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提出了素質教育“五項工程”。2012年國家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進行了重新調整,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調整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萬方科技學院根據學科特點及師資結構,決定重點建設人文地理與城鄉專業,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抓住專業調整的機遇,此次修訂嘗試將素質教育“五項工程”納入培養計劃,以期適應當今社會對畢業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關鍵詞:素質教育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培養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208-05
Exploration about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human geographyrural-urban planning based on Quality Education “five project”
HU JunHui Liu DanFeng
Abstrac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puts forward Quality Education “five proje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adjusted to the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12, the origi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rban-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changed into human geographyrural-urban planning and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acher structures of Wanf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decide to build the human geographyrural-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and 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Grasping at the opportunity of the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we fit the Quality Education “five projects” into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 so our 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bility can adapt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 Human Geography Rural-Urban Planning Training Scheme
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高校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要求。教育部對1998年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1999年專業設置的規定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為配合上述調整,又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按照對照表,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調整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結合學科特點及師資結構,決定重點建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計劃的基礎上修定培養計劃,重點補充人文地理和城鄉規劃相關課程,同時,將素質教育“五項工程”納入新修訂的培養計劃,進一步強化學院特色。
1 素質教育“五項工程”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萬方科技學院提出素質教育“五項工程”——思想品德提升、書香校園、應用文寫作與口才訓練、身心素質培養、社會實踐等。
思想品德提升工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政治理論素養和個人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書香校園工程——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完成20~30本中外經典名著的閱讀任務。以此使學生廣泛涉獵經典名著,開拓視界,豐富人文知識儲備,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養成浸潤書香、沁心墨牘的良好習慣。
寫作與口才訓練工程——根據專業培養需要,拓展應用文授課內容,使學生熟練掌握應用文寫作基本知識與技能。采取多種演講形式,切實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演講能力和社交技巧,提升就業競爭力。
身心素質訓練工程——要求學生積極參加晨練和課外體育鍛煉,引導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通過開設心理咨詢課,有效預防心理障礙發生和進行心理疾病治療,提高學生心理調適能力。
社會實踐工程——采取學校指導和學生自主設計相結合的形式,建立分層推進的社會實踐體系,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將社會實踐“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三大功能與創業就業緊密結合,培養吃苦、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通過實施素質教育五項工程,使學生具備“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走出去能干”的能力,適應當前社會對畢業生的綜合要求。
2 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
2.1 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人才培養方案
我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在2009年制定的,主要有通識教育基礎課程(80學分,1508學時)、學科基礎課程(57.5學分,918學時)、專業限選課(至少選32學分,500學時)、專業任選課(至少選12.5學分,198學時)、實踐環節(35學分)組成。如表1所示。
2.2 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計劃存在問題
2.2.1 課程結構不盡合理
據表1分析可知,我院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理論教學課程較多,實踐教學課程偏少,課內教學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達到79.0%,集中性實踐環節僅為17.9%,比重較低,實踐環節仍以課程實踐環節為主,素質教育“五項工程”沒有編入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社會實踐環節課程,學生缺乏動手和實踐的鍛煉,導致學生自身綜合實踐技能較為薄弱,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2.2 專業課程設置過于寬泛,特色不突出
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涉及資源、土地、地理、環境、管理、規劃、化學、測繪、經濟等,致使學生學習內容過于寬泛,培養方向不明確,研究范圍廣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沒有自身特色,如側重環境、地理、地質等,造成專業學而不專的窘境。
