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信息資源的開放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既在館員素質、技術支撐、增加工作量等方面是一種挑戰,但也為改進服務,尤其是為做好科研情報服務方面帶來了契機,這不僅要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更新觀點,更需要在信息服務上全面創新,包括建立并積極推薦開放資源信息庫和導航系統,強化科研專項信息服務、延伸社會化服務。
關鍵詞:信息開放 高校圖書館 科研情報 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191-02
在數字科研的信息環境下,科研成果、科研論文、科研數據等學術信息走向全面開放已成必然勢態,且開放獲取學術信息資源正逐步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資源[1],最典型的是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新機制的建立。自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網絡時代的科技論文快速共享研究項目指南》以來,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開放式教育資源共享協會、香港科技大學機構庫、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及奇跡電子文庫等多家機構已全面實施信息交流和科技論文共享實踐。
如何適應學術信息資源的開放環境是當前圖書情報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一方面,對習慣于依賴采購資源建設館藏、利用館藏提供服務的圖書館來說,學術信息開放無疑是一項挑戰,它要求圖書館必須完成某種角色變化,相應地會在館員素質、技術支撐、工作強度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2],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視為推行圖書情報信息服務新戰略的契機,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更有利于拓展科研信息服務的新領域。
1 轉變館藏觀念,強化資源建設
1.1 對館藏的新認識
優良服務的前提離不開全面、實用和高質量的產品,高校圖書館科研情報服務的信息產品就是館藏文獻資料,應該說,高校圖書館在這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如我們湖北民族學院圖書館目前就擁有150多萬冊圖書、近20個專業數據庫,并與10多個高校建立了文獻互助聯系,學術信息開放后,隨著價格和許可障礙消除,能在合法條件下免費獲取資源,這使館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但如此一來,圖書館的館藏觀念需要相應變革,館藏結構也必須隨之調整,一是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資源基礎不僅不再限于印刷型文獻、電子出版物和光盤數據庫,還應包含海量網絡信息資源,館藏概念不僅是本館的收藏,而應包含協作網的整體收藏,形成電子出版物、光盤數據庫、網絡資源與其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特點[3];二是也有人認為,在無處不在的數字網絡和開放獲取環境下,圖書館不需要再建立本地館藏,誰都可“百度”一下,或依靠谷歌等眾多大型搜索引擎實現學術信息,反正所有的資源都可以免費獲取。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誤區,的確,學術信息開放環境下,網絡資源的發展可使信息的獲取和傳遞更加便利和多元化,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資源可以取代館藏資源。尤其對于教學研究而言,所需的不僅僅是檢索和查詢,還需要保障信息被可信賴地、可持續地、可靠地獲取,需要基于本地化環境的個性化獲取。高校圖書館不僅仍需致力于發展館藏,且任重道遠,只不過對電子資源的“館藏”,不再采用按需采購的方法,而是盡可能地利用開放出版、互聯網和市場機制的優勢,平衡需求滿足度與成本投入度,確保對開放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可信賴、便捷獲取和利用,同時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特殊本地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做好可信賴長期保存,建立一個本地加開放資源的復合館藏,促進館藏建設模式的創新。
1.2 如何加強資源建設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學術信息開放環境下,為做好教學科研情報服務,高校圖書館當前的館藏資源建設重點應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開放學術資源納入本地館藏,建立開放資源導航庫,圖書館應對學術信息開放采取積極的態度,采集、整理和提供其它圖書館或信息機構所無法提供的可以開放存取的學術信息資源,形成自己的館藏,可以根據本校的學科領域將專業學科的信息需求進行信息檢索、搜集、整理和集中,建立電子期刊、電子報紙、電子圖書、學位論文、專利文獻、預印本、參考工具、開放課程等多種資源的導航庫。二是將本地特殊資源轉換入復合館藏,主要是將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特殊的、不為外人所熟知的資源,我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在這方面更有優勢。擁有很多帶有民族特色的正規和非正規本地出版物及檔案,積累了許多為研究和教學而編制、收集的資料,還有一些為當地民族企業編制、收集和保管的資料,其中還有本校師生發表在外部刊物上的大量論文、專著等,這些特殊資源經數字化處理后都可轉換入與OAI兼容的復合館藏,可以此作為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反映本院教學科研成果,衡量現有學術水平,促進學術信息交流,提高本院校的學術聲譽具。當然,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相關資源的采集、加工、組織與管理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且工作量山大,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循序漸進地展開。三是建立專題數據庫,教學科研人員對信息需求都有個性化和專業性要求,以提供科研情報服務為己任的高校圖書館需要加強資源整合,構建特色資源數據庫,以本校重點學科、特色學科、館藏特色和科研方向為重點進行搜集,利用校園網建立專題數據庫,實現多數據庫同時檢索,分數據庫顯示,本館已經實現一站式檢索服務,為教學、科研提供高層次、高效率、有針對性的專項信息服務。
2 改進工作模式,推行專項服務
