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等許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既與教師本人的性格特點有關,又與本人的教育理論素養具有很大的關聯。筆者就基于個人意義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1. 針對課堂教學目標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是指希望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思維、情感和行為上發生改變。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導向,是學習評價的依據。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是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目的的一種預設,它決定著師生活動的比例及評價的標準等,也是進行數學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故教學目標對數學教師教學模式的選擇影響是很大的。
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包括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具體的每一堂課中,側重于某一方面。對于數學知識的教學,如果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學習的個體“解釋”(意義賦予)上,則選擇傳遞接受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較合適,當然也可以選擇師生談話教學模式;如果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向“數學共同體”共同接受的“理解”(文化繼承)上,則教師可以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師生談話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對于數學基本技能的教學,如果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最終達到快速解題目的基本手段,則選擇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精講多練);如果把教學目標定位在鞏固知識、形成數學知識系統的基本技能訓練,則教師應選擇引導發現或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數學教學模式。同樣的對于“問題解決”教學,如果把“問題解決”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解決問題(一旦問題解決了,似乎應該就是數學活動的終結)則可選擇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師生談話教學模式;如果把“問題解決”教學的目標定位為思維訓練的手段及培養現代人基本素質的必修課程,則可以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進行數學教學較合適。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可見,同樣的數學知識、數學基本技能以及問題解決的教學,由于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同,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所選擇的數學教學模式也各不相同。
2. 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
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教師可以選擇師生談話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自學輔導教學模式,還可以選擇引導發現等其他的教學模式;但是如果對數學概念的教學重視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則應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對于數學命題的教學,教師可以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師生談話等其他的教學模式。同樣的,在教學中如果注重對公式、定理、性質的探索、發現、推導過程,則應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對于數學問題的教學,教師可以選擇課堂討論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活動參與教學模式,當然,還可以選擇其他的數學教學模式。所以,針對不同的數學教學內容,應選擇恰當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3. 教學對象不同,教學模式也有所不同
針對學習者心理在一定年齡階段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教學,可較多的選用“活動—參與”教學模式,或師生談話教學模式。對于高年級學生的數學教學可選擇課堂討論教學模式,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這樣做則有些不太合適。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模式來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4. 教學過程不同,數學教學模式也不同
不同階段的教學都使用相同的教學模式顯然是不合適的。在學習新知識階段,如數學概念的引入、數學命題的講授,可運用師生談話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等其他的教學模式;在鞏固練習階段,可運用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來教學,也可以選擇課堂討論教學模式等其他的教學模式;而對于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的研究性課題的教學,當然采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或師生談話教學模式。對于數學教學模式的選擇,還要看其數學教學過程的突出點是什么,如果是注重數學結果的教學,其突出的是探究、合作交流為主的研究性課題的教學,當然采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比較好,另外也可以選擇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如果其注重數學過程的教學則可以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模式。
5. 針對數學教學評價的方式、數學教師的個人習慣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
很多學校對一名數學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看其教學“質量”,即看其所教班級的學生的考試成績;對畢業班的教師來說,主要是看其升學率。這種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導致大多數數學教師只好采用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即使有少部分教師想去嘗試其他的教學模式,但是迫于升學壓力及自己的“前途”而不敢采用。這些教師一方面對新的教學模式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采取懷疑的態度,另一方面,來自學生及學校方面的要求(多數學生只習慣于上課時聽教師講,課后模仿教師所講的例題做習題),也只好采用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
數學教師從他求學的過程到成為一名教師,可能所見到的教師大都是用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目前已深深地根植于各位教師的心底,這一傳統的數學教學習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數學教師,并且形成了惡性循環。慶幸的是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氣息,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同時要看到這種變化目前還處于尷尬的境地,主要表現在表面的評價體系與實際評價體系的矛盾,造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筆者在倡導形成個性化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希望對于教師的教學評價手段以及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都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盡管路途遙遠,但終究會到達終點,我們滿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