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從個人音樂教育經歷出發,闡述音樂學習者的共性和特點,并結合一些名人案例,嘗試分析音樂教育從價值觀形成,情商培養和“知行合一”能力三個方面的對人的積極影響。并基于音樂教育的種種益處,立足于當今社會的發展階段,從基礎教育,大學普及教育以及教育去功利化三個方面提出對音樂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音樂 教育 大學 情商 知行合一 去功利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093-02
音樂是一種美好又神秘的特殊語言,它傳達情感,講述故事,具有變幻莫測的力量。不同風格特點的音樂能帶給人不同的情緒和感受,比如西歐的古典音樂往往帶給人平靜和思索,搖滾或重金屬音樂使人充滿激情。在心理學,生物學乃至社會學上都有對音樂的研究,而本文以本人教學過程中的親身感受和思考,嘗試分析音樂學習的益處,并提出對現今音樂教育的一些建議。
1 長期教學過程中了解的現象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音樂教育日臻普及和完善。本人作為長期從事大學生音樂教育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現象并由此得出了一些規律。
身處一個綜合性高校,接觸到的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學習不同專業。但我們發現,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們的一個共性,也就是對美有著十分積極的追求。比如說,學校各類社團以及藝術學院舉辦的一些音樂會,音樂講座,話劇專場活動往往能獲得學生的廣泛支持,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而且在此類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們能夠保持十分優秀的秩序,展現了較高的素質和欣賞水平。就本人開設的全校通選課鋼琴基礎而言,在每學期的報名過程中都屬于最熱門選修課之一,在上課過程中發現,能夠幸運選上的學生都十分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在課堂上虛心求教,認真練習。還有一些未選上的同學專程過來旁聽以期學到一些知識。這足以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從主觀上都有對高雅音樂的向往,對藝術的熱情是非常高的。不論之前是否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都對音樂之美主動追求。這樣的現象令人欣喜,也讓我由此對大學音樂普及教育有一些思考。
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了一些有著藝術特長的非藝術專業學生,并與他們進行了比較深入地交流和溝通,由此了解了一些由非藝術專業學生組成的藝術社團。總體來看,這些社團中的孩子都對音樂充滿熱情。他們在各自的專業學習之余,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音樂上的分享與切磋。比如在一些藝術團的器樂隊中,擅長不同器樂的孩子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許多作品,與此同時也獲得了純潔無暇的友誼。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了一個“玩音樂”的態度。音樂對于他們,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成為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成為彼此感情的紐帶。與此同時,我了解到,這些有著音樂特長的孩子們在其他領域也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天賦。比如說,在專業學習上,他們一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時間就比較好地能掌握知識;在課外活動中,他們參加各類比賽并獲得優異成績;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生活有強烈的熱情和好奇心等等。于是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我有意識地詢問這些孩子,音樂對于他們有什么影響。他們則無一例外地表示音樂的學習對自己產生了諸多積極的作用。這也讓我不斷地思考,音樂的學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他們的優秀在哪些方面與從小接受音樂教育產生聯系呢。
2 從名人生涯看音樂對人的影響
從身邊接觸到的現象推廣開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幾乎任何一個領域的頂尖人物中都有音樂家。比如,我國的多位領導人都曾系統而專業地學習過音樂,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曾是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著名電影導演伍迪·艾倫是一名單簧管演奏者,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曾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是一位專業的單簧管和薩克斯風演奏家,愛因斯坦拉得一手好小提琴,并且曾說,“我的很多科學成就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這一切足以證明,音樂的學習對人的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推進作用。許多功成名就之人都認為音樂為他們開啟了創造性思維的大門,而他們的經歷也表明,音樂也磨礪了他們其他的品質。所以,下文將從音樂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商和“知行合一”的能力三個方面的影響進行論述。
