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個學科都應具有其相應的基礎能力,雕塑恰恰也需要更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完成更加完美的成果。基礎教學的雕塑,泥塑作為一個傳統的基本課程,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雕塑形式層出不窮,也順應了新時代人們對審美的需求,因此,雕塑現有的課程設置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我們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合理安排課程,使課程設置更加適應現在的雕塑基礎教學要求。
關鍵詞:泥塑 造型能力 基礎教學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b)-0106-01
在當今的社會里,基礎雕塑教學是一項探索性的研究,還應培養學生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和促進學生的興趣。
1 泥塑基礎訓練課程
做好泥塑訓練課程,對提高學生的空間感和整體造型能力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努力將這門課程教好,使學生的基本動手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通過泥塑人體課程,使學生對雕塑藝術有初步的認識和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在立體(三度空間)的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實體形象藝術品的藝術;做到“因材施教,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學生自身的興趣,使用一定的方法使學生對本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為其在雕塑藝術道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礎。
1.1 泥塑訓練的基本概念
在泥塑訓練的實踐教學中,人體語言和雕塑語言的兼容性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通過泥塑教學,使學生對雕塑立體造型的材料、步驟、方法產生一個系統的認識,進而對泥塑的手法、肌理的表現以及風格的差異等形成初步的概念。
1.2 泥塑訓練的受眾對象
泥塑訓練是貫穿雕塑整個學習過程的重要一環,尤其針對剛剛入門雕塑專業的學生,泥塑的基礎訓練則尤為關鍵:通過專業的、深入的泥塑訓練,為初學者打下堅實的雕塑基礎,使其形成正確的空間形體觀,把握重要的藝術創作感覺。
1.3 泥塑訓練的教學目的
泥塑訓練作為基礎課程,根據他們的能力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下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雕塑基礎教學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對自然的感受上,引導學生去感受自然物本身存在的空間。通過感覺、了解塑造古典寫實主義雕塑語言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能力的描述,這是雕塑教學目的的基本核心。
2 提高雕塑的造型能力
人的生活永遠是在一個三維空間中擴展,所以每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有實現三維空間的能力。因此,加強立體造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形成。尤其是對那些從事藝術和設計專業的學生,這是最基本的技能。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加強空間結構的研究,勇于實踐,樹立不斷探索的自信心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
2.1 必須樹立起學生正確的空間形體觀
繪畫是一種平面造型,而雕塑是表現對象是在空間中;繪畫中對象在長度、寬度不產生變化而深度空間的“仿真”,通過視角的理論形式的雕塑是一個三維,它真正出現在雕塑者面前,它是真實的,這就需要對初學者來說,學習空間的觀察。
2.2 從形體出發塑造人體結構
人體是由眾多的部分所組成的。仔細分析每個地方都特別的復雜,再加上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不相同,一些偶然的形體和特殊的顏色會讓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引導學生從整體感受中提取對模特的直觀感受,而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觀看,根據人體各部分的形態和結構。概括成各種幾何形體,進行分解與組合,弄清他們相互組合、榫接的關系,這樣就比較易于形象的記憶和加深對人體形態立體的理解。
在雕塑人體結構上講,人體具體的單個形體,應該是對對象感覺后的概括,模特自身的特點給我們啟示與感受。
2.3 處理好技法與形體的關系
技法要服務于雕塑所表現的人物形體,反之,那就是失敗的選擇,但是技法本身并沒有錯,只是雕塑者要懂得如何駕馭它,當然,作品的內涵和寓意已經選擇了它的技法表現形式,需要依此做出正確的選擇。有學生喜歡泥土本身的粗糙感,也有學生喜歡剖光或其他的表現技法也可以說是制作手法,形體是指的是你從模特身上所匯總出來的形體語言。
3 雕塑基礎教學
3.1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是人主動積極地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意圖,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重建教育理念,讓學生主動,克服雕塑教學的盲目性,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發展。
3.2 雕塑的基本課程設置
從雕塑的演變發展過程及其作品分析入手,通過雕塑基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從平面繪畫造型到三維雕塑造型的空間和體積理解轉換,使其了解雕塑的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掌握泥塑塑造技法,掌握仿制技術和石膏翻模等。
3.3 雕塑基礎教學的意義
雕塑教學的基本含義是讓學生在藝術的未來的道路上更好的發展。基礎教學包括素描,速寫,泥塑,課程材料等,這些課程是為學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其他藝術相比,雕塑有自己的獨特的表現方式。
3.4 教學過程中的具象與抽象
在教學過程中雕塑基礎教學作為是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教育是指: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這能讓學生體驗到真正意義的造型。
具象寫實是基于一個初步的基礎課程,我們造型能力的培養,這是來自西方古典雕塑藝術教育的研究和參考,它科學地訓練學生了解大自然的力量,幫助學生提高造型能力。在學習具象的寫實基礎上,從目標對象的主觀思維的過程中需要強調的是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具象寫實主義,注重學生在忠實于客觀對象前提下的主觀意識的培養。
抽象是以具象寫實主義造型基礎為基礎,是具象寫實主義的補充和發展的基礎,它們是平行的,彼此能找到最好的。
總之,雕塑是一個獨特的三維空間藝術,與其他類型的藝術相比,更適合在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公共空間對人的影響更直接更便于普及,受眾人群更廣泛,也更能激發人們的藝術感受和審美追求, 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雕塑作為一種特殊而實用的藝術形式,已經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生活、文化活動、建筑設計、公共教育等各個方面當中。如今雕塑越來越融入社會,映襯出今天社會各方面的特點。雕塑基礎教學作為這一切的基礎,也逐漸發揮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需要越來越多的深入完備的研究與與時俱進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偉.泥塑人體[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2]霍波洋.雙重基礎[M].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2006.
[3]梁思成.中國雕塑[M].史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1998.
[4]汝信.全彩西方雕塑藝術史[M].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5]張榮生.西方現代雕塑[M].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
[6]艾黎·福爾著.世界藝術史[M].張澤乾,張延風,譯.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04.
[7]張潤塏,張得蒂.雕塑教學[M].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1997.
[8]許正龍.雕塑構造[M].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