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實踐教學不同于本科院校,本文從“實踐教學探索”“存在的問題”“實踐教學建設方案”三方面闡述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實踐教學在探索和改革中積累的經驗教訓,并制訂實踐教學建設方案,為專業今后的實踐教學提供參照。
【關鍵詞】高職高專 新聞采編與制作 實踐教學
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作為高職高專新聞教育的名稱首次出現。十年時間,從起步到發展,制訂培養方案、完成課堂教學、安排招生、組織畢業生就業,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建設逐步規范,培養了一批實用技能型人才。我校該專業于2010年開始招生,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教學探索和改革, 本文主要從實踐教學的角度總結經驗、闡述方案。
一、麗江師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探索
作為云南省為數不多的開設本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我們沒有更多可以參考的教學經驗,只能在摸索和探究中完成實踐教學,具體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重視專業實踐項目,提高實踐教學比例。專業開設至今,共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兩次,2010年版本和2012年版本的培養方案中,雖然有實踐環節的設置,但具體的實踐安排沒有明確規定。2014年新版培養方案中,將實踐環節明確列入教學計劃,專業實踐項目給予學分,重視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表一
2014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課程結構體系和學分要求
課程
結構 課程類別 課程性質 學分及比例 學時及比例
學分 百分比 學時 百分比
專業教育平臺 專業基礎課 必修 34 24.3% 612 23.2%
專業領域課 限選 19 13.5% 342 13%
任選 5 3.6% 90 3.4%
專業實踐項目 必修 44 31.4% 792 30.03%
(二)優化校內實踐教學環境,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踐教學主要依托教學實驗室完成,通過已建成的攝影工作室、視頻編輯室和錄音工作室,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首先可以接觸到專業級別的攝像機,學習基本拍攝原理和技巧,通過承擔學校、社會各種活動的錄制拍攝任務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視頻編輯采用目前電視臺通用的廣播級非線編輯設備和編輯系統,實行分組教學;相關音頻設備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后期音頻錄入以及新聞采訪、節目訪談、攝影棚、演播室等場合拾音工作。同時,與麗江當地媒體、廣告傳媒公司、影視制作公司等加強合作,建立實訓基地,滿足學生校外見習和實習需要。
(三)改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實訓力度。克服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脫節的狀況,結合專業課程創建實踐平臺是一個較好的嘗試。以專業必修課——新聞采訪與寫作為例,教師上課時會有一個“校園新聞”環節,即利用課堂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請學生把課下搜集到的新聞在課堂上分享、討論,教師必須當堂給予點評,點評時結合課程所學理論,從新聞敏感、新聞價值、新聞角度、報道思想、采訪準備、提問技能、新聞語言等方面對新聞進行剖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該環節不僅鍛煉了學生口頭表述新聞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新聞敏感。教研室的老師還帶領學生們創辦了一份小報——《起跑線》,召開選題會、確定采訪主題、研究采訪對象、完成采訪內容、形成新聞稿件,所有流程均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主完成。將平時所學新聞理論及時用于實踐,學生的新聞感知更為具體、生動。
(四)在三個階段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實踐。首先是學生剛入校后的專業認知實習,采取集中實踐的方式,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基礎環節,主要讓學生增強對本專業的感性認識,比較全面了解新聞工作的各個環節,加深對本專業所學知識的認知和對專業的認同。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聘請校外媒體專家進行講座、參觀媒體、結合專業課程開展一系列活動,如模擬新聞發布會、攝影大賽、DV制作比賽等。第二個階段是在大二下學期開展的專業見習,仍舊以集中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生已經學完所有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此階段將以校外實踐為主,電視臺、電臺、廣告傳媒公司、影視制作公司將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媒體工作環境,使其找準自身定位、強化職業能力。最后一個階段的頂崗實習安排在第三學年全年,以分散的方式進行。此階段要求學生熟悉企事業單位新聞采編工作的日常業務,協助或獨立進行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排版的相關工作。
表二 "實踐教學項目教學進度安排表
課程
性質 課程或實踐項目名稱 學分 學時 理論 實踐 學年、學期課時分配
一學年 二學年 三學年
專業
實踐
項目 專業認知實習 1 18 18 18
專業見習 2 36 36 36
頂崗實習 36 648 648 324 324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外聘媒體從業人員承擔教學工作。基于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求,將兼職教師引入課堂教學,讓有著豐富經驗的記者、主持人、媒體人進入課堂擔任專業課程的教師,不僅充實了師資隊伍,也彌補了校內教師實踐經驗缺乏的現狀。
二、存在的問題
本專業建設時間短,各方面起步慢,未形成完全不同于本科及其他高職高專新聞教育的特色,尤其在實踐教學上還存在很多問題。缺乏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缺乏實驗師資、校內實驗實訓設備有待健全和完善、學生辦報的經費來源不足等問題都直接影響了本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
三、實踐教學建設方案
(一)建立較為完善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特點,為培養學生基本的新聞業務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表三 "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圖
加大課程實訓環節的比重,并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統一起來,與學生發表新聞作品的數量、獲獎的數量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知識,專業的職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質。為規范和保證實踐教學效果,需要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除了滿足基本的實踐教學條件外,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等方面也要配套建設。
(二)優化專業實踐課程設置,建構模塊化實踐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內容和具體環節,建構模塊化的實踐課程體系有利于整合資源,系統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對于本專業的實踐課程設置,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1. 以崗位需求來設置實踐課程模塊
表四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踐課程模塊設置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下,通過市場調研定位,分析本專業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將實踐課程模塊設置為行業技能模塊及學科前沿模塊,其中行業技能課程模塊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巧及動手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核心技能,這些技能的實現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實訓來完成;學科前沿模塊為技能拓展模塊,旨在通過系統介紹專業及媒體發展的前沿信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在兩個課程模塊中,又將課程分為專業必修、限選和任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實訓課程。
2. 以媒體類別來設置實踐課程模塊
表五 "以媒體類別為導向的實踐課程模塊設置
以媒體類別設置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從兩個大的方向來把握——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歸為第一類,設置相應的實訓課程;網絡、手機、數字媒體等新興媒體歸為另外一類,“從新聞載體看,智能手機、社交網絡逐漸代替傳統媒體發聲,時效性爭奪日益激烈”[8]。“從新聞從業者看,記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文字、圖像等新聞專業技術,還要擁有收集、整合、挖掘和分析數據的能力。”“為適應新的發展主題,‘大媒體’的全新傳媒格局和概念成為新聞課程設置的新要求。”[1]對于新聞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也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使學生通過實訓能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媒體,掌握適應現實需求的新聞技能,這也是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培養學生的客觀需求。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學以致用是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對于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仍處于摸索、嘗試的階段。全媒體時代需要多渠道、多規格、多層次的新聞人才,這對高職高專新聞專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實訓資源,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改善教學條件,適時進行課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麗,郭爽,孫璐.新聞專業課程改革的依據與要務分析[A].鄭保衛.新聞教學與學術研究(2012年刊)[C].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182.
[2]胡正榮,唐曉芬,李繼東.新媒體前沿[M]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董建偉.拓展新聞實踐教學的新思路[J]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4]林潔.淺議當下新聞人才的培養[J] .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
[5]王延鵬.新聞實務 動手為先[J] . 企業導報,2009,(11).
[6]夏聰.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教學手段改革的兩個轉變[J] . 鄂州大學學報,2010(6).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教高[2004]3號.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7/201010/xxgk_110109.html.2004-10-22
[8]張波,張寧.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業出路探析[A].鄭保衛新聞教學與學術研究(2012年刊)[C].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