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上世紀50年代末,為打破世界軍事強國的核訛詐、核壟斷,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偉大號召。僅僅過去10年多,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就在世人的驚嘆中轟然下水,成為繼“兩彈一星”之后的又一國之重器。與此同時,一支執掌“大國重器”的神秘部隊——中國海軍某潛艇基地成立了。
40余年來,這支象征大國地位、支撐國家安全的部隊,一代代官兵駕馭核潛艇縱橫大洋,建功深藍,創造了數十項載入史冊的紀錄:水下長航90晝夜,打破世界核潛艇一次出航時間最長紀錄;大深度極限深潛,檢驗了我國核潛艇深海作戰性能;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宣告中國海基戰略威懾力量正式形成;作為重點建設作戰部隊,形成了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連續40余年守護核安全,從未發生過核事故。
“怕死不當核潛艇兵!”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支核潛艇部隊官兵的錚錚誓言。在基地初建的13年間,先后有32名官兵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近10年來,基地先后有上百名官兵不能為親人盡孝送終,178名官兵為了出海執行任務推遲婚期。正是一代代艇員把青春熱血甚至生命融進了中國核潛艇事業,為之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鑄就了共和國水下核盾。
鐵血豪情,為國擔當,英雄無悔。記者在這支英雄部隊采訪期間,一次次走進英雄官兵的心靈,發現在他們一個個令人震憾的故事里,有豪邁、有悲壯,有歡喜、有憂傷,就是沒有后悔!
死神面前無所懼 怕死不干核潛艇
在中國海軍某潛艇基地的軍港廣場,矗立著一尊英雄的雕像,深情凝望著戰艇和大海。英雄名叫孟昭旭。他的故事,基地每名官兵都能娓娓道來。
孟昭旭生前是基地某艇員隊機電長。這個官兵心目中的“拼命三郎”,每次遇到堆艙故障,總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第一個沖進去排險。
核潛艇官兵都知道,堆艙是艇上核輻射最強的地方。正常人接受核輻射的劑量,有一個安全值。平時因為有科學防范,健康完全有保障,但進堆艙排險,除了嚴格穿戴防護裝具,每次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時間一到必須立刻出來。
一次戰備巡邏期間,堆艙冷卻系統出現故障,孟昭旭第一個沖了進去,待確定故障部位,規定時間已經到了。為了爭分奪秒贏得搶險的寶貴時間,孟昭旭不顧艙外戰友的一再催促,一鼓作氣排除完故障,直到戰友強行把他拉出堆艙。
孟昭旭舍生忘死的行動透支了身體,最后病倒了。他的英雄事跡感動了各級領導和部隊官兵。為了治好他的病,總部、海軍、艦隊首長想盡一切辦法,醫院做了最大努力,可最終沒能挽回他的生命。臨終前,他對哭紅了雙眼的妻子說:“我們干核潛艇的,穿的是呢子,吃的是細糧,國家給的待遇優厚,關鍵時刻咱該豁出去就得豁出去。我走后,你們娘兒倆千萬不要給組織添任何麻煩。”他拉過16歲兒子孟龍的手,用盡最后的力氣,囑咐道:“爸爸干了一輩子核潛艇,可還沒干夠,你長大了一定要接著干……”那一刻,來看望他的領導和戰友無不潸然淚下。
英雄走時只有45歲,可他的精神在基地一直傳承著。為了核潛艇事業,一茬茬艇員前仆后繼不惜犧牲,敢于拼命。當記者看到英雄的兒子孟龍時,他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核潛艇干部,成為鋼鐵巨鯨上又一顆“鉚釘”。
在這個基地,官兵們都知道,艇上搶險無異于黃繼光“堵槍眼”,面對生死考驗,每名官兵都無所畏懼。但艇上搶險,誰先上誰后上,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從本專業職務最高的開始,然后是結過婚有孩子的、結過婚沒孩子的,排到最后才是那些年輕官兵。
據說,這套規矩,是從被譽為“深海鐵漢”的基地某艇員隊機電長李洪海開始傳下來的。
李洪海任機電長時,他最初給本部門立下的規矩是:“需要一個人進堆艙,我進;需要兩個人進,我必須排第一。”有一次核潛艇訓練,蒸汽管路突然發生泄漏,200℃的高溫蒸汽,瞬間彌漫整個艙室。李洪海把被子澆上水,往身上一披就沖了上去。官兵們邊跟著他跑邊喊:“機電長,你身體不好,讓我們進去。”李洪海頭也不回:“懂不懂規矩?我是機電長,我比你們有經驗!”他進艙內鼓搗了一陣,實在頂不住了,跑出來大喊一聲:“結過婚有孩子的給我上!”一會兒又喊:“結過婚沒孩子的,上!”……
后來,這個“規矩”連基地領導都認可了。他們說,李洪海立的規矩,有人情味,每個艇隊都要照做不誤!
