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與臺灣正在經歷的創新政策轉型
韓國在工業化時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增長,其經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特有的國家創新系統的有效運作,這種國家創新系統基于追趕模型,使得韓國通過模仿和吸收迅速掌握先進國家的技術知識和工業技能。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政府強調“從模仿創新模式到原始創新模式”轉變的公共政策,涵蓋了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增加RD投資、制度重構、產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開發等各種不同的政策。
我國臺灣地區已從勞動密集型行業主導的經濟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主導的經濟,臺灣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成為知識經濟,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臺灣地區98%的企業是中小企業(SMEs),在臺灣地區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創新工作更集中在工序創新,而不是產品創新。由于眾多SMEs缺乏規模經濟不適合創新活動,臺灣當局扮演了島上RD活動的主要發起人的角色,從組織上保證了臺灣創新驅動政策的實施。
韓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公共政策
1.科技創新規劃與投資政策
1998年韓國政府推出了科技創新五年規劃(1998—2002),其目標是將韓國的RD能力提高到七國集團國家的水平。1999年韓國政府頒布2025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該規劃包括三個時間框架:第一個時間框架及其目標在2001年韓國政府制定的國家科技主題規劃(2002—2006)中做了詳細闡述。第二個時間框架(2007—2015)的目標是,作為亞太地區主要的RD促進國脫穎而出,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并創造有利于促進RD的新氛圍。第三個時間框架(2016—2025)的目標是,在亞太地區確保與7國集團國家媲美的科技競爭力。該規劃中,政府選定未來技術的6個領域77個任務導向的RD項目。其中國家戰略性技術領域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空間技術、環境技術和文化技術。
從1998年開始韓國政府大幅度增加基礎研究基金,并進一步擴大對開發通用或上游技術的任務導向的研究計劃的資金支持政策,尤其是大學任務導向的研究項目,據此培育重要的卓越中心,比如科學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區域研究中心等。
1992年,韓國開始設計并發起政府和行業提供資金的高度發達國家計劃,直到2001年該計劃才完成,其目標是韓國在科技方面自力更生。該計劃包括產品技術開發和基本技術開發。1997年,韓國政府開始創造性研究行動,根據該行動方案,政府對基于創造性和原創性的科學研究領域提供各種資助。1999年,韓國政府推出了21世紀前沿RD計劃,其戰略美景是發展和保證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納米技術和新材料這些戰略性領域的尖端科學技術。1999年,韓國科技部推出國家研究實驗室計劃,旨在培育核心科學技術領域的卓越研究中心。2001年,韓國政府實施五年綜合區域科技推廣計劃。此外,韓國科技部已開發國家RD計劃管理系統,以避免重復國家RD項目,提高RD投資效果,促進RD成果的商業化。
2.科技人力資源(HRST)發展政策
韓國政府一直努力發展對國家創新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高素質人力資源。第一,制定21世紀前沿計劃,通過其RD計劃來培養一大批科技人員。第二,通過教育改革來培養適合向知識經濟轉型的HRST。例如,1999年的韓國大腦21計劃和1998年的海外博士后計劃。第三,以強化方式給天才兒童提供早期科學教育。第四,成立部際委員會來討論HRST發展的戰略政策。
韓國政府出臺各種措施促進來自高等教育計劃的HRST畢業生的就業和利用。這些措施包括:第一,對接受實習生的研究機構提供補貼的研究實習生計劃。第二,對介紹研究實習生的工業公司進行資助的工業技術援助計劃。第三,為年輕男性研究者提供機會以利用他們的科學知識,獲得軍事服務豁免計劃。此外,韓國政府也采取措施擴大利用適合國家RD計劃的高素質外國HRST。例如,1994年,韓國政府推出促進外國科學家新科學知識和技術轉讓的腦池計劃。1999年,韓國政府推出海外HRST有效參與和利用的海外科學家工程師網絡和海外科技信息網絡。2001年,政府實施方便外國科學家進入韓國并促進其參與國家RD計劃的科學卡片計劃。
3. 風投企業發展政策
