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還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質量,是形式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但是我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還非常薄弱,有待于加強和改進。該文文著眼于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以教育現狀為切入點,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與意義。
關鍵詞:高職 人文素質教育 探究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147-02
1 人文素質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為本”,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文素質的高低,在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都能表現得出來,它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理想與對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素質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以及值得學習借鑒的理想追求、價值取向、文化素養、審美情趣、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通過知識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在于培養人文精神、塑造人文素質。
當代高職大學生應當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如果一個高職生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為人處事的能力,那么以后是無法融入社會集體的,更別說大的發展前景了。因此在市場經濟時代,人才之間的競爭,其核心是人才綜合素質的競爭。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進程,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基于這個意義,高職院校必須培養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
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才的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高等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中有著重要地位。
2 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現狀與發展
2.1 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高職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從總體上來說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是存在一定差別的。而當前我國高職生的人文素質的現狀并不容樂觀,人文素質尚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知識、能力和修養三個層面。在知識層面上,高職學生人文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秀傳統了解甚少;在能力層面上,大部分高職生口語、文字表達能力很強,一旦涉及到人際關系時,能力就比較差了,且沒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在修養層面上,很多高職生出口就是臟話,我行我素,幾乎沒有社會公德意識,對思想文化對錯的分辨能力比較弱。
(1)內部因素
高職院校學生是有目標和理想的,思想也應該是活躍的。在高職院校學習的他們對于職業技能學習的要求更加地迫切,對就業尤為關心,對參加實訓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很高的積極性,也更關心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考慮以后的就業方向。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不足,高職學校的學生不夠自立,自強,意志力還比較薄弱,容易受周圍的環境影響不容易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學習習慣,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明顯地不足,看待問題不全面,容易走極端。也有一部分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不感興趣,認為人文社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什么太重大的意義,他們更傾向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大部分學生對學校開設的人文社科方便的課程重視不夠,相關的選修課也不被關注,選修的人相對較少,上課興趣也不高,而且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受到社會的一些浮躁不安的不良影響。
(2)外部因素
長期以來,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科研都圍繞專業轉,形成了“專業強化基礎弱化”的現象,缺乏提高高職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人文氛圍。在市場經濟的前景下,很多人都想一步登天,都認為只要進入了高職院校,通過學習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便可在社會上謀生,重技術輕人文的價值取向變得普遍暢通。相當一部分高職大學生對歷史、哲學、美術、音樂等人文社會知識,這些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顯得是那么幼稚和淺薄。據國內一些知名企業對高職學生的就業測評,發現高職學生最大的三個問題依次排列為:不適應企業文化,對環境適應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心態浮躁;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低下,缺乏基本的職業忠誠感。這三大問題從教育方面追尋原因,完全可以歸結為缺乏人文素質教育。
2.2 高職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剛入校的大學新生懷揣著對大學的美好憧憬,對知識的渴望,積極努力要成為一個高素質有用人才。可是,現實當中,隨著對大學生活的熟悉與習慣,慢慢產生了一些惰性,同時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課程對學習倦怠,甚至缺課逃課,遲到早退。還有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學學習方法不對,造成成績不理想而對學習失望迷茫。他們還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或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對課程任務,實習實踐也不積極,怕苦怕累,缺乏認真負責的精神,同時,很多人會漸漸地感覺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逐漸變得消極。
經過時間的磨合,他們的心態也會分化。成績不夠理想或者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則會降低要求,想法比較少,甚至很少去想,我行我素,放任自流,對集體活動,學校紀律都不太放在心上,更關心自己和周圍朋友的那一片小天地,比較抵觸學校或外界的干預。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有比較高的職業追求,對工作條件,薪金待遇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比較理想化,他們想要努力去完善自己,成為各個企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大部分人都開始規劃未來,但是規劃的方向和心態都不盡相同。
隨著畢業時期的臨近,高職學生們都會加強對社會人才市場的觀察,他們對自己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他們能結合自身的情況,來制定好自己的就業目標。此前就有就業意識并且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的學生在這時會比較游刃有余,能寫好簡歷,找準自己的定位,冷靜而且胸有成竹,這部分學生一般都會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還有一些學生對外界社會的了解不夠,比較依賴家長或者身邊的人,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盲目被動。在應聘時,畏手畏腳又焦慮不安,一遇到困難就失去信心,這類學生往往在就業上容易聽從別人的安排而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3 加強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及意義
近年來,高等職業的發展使高職學生極度人文素質培養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特點和高職院校的生源傾向,重要而緊迫的是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因此,高職學生素質教育不是一個單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應從各個方面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3.1 堅持教育以學生為本
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校園精神以及綜合素質的核心。現代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工作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反映到學生素質提高的層面上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只有當學生的創造力,積極主動地被激發出來,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利用專業課、滲透人文精神,來達到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每門課程都要貫穿著人文精神,特別是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因為學生對專業課程最為用心,會把時間大多數留給專業課程,所以當專業課程中貫穿著人文精神時,學生對其的培養會雙倍的吸收。可以在高職院校開設人文社科類必修課、選修課,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為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3.2 強化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人文素質教育只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概念,長期停留在形式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也包括人文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高職學生,明確教育目標的指導作用,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成長條件。在教學過程中,一改從前過去強調主題系統的狀態,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與內容,向創新和實踐傾斜,加強全面和實用的課程。把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有機地協調統一起來,使二者都得到升華,這不僅能提高科學知識的等級,使人文精神得到強有力地支持,科學知識也會使人文更加充實有力。因此,必須確立人文科學在高職教育中的基礎地位,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以提高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培養高職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完美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努力使每個學生得到積極、主動、全面的教育。把素質教育作為一種職院發展和辦學策略的戰略任務來抓。對于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來說,崇高的品德,正確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明確的社會責任,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合作精神,都需要通過人文素質教育來實現。
3.3 提高教師隊伍的自身人文素質
高職人文教育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生活能力和精神世界的關心與欣賞的基礎上,不是簡單的教育。所有老師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學校教育的成敗。老師的神圣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然而,知識教育又不等同于素質教育,二者各自獨立又相互補充。因此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問題也就尤為重要,學生會因為一名老師對一門課程感興趣,甚至會因為一名好老師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如高度的責任感、崇高的敬業精神和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文科或理工科教師在教好專業課的同時,對如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微妙的影響不可小覷。所以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教師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教書育人,寓教于義,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教育觀。
3.4 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整體水平
實行高職教育開放教育計劃,建立各具特色的實踐基地, 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教學實踐,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探究教育創新,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融入專業技能培訓之中,指導學生到基地參觀與實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成長空間。在校園內,不但要建立人文素質的社團,如攝影、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協會來陶冶情操;也要加強校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建設,使高職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熏陶和啟迪。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設人文課程和講座,幫助和指導學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力求和諧向上、內容健康、格調高雅、主題豐富,如辯論賽、科技周、學術報告會等。因此,對高職學生的教育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到文理滲透。
4 結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具有良好人文素質之人,必定是富含人生智慧之人,也永遠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在。在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更是高職院校要面臨的教學思考,在社會的競爭中,人才素質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因為推進未來經濟的核心是人才。所以我們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造就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整體的素質也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直接地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發展。高職院校要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這一課程重視起來,要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品.教育哲學思想簡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劉建軍,曹一建.思想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楊仁捷.大學生談素質[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6]劉卓紅.開放德育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借鑒與批判創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