從價值觀形成來看,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審美能力上,音樂教育對人的審美能力的提高無疑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說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夠大大提高聽眾的審美。當今社會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發展階段,任何事物都充滿了選擇和變化,這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審美鑒賞能力,才能選擇一些美的事物,不至于迷失。而從小接受音樂教育并了解一些美的音樂,能夠讓人辨明美丑的能力提高。其次,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勝博士就以高速攝影技術觀察水的結晶并以此來判斷能量的性質。他的實驗結果《水知道答案》一書中就證明,帶有“善良、感謝、神圣”等的美好信息,比如贊揚的話語,優美的音樂,會讓水結晶成美麗的圖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訊息則會使水出現離散丑陋的形狀。這從側面說明,優美的音樂對事物總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從小接觸學習音樂的人,也往往能擁有比較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世界。再加上他們的審美能力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得到了不斷地加強,在生活中會有選擇地選擇美的東西,這樣的人更傾向于樂觀積極的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比較開朗。
從情商培養來說。按照情商創始人耶魯大學彼得·薩洛維教授的界定,情商是指一種理解,調控和運用情緒的能力,使自己能夠做出合乎智慧的表現。德國科學家馬泰松致力于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后注意到,常常聆聽舒緩的古典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和;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同時都比較健康長壽。此類研究還有很多,有科學家從神經學和人體結構角度對此進行了一定的解釋。而從音樂本身的特性出發,我認為,因為音樂是不具象的抽象表達手段,作曲者本人的情感需要他人進行還原。聆聽音樂者只有盡力地體察音樂才能感知到音樂的美感,并且,這些感知本身并沒有標準答案和對錯之分。由此,在學習音樂者的潛意識中,就養成了關注身邊細膩情感的習慣。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難以體察他人的思想。而從小學習音樂讓人敏銳地發現他人的情感變化。這樣的人往往對周圍的事物觀察力更強。在情感的控制方面,音樂表演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將不同的情感精確地控制并且表現出來,這就需要隨時調動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又提高了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簡而言之,音樂的學習使人對情緒的了解與控制能力都一定的提高,進而對情商的培養起到推進作用。
最后從“知行合一”的能力來看。明代的王守仁創立的“心學”講究知行合一,即所知的客觀道理與個人的實踐進行結合,才能稱得上“善”,也就是完善的發展。放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就是要能夠同時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這兩者相互平衡,才有助于人的綜合發展。反觀音樂學習,同時需要思維情感上的創造和技術上的表達。比如說,器樂或者聲樂學習者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對某一個樂段或者樂章的反復練習直到令人滿意。這種練習不僅僅是技巧上的訓練,而是要加上自己本身的情感和理解,對樂曲進行再創造。而且音樂作為一種不具象的表達形式,允許各種不同理解的存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也往往鼓勵這些不同的理解。這就在不斷地激發學習者的創造力。當然,如果沒有嫻熟的技巧,又無法將心里想到的東西表達出來。為了表達心中所想,需要盡可能多地進行練習。音樂的表達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所以學習音樂的孩子更容易養成“知行合一”的良好習慣。相比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一般較強。在當今社會,年輕人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的現象屢見不鮮,音樂教育能夠很好地改善這一現狀。培養年輕人“知行合一”的能力,讓他們兼具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 基于當今社會發展狀況淺談對音樂教育的建議
3.1 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音樂的學習
