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物理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只有當學生對物理的生活現象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并以積極的情感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
關鍵詞:物理 興趣 實驗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237-01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學生都會感覺到物理學科十分難學,學生除智力因素外,缺乏對物理的興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由于物理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只有當學生對物理的生活現象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并以積極的情感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使學生掌握文化知識,還是實驗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都離不開興趣的培養。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1 利用“開場白”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
通過“開場白”進行情境教學,不僅可以縮短師生的思想距離,而且更加有利于創設和諧、富于情趣的教學環境。師生關系之間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態度,也就是“親其師,信其道”,而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是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有吸引力,富有幽默感,從而影響學生的素質和修養。教師在課堂上利用“開場白”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關懷,鼓勵學生,同時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告訴學生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學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和勇氣來學習物理這門學科。如我在講《機械運動》這一課時,為了能夠吸引住學生,我講到:雄鷹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綠茵場上飛滾,連靜靜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萬里”……。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運動是宇宙間永恒的主題,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飛船在茫茫太空遨游,如何描述它的運動呢?文學家、藝術家采用形象的手法。“凌云戲月游銀漢,轉瞬翔天過太空”,短短一兩句話就勾勒出航天飛船的雄姿。李白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氣勢磅礴的瀑布。畫家也用美麗的畫筆描繪出動感十足的情景。那么我們的物理學家是怎樣描繪物體的機械運動呢?這樣不僅學生的興趣高漲,同時學生更加有了探究的欲望,此時我并沒有停下來,而是接著講到:著名物理學家海森伯曾說過:“為了理解現象,首要條件就是引入適當的概念。只有借助于正確的概念,我們才能真正知道觀察到了什么?!毖芯课矬w的運動,第一步是要確定物體的位置。物體都具有大小和形狀,在運動中物體的各點的位置變化一般說來是不同的,所以要詳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此時我利用多媒體提出三個問題:(1)扔出去的粉筆頭,飛行軌跡的描繪。(2)把教室的課桌向后推出0.5 m怎么樣測量距離?(3)你從校門口向校園內走100 m,你現在在哪兒?學生看到問題以后,在下面竊竊私語,我并沒有去批評學生,而是過了一會,我在學生議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想到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常常不考慮物體各部分的差異,把物體簡化成為沒有大小、形狀的點,或者說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物體。做平動的物體,由于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相同,可以用一個點代表整個物體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物體的大小、形狀就無關緊要了,可以把整個物體當質點。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車身上各部分的運動情況相同,當我們把汽車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它的運動的時候,就可以把汽車當作質點。當然,假如我們需要研究汽車輪胎的運動,由于輪胎上各部分運動情況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作質點了。要注意的是:同一物體在不同情況下有時可看質點,有時不可以看作質點,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到上海,研究火車的運行的時間,可將火車看成質點,而火車過橋時,計算火車過橋的時間,不可以將火車看成質點。學生聽了以后突然恍然大悟,原來物體的機械運動,可以把物體看成一個質點。通過這樣的“開場白”,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有了探究機械運動的規律的沖動和欲望。
2 在實驗探究中提高學生的興趣
物理學科不單單是學習簡單的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中的各種概念,以及各種規律,都是建立在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的基礎上的。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物理教學獲得成功,學生只有通過實驗觀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通過趣味新奇的實驗演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他們思索的欲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智能的鍛煉與開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不夠完美,甚至是錯誤的。但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建立物理規律的全過程,付出過艱辛的勞動,所以同學們對整個過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對所得結論理解透徹,記憶持久,運用自如,尤其是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去探究新知。其興趣、注意力和科學態度就在無意識中得到增強。例如當我講到功和能的關系時,讓學生做這樣一個實驗:取一根橡皮筋,手持橡皮筋的兩端,放在自己的額頭前方,并迅速向兩側拉伸,立即將伸長的橡皮筋靠在額頭上,然后,使橡皮筋迅速松弛,并立刻靠上額頭。比較兩次感覺上的區別,可以發現前者有些“熱”,而后者有些“涼”,學生就會感到十分納悶: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狀況。此時我告訴學生,這是由于在和外界沒有熱交換的情況下,橡皮筋迅速伸長時,外力對橡皮筋做功,使它的內能增加;而橡皮筋縮短時,橡皮筋對外做功,它的內能將減小。這樣功和能的關系就顯露出來,揭露了功的本質,可使學生對功的概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動能的表達式就順理成章了。學生在通過這一試驗不可能對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應用非常全面、深刻,但一定要掌握住公式各物理量的正確含義。為了鞏固學生對功和能關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再初步研究各種做功的物理情景下,物體動能的變化。這就為以后深入研究功能關系的轉化,打下良好基礎。
3 利用課外趣味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物理教學之外,我還組織學生參加物理趣味小組,在趣味活動中,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小制作,讓學生互相配合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通過這些小制作,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我還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看哪位同學制作的既美觀又有使用價值。通過科技活動的開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而且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潛下心來,研究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并使學生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1]梁旭.中學物理教學藝術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