2.2.3 學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
根據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計劃培養出來的學生,學習了環境、地理、規劃、管理、經濟等課程,但學的又不深入透徹,缺乏用專業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實踐技能的要求,導致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處處碰壁,很少有和自己專業相匹配的單位。
3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3.1 優化目標的確定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計劃的課程體系不能滿足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為此,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計劃制定過程中,我們根據調整后的專業性質和發展趨勢,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實施“重德育、強能力、重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專業培養目標為“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和城市,微觀居住區的規劃教學實踐,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基本理論和掌握城鄉規劃專業技能的高級人才。旨在為地理科學和規劃學的研究生教育培養優質生源,同時,也為行政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編制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居住區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工作培養專業人才?!?/p>
3.2 課程體系的構建及教學進度安排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對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新一輪培養方案修訂中,我們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對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同時,貫徹學院強化主干課、特色課的學習;積極落實素質教育“五項工程”的教育理念,并將其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以適應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具體分為三大模塊——“公共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實踐教學課”。
本次培養方案修訂,按照教育部要求及專業性質,對教學進度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安排,第一、二、三學期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第四、五、六學期主要學習專業課,第七學期主要學習專業任選課,且僅安排6周上課時間,其余安排為學生考研和參加專業實踐時間,第八學期主要開展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教學進度安排計劃表,如表2所示。
本次培養計劃對課程類別進行了重新梳理,使之更加符合學院的課程體系構建指導意見。
公共基礎課——即原培養計劃中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本次修訂刪除了與本專業沒有關聯的C語言程序設計和工程化學,并將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兩門課程歸入共同限選課,同時將素質教育“五項工程”中的應用文寫作、課外體育鍛煉、經典名著閱讀、口才演講納入公共基礎課,占公共基礎課學分比重為15.3%。
專業課——依據國家教育部專業調整指導意見,本次修訂對原培養計劃中的專業課程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刪除與專業培養方向偏離的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數學測圖原理與方法、西方經濟學、農學概論、土地資源學、土壤學、土地生態學、土地開發復墾學、土地評價、計量地理等。并根據我院自身特色(系部為建筑與測繪工程系)和調整后學科性質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AUTOCAD、測量學基礎和地圖學設置為專業基礎課,占專業課學分比重為27.1%,同時新加城市地理、經濟地理、居住區規劃原理、詳細規劃原理、城市規劃編制常用方法、城鄉規劃法規概論、計算機輔助設計—(photoshop、sketch—up、3dmax)等與地理學和規劃學相關課程為專業課程,并加大其在專業課學分中的比重,為57.45%,使專業培養方向更為明晰。
專業選修課——本次修訂改變原培養計劃對專業選修課的模糊設置,按照學科培養目標,分為專業限選課(村鎮規劃、不動產估價、生態環境與規劃、西方城市規劃理論)、專業任選課(城市市政工程規劃、旅游規劃、城市規劃快題初步、中外城市建設史、環境質量評價)和共同限選課。專業選修課修滿72學時/5學分,專業任選課修滿64學時/4學分,共同限選課修滿64學時/6學分,通過此類課程的設置以及學時和學分的要求,達到拓寬學生的專業相關知識的目的。
實踐課程——本次修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素質教育“五項工程”中的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6學分)和勞動教育(1學分)納入培養計劃,同時也安排測量學1周實習,人文地理學1周(開封市或洛陽市二選其一,且都已設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和自然地理學1周(已設立安陽市林州太行山大峽谷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專業實習,城鄉規劃課程設計1周,生產實習10周等專業實踐類課程。課程的設置旨在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操作能力,適應新時期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
4 結語
新修訂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主干學科是地理學和規劃學,培養方向明確,針對性強。同時將素質教育“五項工程”納入培養計劃,可以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滿足當今社會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但是,將素質教育“五項工程”納入培養計劃,學分和學時的安排是否合理,還需今后不斷實踐檢驗,總結經驗教訓,以期不斷調整與完善,符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繼生,丁四保.面向21世紀優化人文地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J].高等理科教育,2000(6):29-32.
[2]謝雙玉,劉大均,胡靜,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7):173-179.
[3]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1-82.
[4]陳昆侖,李丹,王旭.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5]趙映慧.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6]徐麗華,岳文澤,朱愷軍.基于《城鄉規劃法》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34-136.
[7]葉新才,黃遠水,李洪波,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經濟師,2007(8):133-134.
[8]鄒家紅,袁開國,劉艷,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