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通過分析國內科技資源共享工作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結合我國各地在推動科技資源共享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提出了科技資源共享市場化運營的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關鍵詞:大型科學儀器 市場化 共享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228-02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Marketing Operation on Sharing Scientific Resources
TAN Zhigang CHEN Lingtong HUANG Fang
(Shandong Productivity Promoting Center,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s:Through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development on sharing scientific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together with the confronted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shared scientific resources by different places, this thesis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and operating methods of the marketing operation on sharing scientific resources.
Key words: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marketing sharing
科技資源共享是指整合現有的科技資源,實現科技資源科學、高效使用和管理,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主要包括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等物理資源的共享、人才資源的共享以及文獻、圖書、資料、科學數據等信息資源的共享。科技資源共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重復建設,使科學研究資源的使用更加便捷,解決資源條塊分割、供需失衡的問題,進而滿足在社會多元創(chuàng)新體系下日益增長的整體科技研發(fā)資源需求。我國從20世紀末開始開展科技資源共享的工作,經過10幾年的建設,特別是在科學數據、大型科學儀器、自然科技資源和科技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果,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科技資源共享體制與機制。但從總體上看共享水平不高,以上海市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為例,上海市自2007年實施《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guī)定》以來,共享儀器的開機率達到96.94%,共享率達到54%,但相比發(fā)達國家170%~200%的共享率,仍具有很大的差距[1-2]。因此,進一步加大我國科技資源共享的力度已成為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改變當前單一的以政府為主導的開放共享管理模式,探索開展科技資源市場化的運營管理模式已成為一條有效的解決途徑。
1 我國科技資源共享市場化運營所面臨的問題
1.1 意識形態(tài)的認識
科技資源作為一種公益性資源,在開展共享初期,市場機制對這種公益性資源的配置很難起基礎作用,需要政府運用其強大的行政管理權,充當科技資源共享的發(fā)起人,來培育科技資源共享主體,即科技資源共享的交易雙方以及第三方仲裁機構。當科技資源共享開始有效實施之后,政府應退居幕后,只起規(guī)劃、引導、服務和監(jiān)控作用,讓科技資源共享交易主體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兩只手”的作用下自發(fā)進行資源共享。但現階段,很多推動科技資源共享的職能部門沒有意識到市場化運營是開展科技資源共享工作達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依然僅采用政府為主導的共享管理模式,導致政府的職能越位,進而嚴重制約科技資源共享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1.2 科技資源的歸屬權
在國內,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眾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業(yè)中,產權歸屬于不同的機構和單位,由于部門之間、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源投入管理和協調機制,各部門之間爭資源、上項目,大量重復購置儀器設備。同時許多單位或個人把爭取來的科技資源歸課題組或個人所有,只限在本單位共享或使用,形成了“單位或個人所有制”的封閉形式,區(qū)域隔離及條塊分割明顯。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的產權歸屬不清晰,沒有一個共同的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管理,各自為戰(zhàn),盲目發(fā)展自有設備,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共享的難以實現。
1.3 缺乏行之有效的開放機制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在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北京市起初提出以“點開放”的模式鼓勵資源擁有方在自愿的基礎上以零散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但從實行效果來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廣度和深度依然不足,大量優(yōu)質資源被雪藏,沒能釋放出科技資源所孕育的全部科技含量。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政策引導及財政補貼的方式來調動資源擁有方的積極性就突顯出了單一性,這就要求改變以往強制性、被動性開放模式,創(chuàng)新市場化運營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開放機制。
2 開展科技資源共享市場化運作的建議及對策
2.1 解放思想,完善頂層設計
現階段,政府通過發(fā)揮對于各自區(qū)域科技資源整合的統籌職能,以連續(xù)性的政策支持和規(guī)則保障使科技資源共享工作進入到一個關鍵時期。下階段,開展科技資源共享工作的重點應該是開展市場化運營,讓市場在科技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由科技資源的屬性所決定的。這就要求各地職能部門轉變推廣思路,進一步完善開放共享的整體框架,在政府服務的基礎上,催生科技資源共享的內在動力機制。通過建立可行的利益共享機制,以市場化運營為主要手段,把資源的開放共享收益內化為資源所有者的權益,實現激勵與約束。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關鍵是要強化培育市場主體,通過對資源擁有方、經營者、資源需求方、管理者等各方利益關系的重構,培育一批以經營管理科技資源為主要業(yè)務的市場運營主體。
2.2 “專業(yè)的人做專門的事”
開展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的難點在于共享服務的成功對接,現在很多地方的做法是由資源擁有方或者推動資源共享的政府職能部門作為承擔和運作主體,但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大多數的這兩者都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缺少專業(yè)化人才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服務激勵機制。因此,必須培育專業(yè)化的相關機構具體承擔科技資源的經營活動,開展科技資源共享的市場化運作,打通對接環(huán)節(jié)。這種機構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對內承擔資源擁有方專業(yè)化管理、資源的調研分類、資源方的溝通協調等;對外負責宣傳、客戶資源維系和開拓、需求調研等市場化運營工作;在共享服務的實施過程中充當內部資源與外部市場間的橋梁角色,包括客戶接洽、資源調度與結果反饋等。具體操作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服務外包,從市場上尋找相應的中介服務機構;二是自身內部新建或改造產生。總之,把政府及資源擁有方做不好的那一部分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做,既可以打破資源各自為政、分割使用的局面,又可以解決政府及資源擁有方缺乏資源開放的精力、能力與動力的弊端。
2.3 創(chuàng)新利益共享機制
由于科技資源分屬于不同的利益主體,如何調動各方利益主體包括各級各類組織和個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開放共享的積極性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激勵措施。在各種激勵手段中,經濟利益是一種重要的激勵因素,因此激勵措施的核心是建立共贏的利益共享機制,同時它的首要任務是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能夠使利益最大化的最好方式就是開展市場化運營。利益共享機制的產生首先要弄清楚各方的利益訴求,主要涉及到三方利益主體——資源擁有方、資源需求方和經營者。對資源擁有方來說,資源開放共享需要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一者可以充實科研經費和提高實驗工作人員的待遇,激勵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二者可以對科技資源進行維護和再投入,形成開放共享的良性循環(huán)。對資源需求方來說,獲得便利的科技資源服務的同時,又降低了研發(fā)成本,解決研發(fā)資金不足的問題。對經營者來說,通過溝通聯系資源擁有方和需求方,可以分享開放共享過程中產生的一部分經濟利益。因此,推動科技資源的共享對三者都是有利可圖的,并且通過市場化的運營,合作的加深,共享的利益會越來越大。有了利益的產出,就要涉及利益的分配,合作產生的利益可以通過事前的契約或者事后的談判進行約定,也可以設立利益的補償辦法,以事后的效果為導向,對參與者進行利益補償。總之,建立利益共享機制要堅持各利益主體在機制中的地位平等,充分考慮各方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提供制度保障。
近幾年,隨著科技資源共享工作的深入開展,政府、資源擁有方和資源需求方均認識到開展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已經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各級科技工作者應再接再厲,不斷優(yōu)化政府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資源開放機制,從而使科技資源共享工作在提高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體現出其應有的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九三學社.關于充分發(fā)揮我國科技資源優(yōu)勢,促進資源共享的幾點建議[EB/OL].(2010-03-13)[2014-05-03]http://www.ce.cn/xwzx/gnsz/zg/201003/13/t20100313_21112651.shtml.
[2]宗晨亮.上海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助力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EB/OL].(2011-12-05)[2014-05-06]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12-05/3509601.shtml.
[3]李紀珍,鄧衢文.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北京模式”[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