近年來,韓國政府設計和實施各種政策推動風險投資企業,試圖將風險投資企業培育成為技術商業化的新私人創新發電機。這些措施包括:第一,1997年,韓國政府頒布促進風投企業特殊措施法,目標是促進風險初創企業并將現有的中小企業轉變為高技術企業。第二,2000年,韓國成立韓國技術轉移中心,以便于技術的商業化和轉讓。韓國政府也鼓勵受過高等教育的HRST流入到高科技風投公司,促進學院和公共機構內部風投企業孵化器中心的建立。
1998年,韓國政府修改金融信貸法,以擴大對高技術風投企業的技術貸款服務。2000年,韓國風險投資基金成立,作為中小企業管理局的公共基金主要招攬外國投資者。為了使風投企業更容易獲得資本金,韓國政府加強韓國技術信用擔保基金的作用,為預期的高技術風投企業提供技術貸款的信貸擔保。此外,通過將新技術引入技術市場并促進技術的商業化,韓國技術信用擔保基金技術評估中心充當中間人,以促進研究機構和風投企業間的技術轉移。1999年,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特殊復興計劃,其主要政策行動包括:減弱IPO在市場上的剛性要求、加強注冊公司的稅收激勵、勸說高技術SMEs和風投企業在韓國技術信用擔保基金注冊、改進IPOs直接融資的程序。
臺灣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公共政策
1.臺灣負責創新驅動發展政策的機構
臺灣負責創新政策和活動在不同級別的行政機構包括:第一,科技顧問組,隸屬于“行政院”,由高級政府官員和科技界的著名成員構成。第二,機構間委員會,由臺灣當局各部負責人組成,負責協調這些不同的政府部門內進行的研究活動。第三,“科學委員會”,全面負責各大學和研究結構工作的分配和監督。第四,直接對“總統辦公室”負責的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地區基礎研究的最高機構。
臺灣地區RD基礎研究工作主要是由中央研究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和各個大學進行,而應用研究任務、技術開發和新技術的商業化則由各種工業技術研究機構負責。臺灣地區利用合作研究、人員培訓、技術援助和提供研究信息等各種工具,對行政機構的RD活動進行溝通和協調。臺灣地區的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機構與國外研究機構有密切聯系。它們利用技術進口、合作研究、外國投資和戰略聯盟等完成國際知識傳播的目標。經濟部向私有企業提供資金開展RD工作或與海外大學或其他類型的研究機構進行聯合研究。“科學委員會”是向高校進行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工作提供財政支持的最重要的組織之一。臺灣地區工業部門新技術的提供是通過內部RD、來自臺灣地區和國外各種研究機構的技術轉讓,以及通過來自海外公司的外商直接投資。
2.臺灣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公共政策
臺灣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公共政策包括三個方面,即供給、需求和創造有利于創新環境的政策。供應方面的公共政策有財政援助計劃、人力資源援助計劃和技術援助計劃。需求方面的公共政策是合同研究和政府采購計劃。為了創建RD工作的有利環境,政府制定了各種稅收激勵、專利和知識產權、科學工業園區、孵化中心、開放實驗室和工業自動化計劃。
在所有這些計劃中,對臺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是稅收激勵、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創新孵化器。1991年,為了鼓勵私人公司進行RD工作,廢除了舊的鼓勵投資法,頒布新的產業升級條例。條例的三個條款對臺灣地區RD以及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激勵利益、經濟利益和稅收利益。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臺灣資助的最大研究機構,其主要任務是進行立即適用型技術的應用研究工作,然后將這些技術轉移到私有企業中。同時也為SMEs提供有利于其生產技術升級的技術支持和服務。更重要的任務是全面負責大多數臺灣資助的“國家科學技術專案”,以促進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新技術和部件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建立有利于工業發展的基本工業RD工作分工圖基礎設施、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自1996年以來,經濟部下的中小企業處全面負責推動創新孵化器的發展。中小企業處為SMEs提供辦公設備、研究人員和其他費用等補貼。主要目標是:提高SMEs的創新能力、擔當企業和學術機構RD活動間的橋梁作用、將來自學術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轉移到需要立即實施這些研究結果的企業中、當地企業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一個主要來源。
(摘自《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原題目《創新驅動發展的公共政策研究——韓國與臺灣地區的經驗及其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