2011年的一天,正在療養的基地某艇員隊電工班班長、海軍“十杰青年”郭金海,得知再過幾天核潛艇又要遠航,他一下子從床上跳下來,直奔醫生辦公室申請出院。醫生告訴郭金海:“你白血球偏低,要留下來繼續治療。”郭金海不肯,醫生急了,沖他吼道:“你這小伙子咋回事?還要不要命!”
“平時不惜力,戰時不惜命,我們核潛艇兵都是這么做的!”郭金海急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央求醫生說,“你不知道我的崗位有多重要,萬一出了問題誰都不好交待,你就讓我去吧!”“你這是拿身體在做賭注啊!”醫生還是不肯。
的確,作為業務尖子,郭金海隨艇出征,艇長就吃了定心丸。想著心愛的戰位,想著生死與共的戰友,郭金海撂下狠話:“怕死我就不會干核潛艇,既然當了潛艇兵,我就決不能在困難面前退縮!”
望著眼前這個倔強的小伙子,醫生心里充滿敬意,無奈地搖搖頭。兩天后,醫生給郭金海準備了一個小冰箱,里面有可迅速改善免疫力的針劑和幾十天的口服藥。
郭金海如愿以償上艇了,班里的戰士喜出望外,圍著他說:“班長,只要你在艇上,我們出海心里就踏實!”
苦樂年華笑度過 宛若平常一首歌
核潛艇遠航,艇里高溫、高濕、高噪,日夜不分,對艇、對人都是極大的考驗。在寂靜的大洋深處,艇員不但要承受苦與累的煎熬,而且每次遠航又充滿未知的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艇毀人亡。面對生死考驗,基地一代代核潛艇官兵始終樂觀面對一切困難,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大學生士兵別良曉第一次參加遠航,摩拳擦掌,急不可待。這時,老班長李益把他拉到一邊,悄悄囑咐說:“有什么需要對父母、對女朋友講的,寫下來鎖在抽屜里。”
別良曉一頭霧水:“為啥呀,一個多月不就回來了嗎?”“這是長航前的‘秘密’,每個人都要寫的,以防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也算對家人有一個交待。”別良曉一聽,出了一身冷汗。老艇長董福生還特意找出以前寫給妻子的“遺書”,讓別良曉學習學習。
“此次遠航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如果我不能回來,希望你不要難過,把孩子帶好,再組建一個新的家庭……”讀著讀著,別良曉眼睛濕潤了。感動震撼過后,別良曉想起了正在熱戀中的女朋友。于是,他拿出筆來,寫了一封沒有寄出的特殊情書:“親愛的,你和我戀愛,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沒有相依相守的溫情,只有無盡的思念和漫長的等待。對不起……如果你看到這封信,我已經永遠離開了你,你一定要堅強起來,我在天堂祝福你。”
遠航安全回來,別良曉將這封特殊的情書珍藏起來,美滋滋地說:“將來我會把這個秘密告訴女朋友,我們的愛情經歷過生死考驗,連大洋都見證過啦!”
