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計算機網絡環境進行英語教學,網絡能實時提供豐富的知識庫與信息庫,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調整聽力素材的難易度,選取適合學生實際聽力水平的材料來進行教學活動,來解決學生對教學材料的焦慮,從而實現個性化的聽力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 聽力材料 焦慮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133-02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及與外語教學的緊密相連關系,隨著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由教師向學生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中心地位。不但注重他們的學習需求,而且注重他們的情感需求。而焦慮是語言學習中最大的情感障礙之一。焦慮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建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曾指出:“語言學習中頭等重要的是聽力理解,聽力訓練應放在首位。”在我國大學英語四、六級以及研究生復試等考試中,聽力理解是必考內容之一。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許多學生由于擔心自己不能聽懂或者得到負面評價而產生緊張、不安、擔心、畏懼等焦慮情緒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
在計算機網絡英語教學環境下,網絡實時提供豐富的知識庫與信息庫,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調整聽力素材的難易度,選取適合學生實際聽力水平的材料來進行教學活動;網絡還為我們提供圖文音像并茂的多媒體信息,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選取聽力材料,豐富聽力課堂教學內容。這兩方面的優勢降低了學生在課堂聽力練習中的情感過濾因素,因而會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與此同時,網絡為教師創建了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界面,教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任何一個人在任何地方、在任意時間只要具備上網條件都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有選擇性地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聽力訓練的的焦慮情緒。
學生在聽力訓練的過程當中遇到疑難問題時,便以Email、BBS等方式詢問教師,教師則再通過Email或BBS對學生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綜上所訴,本項目的研究可以讓教師在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下,依據學生的焦慮級別,制定相應的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緩解學生英語聽力學習中的焦慮情緒,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實現個性化的聽力教學環境。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國內研究者主要從微觀方面研究焦慮對各種語言技能產生的影響。口語焦慮、寫作焦慮等研究基本表明,焦慮與語言學習成績呈負相關,聽力焦慮研究較少。對于聽力焦慮,國內研究者通過采用訪談、使用Horwitz等人的外語課堂焦慮量表、MacIntyre和Gardner的信息輸入和處理焦慮表、或自行設計的英語聽力課焦慮感量表等研究方法分別研究了聽力焦慮與聽力成績之間的相關性,按不同維度劃分的焦慮類型與聽力理解之間的相關性。楊晉的研究表明,聽力水平與促進性焦慮感呈正相關,而與抑制性焦慮感呈負相關。周丹丹和陳秀玲發現,焦慮與聽力學習呈負相關;前者的研究顯示情感策略和聽力成績有相關性,而后者發現焦慮程度與聽力內容相關。
(2)指導思想及其理論依據:
①美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專家Mark Warschauer博士認為,在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發展史上,先后有過三次重要的理論革新運動——結構主義(Structural Perspective),認知主義(Cognitive Perspective)和社會認知主義(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而這三大理論又分別與計算機技術從大型計算機(Mainframe)到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到聯機網絡(Networked computer)的發展相對應。其中社會認知主義理論闡明了教學、媒體及學習者的關系,為網絡化英語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社會認知主義吸收了前人有用的觀點,并進一步強調了社會交際對促進人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根據社會認知主義理論,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在交際中使用語言,交流的過程與語言成品(linguistic product)同樣重要。社會認知主義為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網絡化英語教學的組織方式十分靈活,不受時空限制,既可結合教學大綱規定的課堂教學,又能以課外教學活動的形式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也多種多樣。
②情感過濾假說:克拉申在他的“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中提出,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提供可理解性輸入并且要創造一個低情感過濾的學習環境。“情感過濾”是無意識地介入到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去的,它可以抑制或促進外語學習。情感過濾弱,有利于學生吸收語言信息;反之,情感過濾強,會抑制外語學習。在聽力課堂中也是如此,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充滿自信,低焦慮的情況下,他聽力理解的程度就高。
