且玉米的相對密度也并未增加,還能促進玉米的透光與通風能力、玉米植株的抗風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在合理利用有限耕地的同時,還能實現提高玉米產量的目的。例如,采用雙株緊靠“1、1”錯位種植技術進行玉米栽培,可使玉米的群體數量增加50%,玉米的密度增加一倍左右,但由于通風透光能力的有效改善,相較于傳統的單株密植的玉米種植技術,此種玉米栽培技術仍能使玉米的產量至少提高40%。
2.2 雙株緊靠“1、2” 錯位種植技術
雙株緊靠“1、2” 錯位種植技術主要是一種三壟玉米的間作方式,即使單株清種玉米與其中一壟雙株緊靠玉米采用相同的株距,另外兩壟玉米在種植過程中,采用隔一穴錯位種植一穴的雙株緊靠玉米,也即是將在空壟中隔一穴平移一壟二比空法之中的玉米,剩下的一壟玉米則根據單株清種玉米的種植密度實施與相鄰壟玉米之間的錯位雙株緊靠種植。在這一種栽培方式中,玉米的用種量應該根據常規用種量進行下種,也即是每667㎡耕地2.5~3kg的用種量進行下種種植,下種時大棒型的玉米穴與穴之間的距離相比清中玉米種植時的穴間距要稍大一些,每穴定苗雙株,且確保雙株的長勢均勻。雙株緊靠“1、2”錯位種植技術能夠為每穴玉米提供一個非常好的生長空間,并有效改善玉米的通風能力與透光能力。當玉米進入生長期之后,可增加玉米的有效葉面積以及化肥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能夠增強其光合作用能力,制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最終增加玉米的營養積累,并大幅提高玉米的產量,從而實現玉米高產優質的種植目標。采用這種雙株種植技術,雖然使每667㎡耕地的穴數總量降低了33%左右,但由于實施的雙株緊靠的種植方式,從而使玉米的群體數量同樣也增加了33%左右,同時在缺苗的地方亦可采取雙株或三株緊靠的方式進行補充,從而使玉米的產量能夠增加50%以上。
綜上可見,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運用雙株緊靠種植技術,能夠使雙株緊靠在一起的玉米的根系相互盤繞,并使植株的莖稈之間能夠相互支撐,增強植株的抗風能力。以稀植為主的雙株緊靠種植中,還能夠增強玉米植株的透光能力,通風能力。而且采用雙株緊靠種植技術,可使緊靠的玉米果穗具有大體一致的整齊度,并為玉米從抽穗到成熟過程中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風、光等),從而增多玉米的株數,從而達到群體增產的目的。
3 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
要實現玉米高產的目的,除了要創新與改進玉米種植方式之外,在玉米的生產實踐中,還要注意進行科學的管理,積極掌握玉米的施肥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全面提高玉米的產量。
3.1 施肥技術
玉米在生長中,需要的最多的礦物質元素為氮素,同時對鈣、鎂、硫、磷、鉀等元素的吸收量也較大。同時,不同生長期的玉米其營養的吸收情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通常苗期養分吸收量小,需肥量為整個生育期間的20%左右,隨著生長速度的加快,需肥量也不斷增加,其中在穂期玉米的需氮量提高,約為52%左右,此時須適當補氮元素,以便影響玉米的正常授粉。同時,在施肥過程中,要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化肥,并重視鉀、磷等基肥,在基肥不夠的情況下,可合理運用種肥,并采用穴施或條施的方式,并與種子隔開,避免燒苗。此外,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應適當追肥,滿足玉米生長需求,使玉米稈成熟,提高玉米產量。
3.2 病蟲害防治技術
(1)強化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并積極加強中耕,早播早管,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害能力;(2)有機運用輪作倒茬制度,對土壤實施秋后深耕,使土壤中的菌源以及病殘體被深埋,并于玉米播種之前,及時將秸稈處理好;(3)對植株病蟲害實施藥物防治,如在防治玉米的小斑病時,運用90%代森錳鋅800倍液,或者50%多菌靈500倍液,每667㎡耕地每隔9d左右噴1次,每667㎡使用60kg左右,防治2~3次。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對玉米需求量的不斷提高,有必要積極變革傳統的單株密植的玉米栽培模式,運用新的栽培技術,提高玉米產量。稀植為主的雙株緊靠的玉米種植技術,可充分發揮其群體增產效應,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可有效實現增產目的。但玉米播種之后,還需對其進行科學管理,熟練運用施肥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全面提高玉米的產量。
參考文獻
[1]黃世海.玉米雙株高產種植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07):10.
[2]張美麗,闕仕海,趙敏等.提高盤縣玉米產量的主要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3,(12):63-64.
[3]于國發,齊力.試論玉米高產種植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1,(11):64,80.
[4]何洪濤.玉米噸糧高產種植技術淺談[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