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管理,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是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三分教學、七分管理”,信息技術課要打造高效課堂,必須從細節入手,先實現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管理。
【關鍵詞】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課堂 " "有效管理
1 信息技術課堂常見問題場景
片段1:大熱天,上一節課的下課鈴聲剛響,離上課還有9分鐘,“老師,開空調,開空調,最喜歡上你的信息課了……”
片段2:“老師,我多少分?信息要不要算總分,乘以百分之幾啊?……”
片段3:學校舉行期中考試,一位班主任對我說:“你們信息不用考啦,考了也沒用,不考還能節省點人力……”
片段4:新學期開學不久,初一新生,一進電腦室,“老師,開網,開網,我們小學老師都是讓我們上網和玩游戲的……”
片段5:老師正在授課,有幾位同學在相互聊天,2個同學在機房內隨意走動、喧嘩等,個別同學把鼠標甩來甩去,大力擊打鍵盤……教師需要不停地強調紀律。
片段6:“老師,他關我的電腦”“老師,他拔我的電源線,顯示器顯示不了了……” “老師,他們換位置……”“老師,有人帶U盤安裝游戲、玩游戲……”
片段7:“砰……”,鍵盤托掉下來了,很多同學被這一巨響嚇一跳,然后很多同學跑去看新聞或全班一陣大笑……
面對以上或者更多的問題,相信凡是信息技術課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太難,高效上好信息課真不容易。因此,作者認為,“三分教學、七分管理”,信息技術課要打造高效課堂,必須從細節入手,先實現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管理。那么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管理,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信息技術課出現這么多問題的原因所在。
2 信息技術課堂常見問題原因分析
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上去都是學生的問題,實際上也與教師、教學環境等有關。我們從學生、老師、教學環境三個因素來分析信息技術課堂常見問題。
2.1 學生方面因素
2.1.1 為考試而學,學生重視不夠
考試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的就可以不學。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不入中考總分,信息技術就是讓人輕松的學科,玩一玩很正常,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不夠。
2.1.2 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初中學生一般自制力比較差,同時有趨同性,人云亦云。他玩游戲我也玩、互相關電腦、互換位置、隨意走動等。
2.1.3 適應環境改變需要時間
小學階段很多學校對信息課程要求不高,完全開放網絡,允許學生上網、玩游戲。進入初中后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比較多,上網、玩游戲受到限制,要完全改變需要一段時間。
2.1.4 學生知識結構層次的不同
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起點不統一,操作能力好、水平高的學生無事可做;操作能力差、水平低的學生做不出來……
2.2 教師方面的因素
學生出現課堂問題行為不能完全“歸罪于”學生,教師因素起的作用更大。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課堂行為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還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學習活動的協調者。如果教師對課堂不能有效管理,就不可能達到課堂教學行為管理的最優化,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2.2.1 任課教師所教班級多,學生數多,課程少,教師無法記住每一位同學的名稱,也很難做到熟悉每一位學生,在客觀上導致了信息技術課堂難以掌控。
2.2.2 教學任務設置不當或者授課方法不當
授課老師不夠重視,上課倉促應戰,教學內容隨意性很大,上課思路不清,步驟不當或者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教學語言平淡無味或含糊不清,講課速度過快、過慢,都會致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2.2.3 課堂違紀問題處理不當
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做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甚至叫學生停止上課,或者對相關學生的電腦進行鎖定、黑屏處理等。
2.3 環境方面的因素
2.3.1 機房空間寬敞,教師授課聲音產生疲軟,影響課堂有效管理
信息技術課程的特殊性決定它需要電腦配置,因此電腦室大而空曠,授課時間長會導致教師底氣不足,從而導致聲音沒有威懾力,很容易出現課堂中教師在上面不停地維持紀律,下面的同學還是嘀嘀咕咕,課堂紀律難以維持,究其原因是任課教師言語缺乏威懾力。
2.3.2 教學軟硬件問題頻發,影響課堂的有效管理
機器老化,故障率高,運行速度慢,影響正常使用,學生機子不受控制,顯示器擋住上課教師的視線等,導致課堂問題頻發。這些問題使得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教師往往難以及時掌握。學生存在僥幸心理,于是出現小聲說話、做作業、寫信、睡覺、玩游戲等問題,影響課堂的有效管理。
3 針對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做法
信息技術課堂常見問題的產生主要受學生、教師、教學環境三個因素的影響,在這三個因素中,學生受教師影響或指導,課堂管理由教師來駕馭,教學環境需要教師盡力克服。因此,教師在課堂有效管理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進一步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要真正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必須從教學中的細節入手,做好課堂的有效管理。
3.1 做好計算機房日常管理工作,確保有效管理課堂
3.1.1 對廢舊配件,鍵盤托盤等問題努力爭取學校領導的支持,做好硬件、軟件的維護和更新工作,為教學的正常開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3.1.2 教師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對不能正常使用的機器進行及時的維修,確保機器的正常使用,保證學生的正常用機。針對聲音疲軟的問題,可以使用擴音器進行教學。
3.1.3課前檢查每臺電腦的軟件情況,確保每臺電腦都能受教師控制,能有效地防止老師在講臺上上課,學生在下面玩游戲或喧嘩等現象,從而影響課堂的有效管理。
3.1.4固定學生位置,準確及時叫出學生姓名
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中比較放松、松弛,不僅是因為學生主觀意識的不重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認為任課教師不認識他,不知道他的名字,才壯大了其膽量。我在安排機房位置時讓學生對號入座,方便教師及時叫出學生名字,學生在感到既驚訝又敬佩時能馬上收斂不當行為,大大增加了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3.1.5 有效落實《學校機房管理條例》,不斷強化行為規范
