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以黑龍江省某高校為例,調查研究了在校大學生的安全感現狀,著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響大學生安全感的因素,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求校園生活系統下大學生安全感特質,從社會工作的專業角度尋找大學生安全感問題的源泉,以便提出適當的意見與對策。
關鍵詞:安全感 校園生活系統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221-02
1 安全感的界定
安全感(Security)最早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指“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中國心理學家黃希庭認為安全感是人在擺脫危險情境或受到保護時體驗到的情感,是維持個體與社會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曾在《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提到“本體性安全”,這一術語是指,大多數人對其自我認同之連續性以及對他們行動的社會與物質環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這是一種對人和物的可靠性的感受,它對信任來說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僅構成了本體性安全感的基礎,而且在心理上信任與本體性安全也彼此密切聯系。
1945年馬斯洛就在其需求層次理論與自己的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編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S—I),對安全感進行研究。近年來,我國學者也開始關注安全感的研究,2004年叢中和安麗娟編制了“安全感量表”,試圖通過安全感來衡量心理健康,為我國相關學者對安全感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
綜上所述,安全感是由風險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給主體帶來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可以是由外部環境帶來的,也可以是主體內心感受到的。而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生活在校園生活系統中,生活環境、社會連接資源、社會支持群體等方面都不同于社會人士,不管從外在環境還是內在感受分析,安全感的影響因素都不相同。
2 校園生活系統下的大學生
校園生活系統是既與社會系統和家庭系統有相似之處而又區別于社會系統和家庭系統的,把大學校園比喻成一個提前化的小社會無疑是比較恰當的。該文探討的校園生活系統主要包括校內公共設施、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管理系統、服務系統等方面。
校園生活系統下生活的大學生一般是集體宿舍、集體食堂、集體活動,所以大學生勢必面臨著公共生活、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方面的問題有了更為細膩的分類,不僅有由于校園環境和公共設施所帶來的不便,還有由于復雜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所造成的困擾。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安全感主要有:情感安全感、身體安全感、人際關系的安全感、生活環境的安全感等。
3 調查
本次調查分為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兩種。基本狀況如下:男生相對于女生而言,更易獲得安全感。家庭成員間關系比較親密的安全感較高。信任是獲得安全感的必經途徑,在“是否會輕易相信陌生人”和“是否會特別信任自己的朋友”選擇“由陌生人言行而定”和“相信,但自己的秘密會有所保留”的比例61.3%、71.0%。在校園公共安全方面,認為校園內處處存在危險與安全的占47.2%,對路況,路燈、門衛、食品安全都有較強的需求。經常感到沒有歸屬感、莫名感到恐懼的已占大多數。個案訪談20人,14人有安全感欠缺問題,一人有嚴重的安全感問題。綜上所述,大學生安全感問題嚴重,原因多樣化、復雜化,且多種原因交錯,亟待解決。
4 影響因素
4.1 大學生自身
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內在素質等都會影響大學生安全感。性格較活潑開朗的同學,其人際關系良好,對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認同度也較高,在日常生活中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安全感系數較高;而敏感易怒靦腆的同學安全感系數較低,明顯的缺乏安全感。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對特定物體依賴性小的學生可以很穩定的甚至是樂于接受環境的變化,接受新鮮事物,嘗試新的途徑和方法,對這種變化的預測朝著樂觀的方向發展,其安全感指數較高。信任是安全感的基石,信任可以使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給主體帶來的威脅降低,更具安全感。在“是否懷疑自己患病”、“莫名感到恐懼”等方面大部分同學都有較高得分,具有較好的安全感,只有大約3%的大學生對危險真實性的辨別度低,使得自身陷于極度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之中,這種缺乏科學而理性的思考也同樣是安全感的影響因素之一。
4.2 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安全感高的大學生與安全感低的大學生在親密度、矛盾性、獨立性等都有顯著差異,家庭成員之間越親密,矛盾越少,個體成員的安全感指數就越高,個體的獨立性越強,就越具安全感。親密度可以使主體獲得快感和滿足,獲得信任。家庭的完整性可以使成員獲得充足的安全感,相反,家庭成員的缺失會使主體因為情感方面的缺失而陷入不積極索取的狀態甚至是退縮等待狀態,這種狀態使主體不想甚至是不敢面對新的事物,進而對很多感情或者事物充滿畏懼。來自民主和睦家庭的大學生會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樂于社交;反之,則容易逃避,缺少安全感,不自信,不樂觀。安全感是在和諧安定的環境支持下發展的,因此,父母要為子女的發展創造和諧的心理氛圍。
4.3 社會支持
人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是人的特定屬性。他人的支持和稱贊可以使個體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提升自信和安全感。強大的社會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安全感產生積極的影響,經常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并獲得獎勵和稱贊的同學在安全感指數上都有較強的優勢,這種優勢促使他們更積極熱衷于團體活動,并從中獲得滿足,獲得穩定的快感。朋友的關心和支持也是社會支持的一種表現,朋友的多少又與性格的開朗與否、是否熱愛社交等方面有很大關系。
4.4 校園環境
外在環境的不安定因素越多,大學生越不易獲得安全感。校園設施的完備程度和安全指數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安全感的獲得。調查顯示,對校園路況、路燈、食品安衛生和校外人員自由進入校內的不滿比例高達80%。路面不平,路燈太少、太暗等都會影響個體對未知事物和未來的可預測性,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安全感。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講,食品衛生如果有嚴重的問題,有可能威脅身體甚至是生命安全,這種可推測的預測性大大增加了大學生的不安全感。由于校園生活的半開放性,使得校外人員可以出入校園內部,而且來去自如,更嚴重的是有些校外人士本就動機不純,校園門衛處也不加阻攔,這就造成了校園內部時有發生盜竊、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這種事件的增多,對大學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有著巨大的影響。
5 結語
影響校園生活系統下大學生安全感問題的因素多種多樣且交錯復雜,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安全感問題的出現。這種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學校和社會是不夠的,還要靠專業的社會工作人員,這種新興的而且頗具前景的科學體系可以使主體自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積極主動配合,這樣才能緩解安全感缺失問題,使主體都能獲得較好的安全感。
參考文獻
[1]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765。
[3]楊清.簡明心理學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5.
[4]羅文進,王小鋒.安全感概念界定、形成過程和改善途徑[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4(5).
[5]陶傳譜.安全感在心理咨詢中的意義[J].中國健康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