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就是水上運輸,包括客運和貨運。水路運輸成本比較低,是空運與陸路運輸所不能比擬的。相同時間水路運輸能一次過運送大量貨物,相對之下空運和陸路的負載數量較少。因此在國際貿易上,航運是非常普遍的運送方式。
上海航運產業在近年來持續蓬勃發展,其發展現狀評估和未來路徑探索引發了航運業的關注。航運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概念在航運產業中的應用。隨著世界海運地位的上升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加,航運產業集群逐漸成為集群研究的重點。如今,上海市已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城市,是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
航運產業集群的概念與構成
1.航運產業集群的定義
產業集群是一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機構,它們同處在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產業的公司、互補產品的生產商、專業化基礎結構的供應者和提供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撐的其他機構。
航運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概念在航運業中的應用。航運產業集群是在某一個地域空間范圍內,企業在航運這一領域里以及與之相關的機構之間通過非常緊密的聯系,降低成本,促進創新,并且產生經濟放大效應,使產業和地區由此保持競爭優勢的現象。可見,航運產業集群形成的驅動力在于企業間追求成本降低以保持競爭優勢,從而表現在空間上的集聚。
2.航運產業集群的構成
航運產業集群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核心層、輔助層和支持層。
航運產業集群核心層主要由下游的港口服務和中游的船舶運輸構成。港口是航運產業集群的原發核心地區,從事拖船、理貨、裝卸、造船、拆船、船檢、船員服務、燃油和淡水供給等業務的大量相關企業在港口聚集,并不斷向周圍擴張,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航運產業集群。
航運產業集群輔助層的業務范圍隨航運業發展的逐步完善而日益多元化,包含了航運金融、法律仲裁、信息咨詢、高技能人才培訓等知識密集型的航運上游產業,船舶運營管理和船舶經紀等資本密集型的航運中游產業,以及為船舶運輸提供代理、倉儲、供給等服務的勞動密集型的下游產業。
支持層是航運服務集群的外圍,造船業、設備修造和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整個航運業提供了實體業務的運營基礎;港口協會、船東協會、航運交易所等行業機構為集群內企業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促進了產業知識共享。另外,支持層還包括臨港產業等。
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的高速發展
隨著上海港口裝卸業的突飛猛進,航運市場功能的逐步提升,航運產業鏈的進一步拓展,以及航運要素的快速集聚,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包括船舶制造業、港口服務業、航運服務業等部門在內的較為穩定的產業集群。截至2008年底,陸家嘴功能區域和外高橋保稅區經營的航運服務企業分別為394家和319家,集聚態勢十分明顯。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推動。
1.得天獨厚的區位和經濟條件
上海位于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的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腹地商品外貿進出口的需求為上海港提供了穩定的貨源基礎和經濟保障,目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3252.9萬TEU,再創歷史新高。
2.港口功能提升奠定了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的硬件條件基礎
隨著外高橋港區和洋山深水港區的先后建成投產,上海港港口作業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完成了由河港向海港的轉變,口岸服務功能明顯加強。僅從上海港的集裝箱業務來說,其集裝箱碼頭主要分布于洋山、外高橋、吳淞三大港區,共有集裝箱泊位46個,集裝箱吊橋155臺,場地輪胎吊463臺,集裝箱堆場總面積634萬平方米。
3.國際經濟形勢助力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中心東移的趨勢,國際航運市場重心逐步向亞洲轉移,上海港作為該地區發展水平較高的港口,自然受到了國內外投資者的青睞。上海已經吸引了不少船舶制造業、航運金融機構、航運物流企業、海事組織、海事研究咨詢機構和船舶服務企業等航運企業的集聚。以造船業為例,上海已逐步形成了以6家骨干造船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格局。2010年,上海造船總量突破1000萬載重噸,船舶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5.72億元。
4.政策推動
從外高橋保稅區、洋山港保稅港區到現在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政策的落實與推進、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的發展無疑帶上了政策推動的烙印。早在1996年,上海就已提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此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不斷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性支持,2009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關于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確定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與世界主要港口城市相比還存在差距
雖然上海航運產業集群各部門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尚未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航運服務產業體系,與荷蘭、挪威、倫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經較為成熟的航運產業集群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集群中高、低端產業分布失衡
主要表現為附加值低的航運服務業進入過度,而附加值創造能力強的航運服務業發展滯后。集群的進一步發展所需的人才、技術和信息等高級要素準備不足,導致了集群內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咨詢與仲裁、航運金融等高附加值行業的發展緩慢。
2.集群集聚力不足
企業間追求交易成本降低在某一空間范圍內的集聚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和發展動力,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的產業間上下游業務銜接不緊密,企業縱向聯系少,難以實現專業化分工,達到交易成本降低的目的。
3.集群環境建設存在短板
上海航運產業集群要素資源分布及配置不合理,缺乏組織協調航運產業的集群組織和針對性優惠政策,缺乏完善的政府管理和服務機制,沒有形成特色鮮明的集群文化氛圍,這些因素都成為制約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發展的瓶頸。上海充裕的商務空間和不斷改善的商務環境,已經吸引國內外大量航運金融機構、航運物流企業、海事組織、海事研究咨詢機構和船舶服務企業等航運企業的集聚,其中包括全球前20名的班輪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8個船級社,但是與發展成熟的倫敦航運服務集群相比還遠遠落后。
通過政策保障支持上海航運 產業集群繼續發展
1.鼓勵高端航運產業發展,轉變價值創造方式
針對集群內高、低端產業分布失衡的問題,需要政府對附加價值創造能力強的航運金融、航運保險、海事法律和信息咨詢等部門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政策傾斜,支持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的要素發展重點要從地理要素轉移到人力資源,進而逐步向航運企業密集型和知識技術密集型過渡,實現航運產業下游結構調整,中游鞏固發展,上游積極突破的穩步發展。
2.培育領導型企業,增強集群集聚能力
領導型企業是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是推動產業集群良性發展的前提條件,地方政府甚至國家層面要著重培育和支持集群內各層次具有較強產業帶動作用的領導型企業的發展。領導型企業可吸引一批與之密切聯系的、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的中小型企業,從而形成高效率、集聚能力強的集群內企業網絡體系。
3.統籌部門分工協調,推動集群軟環境建設
上海航運產業集群在繼續完善硬件環境建設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軟環境建設的推進。由于航運產業集群涉及的產業面較廣,行業管理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這需要從更高層次統籌規劃航運金融、海事保險、法律和咨詢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方向和管理部門的合理分工,制定同步、適應的行業政策,推動制度環境建設。
4.建立政策引導機制,促進集群積極創新
創新動力不足是集群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集群的創新力度有限,需要政府建立研發投資補貼等政策引導機制,提高集群內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創新主要來自于分包商、客戶、科研機構、咨詢公司和競爭者的合作與競爭。政府可發揮牽頭作用構建行業技術支持和信息共享平臺,推動行業的技術和知識創新,如2012年揭牌成立的航運信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旨在促進航運信息領域內戰略性、創新性產業的發展,促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
(摘自《企業經濟》2014年第3期,原題目《上海航運產業集群發展的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