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已經成為社會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影響著畜牧業發展、農民增收,更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公共衛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有效的動物疫病控制、根除對策成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動物疫病;控制;根除;對策
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危害畜禽健康的各類動物疫病越來越多,動物疫病已經成為制約畜牧業經濟快速增長、阻礙畜產品擴大出口和影響動物源性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已經成為社會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影響著畜牧業發展、農民增收,更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公共衛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有效的對策成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轉變生產方式是實現現代化畜牧業的重要保證
加快推進畜牧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是建設現代化畜牧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措施,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加快推進生產方式轉變,建設現代畜牧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選擇。要堅定不移地圍繞建設現代化畜牧業這一目標,堅持“優質、低耗、高效、生態”的原則,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循環型之路,不斷探索、建立、推廣畜牧業生產經營的新模式、新機制,爭取盡快建成以畜禽現代化養殖方式為主導、民營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畜牧大產業統籌協調發展為特色的現代畜牧業經濟發展新格局。
2 著手開展動物疫病現狀流行病學調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畜禽發病死亡率由建國初期的32%和49%、20世紀70年代的12%和20%,分別降低至20世紀90年代的豬8%和禽18%。自21世紀以來,全面實施了強制免疫政策,動物疫病控制收到了一定效果,目前已經消滅了牛瘟、牛肺疫,一些重大動物疫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個別疫病僅以零星散發的形式存在,已具備了從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基本條件。但是我國地域廣闊,動物品種繁多,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畜產品市場放開搞活,動物產品流通渠道增多且頻繁,疫病發生的風險仍然存在,所以著手開展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具有重要意義,從流行病學調查可以重點掌握動物疫病的分布情況,病原進化和變異情況等,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做好動物疫病風險分析和預警預報工作,為動物疫病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技術保障。
3 加強檢疫監督工作
動物檢疫工作一直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為切實依法做好動物檢疫監督工作,嚴格按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要求,確保動物及動物產品安全,保障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促進我區畜牧業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特提出我區動物檢疫監督管理意見。
3.1 狠抓產地檢疫工作
檢疫人員必須認真嚴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大力宣傳動物報檢制度,建立報檢網絡,對出欄動物,不論用途、去向,都要堅持做到橫到邊、縱到底,不留死角,確保到場、到點、到戶按產地檢疫規程作好檢疫工作,產地檢疫率應達100%。
3.2 加強異地引種的審核和檢疫管理工作。
各鄉鎮要加大異地引種審批的宣傳工作,特別是從外地引種畜禽,必須按要求辦理引種手續,否則一切后果自負。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如果因為引進畜禽發生疫情,進行強制無害化處理后,不予進行補償。
3.3 加強動物防疫監督員和動物檢疫員的管理
動物防疫監督員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對《動物防疫法》執行情況,對動物檢疫員的檢疫結果和處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時,如有動物防疫監督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隱瞞疫情、貪污挪用檢疫費,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 建立完善的動物疫病監測體系和疫情報告制度
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監測網絡體系,完善設備配置,充實技術人員,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實現長期、連續、系統地收集疫病動態分布和影響因素資料,及時對有關資料分析評估,做好疫情預測預報。省、市、縣疫控中心負責疫情監測情況的調度和監測網絡的管理。建立健全鄉鎮動物疫病防控機構,建立鄉村監測點,建立疫情的信息收集報告制度和分析制度,發現疫情及時上報并進行流行性病學調查,根據疫病傳播速度、流行范圍和趨勢,及時采取防控措施,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應急處理、迅速撲滅疫情。
5 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
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技術研究,引進國外有效防控動物疫病成功經驗及其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吸收,提升我國動物醫學原創和集成創新能力。在基礎研究方面,重點開展病原生態學、分子流行病學、免疫與發病分子機理、病原體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面研究,摸清我國重大動物疫病的基本資料,建立完整的疫病流行病學數據庫和流行趨勢計算機模擬預測模型。在應用研究方面重點對重大動物疫病新型疫苗與鑒別診斷和快速診斷試劑、疫病風險評估、疫病預警預報、疫病凈化集成與示范等技術研究,建立相應的技術平臺,形成我國重大動物疫病科學研究、技術集成、產品開發、防控措施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在技術培訓方面,要有計劃地對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和動物疫病防控管理和技術人員開展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培訓,提高對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對緊急動物疫情的管理能力。
6 制定動物疫病防控配套政策
6.1 撲殺政策
要建立損失評估機制和國家補貼機制,對檢疫、屠宰以及飼養場發現的易感動物和動物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消滅傳染源。
6.2 防疫政策
接種疫苗可保護動物,但不能絕對的阻斷感染和散毒,并且還可導致病毒在通過不同種類或不同抗體水平的攜帶者間進行世代延續而加強變異的概率。為獲得消滅疫病的成功,根據本地方疫病流行的特點,對于流行范圍較大、危害較大的動物疫病,做好預防性免疫接種,并對抗體水平進行長期的跟蹤監測;對于零星散發的動物疫病,由于撲殺比全面實施免疫接種更經濟,則采用撲殺方式解決。所以在政策及經費的規劃投入上,應逐步向疫情撲殺補貼經費、監測經費和流行病學調查經費模式方面上有所側重。
6.3 建立垂直管理的官方獸醫體制
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建立垂直管理的官方獸醫體制,在各省建立國家獸醫局分局,省以下地方政府由獸醫局分局派出垂直管理機構,增強整個動物疫病防控系統行動的統一性,能做到上令下達、步調一致。條件允許時可以內外檢合并,獸醫相關職能集中于農業部,做到責、權、利統一,便于工作的有力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