別良曉的愛情得到了大洋的“見證”,可基地某艇員隊機電班長徐吉華的婚姻,卻差點沒得到民政部門的“認可”。
那年,徐吉華請了7天假回家結婚。那還是上世紀90年代初,農村條件有限,照一張黑白照片要一周后才能取出,只有7天婚假的徐吉華根本等不及。急中生智,徐吉華和未婚妻張麗分別從自己過去的照片上剪下頭像,就到鎮上民政所辦登記去了。工作人員左瞧瞧右看看,滿臉狐疑地問:“你倆不是鬧著玩的吧?”徐吉華連忙擺手:“不是,不是。”解釋了半天,民政所人員聽明白了,一臉同情地把他倆的照片剪齊了拼在一起,蓋了大印。
有一次,徐吉華夫婦帶著這本結婚證在武漢登記住宿,賓館服務員在辦理完手續后偷偷報了警。警察趕來后,拿著他們的結婚證左看右看,怎么也不相信是真的,直到把電話打到基地核實后,才解了圍。事后,徐吉華打趣地對妻子說:“我們結婚這么多年了,卻還差點成了‘露水夫妻’。”妻子嬌嗔地給了他一拳:“怪誰呀,還不是怪你。”
在這個基地,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還有很多。被基地官兵傳為佳話的“姑嫂拜堂”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主機班長、一等功臣劉忠文與本村姑娘趙同嬋戀愛多年,可由于艇隊工作忙,婚禮一再推遲。那年,在雙方老人的催促下,他們終于確定了婚禮日期。然而,眼看著婚期就要到了,艇隊卻迎來了遠航任務。“與遠航相比,婚禮只是小事一樁。”劉忠文聽說有遠航任務后,根本沒向艇員隊領導提結婚的事。
婚禮當天,家中親朋滿座,新娘子馬上就要迎進門了,兒子仍然不見蹤影,望眼欲穿的父母最后一絲希望被擊碎了。實在沒辦法,按當地的習俗,老兩口硬著頭皮讓尚未出嫁的女兒穿上男兒裝,在眾人面前來了個“姑嫂拜堂”。家人不知道,此時的劉忠文正隨著潛艇航行在大洋深處……劉忠文到現在還一直覺得虧欠了妻子。
艇員劉志國的妻子,則說了一件錯怪丈夫的事。那年,丈夫答應10月份回老家買房,可到了時間,她左等右等卻不見劉志國回來,甚至連電話也聯系不上。當時,她就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以為劉志國移情別戀了。一氣之下,劉志國的妻子跑到部隊來找丈夫離婚。經過部隊領導耐心解釋,她終于明白丈夫確實是出海執行任務去了,而且為了保守秘密,沒有告訴她行蹤,這才后悔錯怪了丈夫。劉志國遠航歸來,特意給妻子買了一大束紅玫瑰,表達歉疚之意。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核潛艇部隊的特殊性、保密性、風險性,決定了核潛艇官兵的付出注定要比別人多得多。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這個門,時間長了,這個基地的軍嫂們也被各自的老公“同化”了。她們常念叨“兩個不知道一個知道”的理:“我們不知道老公在哪里,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可我們知道自己該孝敬老人,該管好家庭,該干什么。”她們也就是在這樣默默守望的期盼中,讀懂了軍人的奉獻與擔當:相聚再短,也不孤獨;風險再大,也愿承擔;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吳晶,基地某艇員隊艇長劉云海的妻子。在浙江長大的吳晶,本是個嬌小姐,隨軍來到北方后卻變成了“女漢子”,什么活兒都學會了:買米買面、換煤氣罐、打煤球、修門窗……一年冬天,半夜突然停電,煤爐不巧也熄了,老人孩子都凍醒了。劉云海那時正在海上訓練,沒個搭把手的,吳晶只好一手打著手電,一手夾著煤球燒起了爐子,滿臉被煙熏火燎得面目全非,把孩子都嚇哭了。2000年,劉云海出海執行任務一去就是幾十天,其間正好趕上他父親70大壽。為了不讓老人掛懷,吳晶就一個人帶上壽禮,倒了3次長途汽車到濟南章丘一個叫刁鎮的地方為老人拜了壽。讓吳晶最感幸福的是,丈夫劉云海出海歸來給她發來了一條短信:“我沒有盡到的孝,你替我盡了,我會記一輩子,對你好一輩子!”
