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科學”是由美國總統科學顧問、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馬伯格2005年提出的交叉學科。隨著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的影響日益深遠,國家對科技的投資在整個公共投資中占有的位置也更加重要,需要更好的政策和管理工具來有效地進行管理。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也需要更好的認識和分析工具,來理解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之間的關系。在這個背景下,科技政策科學應運而生。
“科技政策科學”一經提出,得到美國科學界的積極響應,成為一項舉國行為,由政府、大學、研究機構和科學協會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推動和參與發展。這門新興的學科表現出研究與政策結合、系統性強、參與部門機構多而廣等特點,不僅對美國科技繼續發展舉足輕重,也對其他各國有著借鑒意義。
美國科技政策科學思想的緣起
2005年,馬伯格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第30屆科技政策論壇上發表演講,倡議開展“新的量化的科技政策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希望通過這個領域的研究,把決策建立在更準確的反映科學投入與產出因果關系的科學模型上,而不僅僅依靠人的主張和建議。他建議,就像經濟政策決策者可以利用的那種包括大量豐富數據的經濟計量學模式,“科技政策的社會科學這個新生的領域需要迅速地成長,為理解推動今天全球性的、以技術為基礎之社會發展背后的超復雜的動力提供基礎。”
這一言論意味著馬伯格有關科技政策思想的正式確立。在此之后,在《科學》雜志和一系列重要會議上,馬伯格進一步完善了他的這些思想,認為科技政策科學應該通過數據和模型,為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提供科學、定量的依據。
隨后,美國科技政策科學即在馬伯格的思想和理念指導下開始發展,興起了“科技政策”這門新興的學科,成立了諸多科技政策研究機構機制,發起了諸多科技政策,包括科技與創新政策科學計劃(SciSIP計劃)、科技政策科學跨機構工作組、STAR METRICS 項目等。這系列的舉措對世界各國都具有借鑒意義。
SciSIP計劃閃亮登場
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社會、行為和經濟學部被賦予領導科技與創新政策科學計劃(SciSIP)計劃的責任。此計劃主要通過以公開申請、同行評議的方式資助研究項目。該計劃的重要文件《科技與創新政策科學:計劃書》規定,SciSIP的目標是理解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的范圍、結構和過程,可靠地評價研發投資的有形和無形的回報,在可以容忍的錯誤邊界內預測未來RD可能的回報及全部潛在的效果。
具體有三個主要目標:(1)理解:發展關于創造性過程及其轉化為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有用的理論和知識;(2)測量:改進并拓展科學指標、數據集和分析工具;(3)共同體建設:培育一個跨越聯邦政府、產業界和大學的專注于SciSIP的專家共同體。項目的申請者包括所有來自社會科學、行為科學和經濟科學以及在具體應用領域的研究人員,需要明確提出采用交叉學科的途徑。
從2007到2012年,SciSIP通過六輪申請和同行評議,已資助150項項目,主要成果包括:(1)吸引對公共政策感興趣的管理學者、特別是商學院的研究人員參與;(2)影響了國家研究理事會的幾項重要的研究;(3)一些研究項目取得重要成績。另外,通過項目指南、學科交叉項目和研討會的方式,SciSIP促進了社會科學家和行為科學家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科學家的合作,并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育進行了大力支持和資助。
跨學科工作組引領學科發展
2006年,社會、行為和經濟科學分委員會成立了科技政策科學跨機構工作組,這個工作組有17名成員,涵蓋了美國主要的政府科技部門。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工作組完成《科技政策科學:聯邦研究路線圖》。報告提出聯邦政府發展科技政策科學的三個主題和10個關鍵問題。這個路線圖2008年發布,成為國家科技政策科學發展的指導。
工作組成立后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把聯邦政府科技機構相關的人員聚到一起,交流與分享這個領域已有的一些好的做法,勾畫將要采取的行動。主要探討領域課題有:聯邦研發投資組合的績效管理問題;促進對國家科技利益關鍵領域進行科學計量的模型、工具和數據的對話等,同時為聯邦科技機構和研究共同體確定一個共同的科學政策學研究議程。會議探討過的科學測量問題包含四個方面:(1)經濟收益;(2)社會、衛生和環境收益;(3)科學勞動力的發展;(4)技術開發和部署。
STAR METRICS 項目簡介
STAR METRICS項目全名為“美國再投資中的科學技術——測度研究對創新、競爭力和科學的影響”,是美國聯邦政府測量聯邦資助研究效果的一個新的努力導向。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出臺剌激經濟復蘇的ARRA法案涉及7870億美元,其中有約76億美元直接投資于科學研究。法案要求接受資金的機構按要求提供報告。據此,聯邦機構的科技活動亟待建立績效評估流程和時間表,使最有效的項目能夠獲得資助,并更好地評估科技投資的影響。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聯邦機構需要通力合作,開發相關數據庫,以更好地記錄聯邦科技投資,并向公眾開放。在這種背景下,STAR METRICS項目正式設立。先期進行的試點項目與“聯邦示范伙伴關系聯盟”(簡稱FDP)合作,首先將科學家確定為基本的分析對象,采用合作的方式以確保項目的開放性和透明度,并充分利用現存的數據。采取的基本方法是通過每個機構的管理系統對資助活動過程進行財務追蹤,從而獲得電子化的數據,并在構建的數據存儲庫中進行匹配。
美國科技政策科學的特點
1. 需求決定發展。聯邦政府有20多個機構涉及科技活動,各自有獨立的撥款委員會,而每個國會都有自己的鼓動者、游說人和活動家,國會通過科技決策常常靠人的建議,重大的決策有著一定的隨意性。在一個迅速變化的環境中,迫切需要科學的、客觀的研究為科技決策服務。另外,1993年美國《政府績效法案》出臺,要求所有領域的政府部門,包括政府科技部門,建立績效目標,并以一種客觀的、量化的、可測量的形式表示其目標,定期向總統和國會報告,并可在向國會報告中公開。這對政府部門管理科技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
2. 科學性。科技政策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精確的定量化。循證的科技政策常常需要定量的措施衡量,挑戰傳統上依靠專家判斷的地方。SciSIP定位于科學政策的模型、工具和方法,對于推進科技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科學政策科學正力圖在理論框架、模型和數據等方面形成協同發展。
3. 共同體建設。共同體是擁有共同屬性或由共同事業聯系起來的社會群體。科學社會學研究表明,科學的進展要靠科學共同體,即擁有相同或相似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的科學家之間的互動來保證。美國科技政策科學明確把科技政策實踐共同體建設作為一個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整合從事科技政策研究不同學科的研究能力,而且也是有意識地建設這個共同體與聯邦政府實踐者的橋梁。這與以前研究計劃總是集中在為主要研究者提供資金具有明顯的不同。
(摘自《中國軟科學》2013年第10期,原題目《美國科技政策科學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