高校圖書館不僅擁有豐富館藏資源,而且擁有一批既懂信息管理又懂信息檢索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在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服務提供不斷創新的個性化服務,根據高校圖書館服務業務發展實際,筆者認為,在促進科研工作效率提高方面,目前推行以下兩方面的專項服務是可行的。
2.1 定題服務
所謂定題服務就是直接參與到一些重點項目和課題研究中去,全程提供相應服務,即學術信息開放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利用文獻信息的檢索、傳遞、與用戶交流方便快捷的便利條件,結合學科建設發展和科研工作的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在選題階段利用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開展科研課題需求調查;為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查新,反復篩選、鑒別項目選題,為科研立項提供全面、科學的文獻依據;收集、查閱并及時提供課題研究的前沿信息,確定項目的新穎性、先進性和創新性。在研究階段制定周密的服務計劃,協助研究人員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完成課題資料積累;不斷更新、補充技術攻關、技術標準方面的新資料,使科研人員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和最簡便的方法獲取所需要的文獻情報信息;在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深入的調研、搜集、分析與組織的的基礎上開展實時參考咨詢服務,必要時也可引進專家系統,提供更專業化的咨詢解答。在科研課題終結階段推行跟蹤服務,繼續利用科技查新專題信息服務,對科研成果進行先期的自我驗收與鑒定;最后還可發布、存儲學術研究信息和成果;也可收集研究人員對信息服務要求和對服務質量評價。
2.2 信息導航與推送
信息導航與推送服務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大型資源導航系統,引導用戶發現興趣資源,高校圖書館要在充分了解廣大師生的信息請求和收集習慣與方式的的基礎上,將相關資源分類標注、聚合,提出推薦、評價參考意見,提供一個的便利的導航結構,引導讀者自己發現,必要時還可在適當時候傳遞到用戶的電子郵箱或計算機桌面上,減少他們自己搜索的工作量和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這項工作需要經常性開展各種形式的讀者服務調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術信息開放環境下傳授科學的檢索方法是事半功倍的信息導航與推送。
3 拓展服務領域 延伸服務范圍
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民族高校圖書館義不容辭的一項使命,這也是在高校圖書館拓展服務領域,延伸服務范圍一個重要方向。結合工作實踐,我們體會學術信息開放對民族高校圖書館打破只服務于本單位的讀者這一封閉狀態,擴大服務對象和范圍是個有力促進。
3.1 利用數據檢索為地方科研提供信息情報服務
我館曾為恩施州(市)科技局、恩施州農科院、來鳳縣交通局等單位提供了千余條現代科技信息的收集、分析服務,相關數據正是來自開放性計算機網絡系統和數據庫,主要是中國知網、維普、中國科學院的“百所聯網”和國家科技部的“科技信息網”,如在恩施望城坡蔬菜基地建設中,我們查閱并下載了30多種高品質蔬菜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技術,在科研成果、技術的推廣方面發揮了情報顧問的作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當然,此類服務目前還停留在坐等別人上門的被動式服務,如何利高校圖書室的專業信息資源優勢,主動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情報“中間人”需要進一步努力,但由此以證明高校圖書館能在提供剪報定制、媒體信息監測、企業競爭情報、文獻查詢與檢索、文獻翻譯、企業查新等諸多方面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延伸服務范圍。
3.2 制作電子產品
為加強館藏資源宣傳和進行資料信息檢索培訓,2012年我館聯合數據庫商制作了大量的電子宣傳品,由此引起了很大部分師生和一部分社會人士的親睞,他們要求我們多提供競爭情報培訓、文獻查詢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我們認為可以嘗試利用開放的學術信息,將企業宣傳與信息傳播、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制作出的綜合電子產品,這雖然只是一個大學圖書館做出了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積極嘗試,但也說明學術信息開放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科研情報服務完全可以面向社會,走向市場。
3.3 建立和完善地方性行業科研成果數據庫
在學術信息開放的高科技時代,人們對獲取信息的速度、方便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圖書館可利用自己的優勢,在滿足本校教學科研情報需求的同時,服務對象擴大到社會上的其他科研人員。如把企業需要的商業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并加以組織,將地方的科技成果、行業名錄、地方資源、主要業務、主要產品數字化后存儲于在線檢索的數據庫中,為科研成果、技術的轉讓提供中介服務等等。
總之,學術信息開放是網絡時代信息交流的必然,高校圖書館不僅要高度重視這一新形勢,而且要善于利用信息資源共享成果,在做好科研情報服務上大膽創新,一方面,要深化科研檢索、科技查新、專項服務、個性化服務,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延伸服務范圍,為企業、為社會提供多樣化、全面化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信息開放,以本地資源豐富開放性網上館藏,共同研究鞏固和提升圖書館在學術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曉林,李麟,劉細文,等.開放獲取學術信息資源:逼近“主流化”轉折點[J].圖書情報工作,2012(5).
[2]王世喬.開放存取模式下高校圖書館創新信息服務的思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6).
[3]姜艷鳳,胡大敏,林菲,等.開放存取理念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開拓創新——以高校圖書館陣營為例[J].現代情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