③圖式理論:圖式理論是由Bartlett 于1932年提出的。該理論強調,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的時候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概念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激活各種知識實際上就是來激活已有的圖式。在聽之前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激活大腦中相關的圖式,進行積極的意義建構活動。一般來說,這一時間段學生大腦是處于高度緊張甚至焦慮的狀態之中的。激活了相關的圖式之后,學生心理上有了一定的準備,基本明確了應把注意力放在哪個方面,縮小了將要輸入信息的范圍,學生的焦慮情緒就可得到緩解,在聽力過程中就更具有主動性。
④信息加工理論:信息加工理論認為行為是由有機體內部的信息流程決定的,學習過程是對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過程,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于聽力理解的本質,一些認知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各種信息加工模型。影響力最大的是AtkinsonShriffrin提出了包括感覺記錄器、短時記憶和長期記憶三個階段模式。
2 研究的內容
網絡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了低情感過濾環境,從而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素材焦慮是指由于聽力材料中涉及的語言,題型和體裁等因素引發的焦慮情緒。語言因素主要包括語音、語速、語法和詞匯量。當原始信息輸入時,聽力理解的第一步便是根據語音、詞匯、句法識別等選擇聲音信號以便進行短期記憶和預測補充聯想。傳統的外語教學多是通過分析語法結構完成,學生不能徹底擺脫“聾啞英語”的影響。題型和體裁方面,大學英語的聽力材料一般都是學校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整體水平統一選擇的。材料存在語速過快,生詞量較大,而且個別練習材料涉及的話題也偏離學生的生活,導致了學生很難把握所聽材料大意,抓不住主要信息。面對這些困難,學生自然會緊張不安,思維緩慢,從而產生了焦慮的情緒。并使用焦慮問卷中各項結果的均值進一步分析傳統教學環境與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引發學生焦慮的差異。基于傳統教學得出的聽力素材與聽力焦慮的相關性,研究者在聽力課堂上采取調整聽力素材的內容和難易度來控制學生在聽力中的焦慮程度。在課外針對焦慮高的題型、體裁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訓練,通過策略培訓來減輕學生的焦慮,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實驗歷時一年。后測使用教室觀察、聽力焦慮度問卷(與前測聽力焦慮問卷相同)、匿名開放問卷和聽力理解能力測試。研究者采取教室觀察的方法觀察實驗前的課堂氣氛,并運用訪談的方法了解受試者實驗前對聽力課的態度、可以降低聽力焦慮的方法等,作為前測聽力焦慮問卷的補充。
該文通過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降低學生聽力素材焦慮情緒,采用科學合理的聽力教學內容和聽力課堂環境,提高學生聽力水平,激發學生對自身英語聽力水平提高的熱情,極大地增加學生有效的語言輸入,讓聽力帶動口語、閱讀、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3 研究的問題和實驗對象
為了調查研究和分析,我校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英語聽力水平的基本狀況,找出適合于學生聽力的環境和條件,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對大學英語聽說教材的研究,探討以下問題:
(1)研究英語聽力焦慮與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關系
(2)探討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與降低學生聽力焦慮情緒的關系
(3)探討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與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關系
(4)探討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與傳統教學模式提供聽力不同素材與學生聽力焦慮的相關性
為了保證此次調研,對比和分析的可信度,筆者對所教授的12級本科生的三個專業(建筑,物業和材料)的自然班進行測試。確定12級建筑專業的學生為傳統的教學法方和傳統的聽說教材,12級材料專業的學生按網絡環境下選擇適合于他們的材料。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學生一致認為后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壓力,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聽力理解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可能會給聽音和解題增添難度,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即要加強對語言因素諸方面的學習,也要重視非語言因素方面的提高,善于摸索聽力技巧,從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選擇適合于學生的材料,就一定能夠突破聽力難關。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1.
[3]范琳.二語習得與外語教學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4]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2003:210-223.
[5]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