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立馬鈴薯不同壟作栽培模式試驗,通過試驗證明馬鈴薯高壟雙行栽培的比平畦開溝種植的出苗早、出苗快、成熟早、產量高的特點。
【關鍵詞】吉木薩爾縣;馬鈴薯;壟作栽培模式
為探索馬鈴薯高產栽培配套技術,做好馬鈴薯產業的服務工作,促進農牧民增收,2013年在吉木薩爾縣大有鎮韭菜園子村設立一個馬鈴薯不同壟作栽培模式試驗,經過一年的試驗,高壟雙行的處理小區產量747kg,折合畝產量2923kg;平畦開溝處理的小區產量743kg,折合畝產量2907kg。為總結經驗更好地做好推廣工作,現將該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選在吉木薩爾縣大有鎮韭菜園子村李俊發家責任田。面積1畝,前茬作物小麥。參試作物及品種為馬鈴薯,品種紫花白(南山引進)
2 主要技術措施
2.1 選地
選擇地勢平坦、地塊集中,便于機械作業的沙壤水澆地做示范田。該示范田位于吉木薩爾縣大有鎮下長山子村李俊發家承包地。
2.2 品種選擇
選擇高產優質、商品率高的品種紫花白(南山引進)。
2.3 播前準備工作
2.3.1 種子處理
將馬鈴薯種子播前10天出窖,邊晾曬邊剔除病薯、畸形薯、雜薯和凍薯,選擇薯形整齊、表皮光滑、品種特征明顯的種子做種薯。催芽:將種薯放置在有光的室內讓種子均勻受光,在芽長1~1.5cm幼芽變綠變紫后切塊;切塊時為了防治環腐病,進行切刀消毒(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min)。切塊后用藥劑和草木灰拌種,等刀口愈合后播種。
2.3.2 施基肥
合理平衡配方施肥,高壟栽培畝施有機肥(商品)100kg,結合深耕翻入田中做基肥(耕翻深度為25cm);將二銨15kg和硫酸鉀10kg做種肥,結合播種一次性施入。
2.4 播種
2.4.1 播種時間
5月1日播種。
2.4.2 播種方法與密度
試驗共設2個處理,3個重復:處理1 高壟雙行:90cm大壟,壟上雙行,行距50cm,株距20cm;處理2平畦開溝:行距70cm,株距20cm。本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每小區面積150m2,每區采樣1點、每點1平方米統計分析。播種深度為8~10cm。
3 播種
人工種植,施種肥播種一次完成。
2.5 田間管理
2.5.1 中耕除草
出苗前后(6月4日、6月24日、7月8日)結合中耕及時除去大行距間雜草。
2.5.2 培土
平畦開溝的地塊在6月24日,開花初期封壟前結合中耕培土起壟,壟高10~15cm。
2.5.3 灌水
播前4月25日灌水一次,苗期不再澆水。6月17日第一水,在植株9~13片葉子時,灌馬鈴薯塊莖膨大水;7月14日第二水,在結合追肥灌一次馬鈴薯快速生長水;8月13日第三水,在再結合追肥灌第三水。在馬鈴薯生長后期,因為雨水較多就不再灌水(每次追肥尿素10kg)。
2.5.4 病蟲害防治
此試驗地塊6月18日發現馬鈴薯甲蟲,在6月25日,每畝用24.7%阿立卡微膠囊懸浮—懸浮劑10ml防治一次,在7月17日,每畝用24.7%阿立卡微膠囊懸浮—懸浮劑10ml防治一次。
2.6 適時收獲
本試驗田9月22日在馬鈴薯植株莖葉枯黃時進行收獲。
3 試驗分析
通過觀察記載可以看出,從植株高度及植株健壯程度上來說,馬鈴薯高壟雙行栽培的植株高于平畦開溝種植的植株。
經過一年的試驗,高壟雙行的處理小區產量747kg,折合畝產量2923kg;平畦開溝處理的小區產量743kg,折合畝產量2907kg。高壟雙行比平畦開溝畝增產16kg,增產率5.5%,畝增收99元。
4 試驗結果及建議
通過一年的試驗證實,馬鈴薯高壟雙行栽培的比平畦開溝種植的出苗提前2~3天,齊苗提前3天,現蕾提前5天,具有出苗早、出苗整齊、現蕾期提前的特點。
高壟雙行栽培,中耕管理是關鍵。馬鈴薯出苗后,應及時除草。出苗一個月左右,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間隔一個月左右,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盡量把空行的土培到馬鈴薯種植行上,使墑面形成壟,空行形成溝,真正達到深種深蓋,從而保證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使馬鈴薯匍匐莖全部深埋土內,以增加結薯量,提高產量。
為試驗的順利實施,建議試驗地塊最好是將滴灌技術與覆膜栽培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機械化作業將滴灌帶與地膜同時鋪放在田間,實現農業節水灌溉,確保馬鈴薯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