基于音樂學習的種種特性,一般認為,在中小學階段開展比較正規的音樂教育對孩子益處很大。但是基于現在社會的發展狀況,基礎教育階段音樂的學習還不能夠完全普及。在一些有能力的地區和學校中,應該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更加重視音樂的教育。比如,一些中小學雖然有比較專業的音樂老師,但音樂課還不夠正規,老師上課的課時得不到保障甚至被文化課時間侵占,學校對音樂課的要求也并不嚴格。這是沒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的種種益處而產生的。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音樂藝術人生》一書中說,欣賞古典音樂能夠提高人的審美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近年來國家教育部也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當然,令人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學習音樂的益處,學習音樂的孩子越來越多。但由于現在許多音樂教育機構的非專業性,并不能保證音樂教育的質量,需要家長仔細地挑選。基于這些現狀,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應該提高,對音樂教育者的選擇應該更加慎重,使得音樂教育的益處盡可能多地發揮出來。
3.2 大學音樂教育的推廣和普及
音樂教育擁有各種益處,但就我國現在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狀況而言,大范圍地普及基礎音樂教育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大學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音樂教育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別。而作為高校,往往擁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只要對音樂教育足夠重視,就能給學生比較好的音樂教育,從而減小這些差異,讓音樂教育更加公平化。比如一些高校藝術學院就在全校開設了多門通選課,包括樂器基礎,音樂鑒賞,音樂分析等等。研究表明,音樂教育起作用的時間是不分年齡的,雖不能否認從小接受音樂教育能更好的感受音樂帶來的益處,但在青少年時期學習音樂也能對對人的各個方面進行提升。比如是在欣賞音樂這一部分,引導大學生們欣賞古典音樂既契合了他們對美的積極追求,又能通過音樂的熏陶使他們的心理狀況得到較好地發展。在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本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學校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繼續學習,同時為藝術社團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藝術活動蓬勃發展。國家教育部舉辦大學生藝術展演時強調,鼓勵非藝術專業學生參與,也正是符合了這一點。要讓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發揮藝術帶來的好處,不浪費教育資源,將來這些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又能為社會藝術普及貢獻自己的力量。
3.3 “去功利化”地學習音樂
在香港作家梁文道的文章《新生指南》中寫道,香港很多孩子從小彈鋼琴,其中當然有不愿堅持的,這時他們的爸媽會說,堅持一下,等你彈到八級就不用彈了。梁文道感慨道,這就好像學開車是為了以后再也不開車,學習某項東西目的是為了以后再也不用做它,是不是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呢。有些家長一味追求孩子的級別和進度,以這些作為衡量音樂教育的標準,而忽視了孩子學習音樂的真正目的,是本末倒置的。我們也能發現一些現象,就是在孩子文化課成績不佳時,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些家長會選擇音樂這條路,以求得孩子考上一個好學校。這無疑是功利化的,也難以起到前文所述的種種效果。而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我也曾詢問過一些孩子,對音樂如此熱愛,本身的天賦也很不錯,為什么沒有選擇音樂專業。得到的答案令人驚訝,他們說,文化課的成績本身不錯,而現在身邊人的看法是,學音樂等于成績不夠好,所以在這些壓力下,還是選擇學習其他專業。這樣的現狀雖然令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難堪,但是也需要正確面對。我認為,音樂的學習應該是普及的,自主的并且基于興趣之上的。過于功利化的音樂學習,甚至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要真正讓音樂教育對學習者產生好處,必須要使其往去功利化的方向發展。而就現在來看,教育觀念已經逐漸進步,我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絕大部分比較有素質的家長都認為,讓孩子堅持學習音樂不是為了考取高校,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發展。這就說明,去功利化的音樂學習理念已經逐步深入人心,相信在推廣之后,去功利化的音樂學習將使更多的學習者真正從音樂學習中獲取益處。
從教多年,愈發深深感慨,音樂的學習是快樂的,音樂的教育也是快樂的。因為音樂的美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凈化著我們。在美妙音樂的指引下,我們對世界、對生活充滿憧憬與期待。希望音樂的種子能夠播撒得更遠,給更多的人帶來啟迪與快樂。
參考文獻
[1]李嵐清.音樂藝術人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晶.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王安國.從實踐到決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M].花城出版社,2005.
[4]深圳市專家工作聯合會.教育專家工作委員會 幼兒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深圳學知文化教育機構,聯合推出《音樂改變人生》.
[5]梁文道.新生指南意林文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