基地某艇員隊艇長柳本才的孩子上到高中了,他卻一次家長會都沒參加過,家里家外全都是妻子王寧打理。賢惠的王寧知道,艇員家家都是這樣的,老公出海干大事,做妻子的就要把老人孩子伺候得好好的,讓他們少分點心。出海不允許帶手機,柳本才習慣把手機放在辦公桌上一直充電開著,為的是返航后看看有沒有急需辦的事。王寧忍不住每天都要撥幾遍那個熟悉的號碼,一直沒人接聽。她知道丈夫還沒回來,可到青島出差旅游的親朋好友打電話給柳本才,見他的手機總沒人接,就認為“姓柳的牛了”。王寧說:“自己的丈夫自己最理解。常人的天倫之樂,在我們這里卻那么稀罕。可話又說回來,國家托付給他們那么重要的任務,給他們那么高的待遇,這又是一般人難以享受到的。我們知足了!”
誰人都有父母,自古忠孝難兩全。基地裝備部副部長韓黎賓,父親重病在床,他請假回去照顧,然而沒過幾天,遠航任務來了。看著昏迷不醒的父親,韓黎賓在床前長跪不起。母親是個老黨員,知道兒子的難處,拉著老伴的手說:“孩他爹,兒子是公家的人,咱讓他走吧!”那一刻,韓黎賓昏迷的父親眼角流下了淚水。等韓黎賓長航回來,父親的墳頭已長出萋萋青草。他跪在墳前失聲痛哭,把一整瓶酒全灑在墳頭祭奠離去的父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樂趣,特別是對丈夫長年在外的軍嫂來說,孩子是最好的伴兒,可有人卻與孩子“有緣沒分”。那年仲夏,基地又一次迎來長航任務。此時,某艇員隊機電長李云生的妻子李海霞正在部隊待產。無奈之下,李云生把妻子送回老家山東省壽光縣東關村。李云生與妻子約定,等執行任務回來就把她們娘倆接回來。李云生出海了,他為孩子想了10多個名字,并挨個征求戰友的意見。
遙遠的家鄉,孩子順利出生了,6斤半的女孩。但誰也沒想到,孩子出生后罹患溶血性黃疸病,第5天就不幸夭折了。由于承受不住打擊,李海霞病倒了。遠航回來那天,部隊領導考慮再三,還是將孩子不幸夭折的噩耗告訴了李云生,讓他抓緊回家照看妻子。李云生手里捏著他最得意的孩子名字“鳳飛”,喃喃自語:“鳳,飛走了!孩子,爸爸對不起你……”
2006年,基地組織核潛艇遠航,由于特殊原因,比原計劃延長了10天。潛艇返航之前,基地時任政委曲衛平特意在招待所宴請慰勞一下她們,同時通報一下情況。誰知剛一落座,這些軍嫂們就在下面互相小聲打聽:“什么事啊?發生什么事了?”曲政委說:“今天給大家通報一個情況……”滿屋頓時鴉雀無聲,“一個星期后,你們將和順利返航的老公見面!”曲政委話音剛落,“呼!”家屬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隨即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和說笑聲。
當天晚上,家屬們一直揪著的心放松了,好像一塊石頭落了地。大家比過年還高興,不約而同地端起了酒杯。那次宴請,不能喝的也喝了,能喝的喝高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千杯為君醉。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這愛,是國是家,是深沉的家國情懷!
(本文配發圖片攝影者:喬天富、龍運河、鐘魁潤、王松岐、李唐、王青、鄭良振、鄧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