學校信息科組制定了《學校機房管理條例》,每當接手新的班級時,都要求學生一起學習相關條例,要讓學生在第一堂課就明白規則,清楚在機房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及自己的行為在違反規定后所要承擔的責任。同時把該條例作為電腦桌面,時時提醒學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學生出現問題遵照條例嚴格執行。久而久之,學生就適應這些規則,形成了心理上的穩定感,很好地提高了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3.2 教師要思想上重視,觀念上轉變,重構課堂理念
3.2.1 教師要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從行動上促進信息課堂的有效管理
在現今教育制度下,我市除信息技術外的文化課成績都要計入中考總分。由于信息只進行會考,而不計入中考總分,導致從學生到一般教師再到領導對信息技術課重視程度不夠,都認為信息技術課會考很簡單,等同于是“雞肋”課。如果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也將其視為“雞肋”課,沒有明確教學目的,得過且過,對學生要求不嚴格,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行為不重視,只喊著上課紀律難維持卻不從自身找原因的話,那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只有越來越嚴重。
任課教師必須“愛一行、敬一行、精一行”,用行動讓學生明白信息技術課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信息技術會考的重要性,讓學生徹底改變“輕視”信息技術的態度,接受信息技術課,上好信息技術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觀優勢讓學生喜愛電腦,讓學生真正體會電腦的魅力,而不是讓課走過場,流于表象。
3.2.2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堂理念,促進課堂的有效管理
課堂既不是學生的舞臺,更不是教師的舞臺,而應該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中,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內化”了的,增長的能力才是“貨真價實”的,養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教師要改變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一統僵化的策略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自己的智慧,要有學生意識,關照學生的“種種不同”,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以學定教,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顯現真正的生命活力。
只有正確認識課堂、正確理解課堂、正確反思課堂、正確改進課堂,教師才能實施信息技術課有效的課堂管理,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3.3 教師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升課堂駕馭能力
好的紀律來自好的教學,在課堂觀察中發現,教師個人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對課堂管理起著重要作用。有效的教學是防止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第一道防線,只有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并且學得愉快而有趣,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干擾課堂教學的頻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完善教師自身素養,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是進行有效課堂管理的基礎。
3.3.1 豐富個人知識體系,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由于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教師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面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再單一,這些變化在客觀上都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以新的知識結構應對新的挑戰。而我們往往被湮沒在常規教育教學工作的瑣碎中。備課、上課、命題……于是,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窄,總是停留在所學學科的內容性知識上,而不去探究本學科更為深刻、更為實質性的知識。長此以往,我們的教學不可能具備應用的高度、深度。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效課堂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改革”“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概念的出現,要求教師必須讓自己成長為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才能提升有效的課堂管理,促進課堂的高效性。
3.3.2 關注學生的“種種不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師的成長是一種促進也是一種挑戰。我們在備課中除了聚焦知識,更要關注學生,關照學生的“種種不同”。在大班教學中,每個班都有50人左右,他們個性不一、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參差不齊。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關注學生的需求。從備課、設置操作任務、學生自主操作到作業檢查、作業反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接受新的知識,這也是維持課堂紀律最長久最有效的方法。北大附中特級教師李冬梅老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分析》中提到:“做老師要研究學習是什么,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如何體驗學習是有意義的事,是有意思的事。只有激發了學生的需求,學生才有主動性去學習。學生感興趣,他關注的,他樂于接收的,對自己有用,有實用價值,才會跟著做。”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了,能滿足需求了,有事可做了,那我們課堂的有效管理就會水到渠成。
3.3.3 冷靜處理課堂問題行為,提高課堂管理水平
課堂問題行為,如前面列舉的破壞鍵盤、鼠標,隨意走動,換位置,玩游戲等行為,與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并影響到正常的課堂秩序,破壞了課堂學習活動的連續性。面對學生的這些行為時,教師要冷靜有效處理,以促進課堂的有效管理。
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的擾亂行為時,如輕微的違規行為包括身體擺動、大聲移凳等,可以選擇忽略它,不予過問,或暫時推遲干預的時間。但如果在一段時間的漠視忽略之后,問題行為還在繼續,教師應該加強指示。
當學生出現注意力渙散、做小動作、交頭接耳等問題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暗示動作來提醒、警告學生,從而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實現控制目的。
當學生特意搗亂的話,教師就應該嚴肅對待,教師可以直接指出其不足之處,而不需要在課堂上大肆筆墨,制止行為的進一步惡化即可。在進行教育中,盡量運用積極的語句和采用禮貌性的建議。在要求學生停止問題行為時,溫和的、只針對違規學生的譴責比大聲嚴厲的譴責更有效,同時教師的語氣也應堅定。如,當學生離開座位時,教師可以說,“××,請你回到座位上,繼續完成操作練習。”課后再認真與學生單獨溝通,這種學生可能是借此引起他人的注意,一旦教師能夠與其坦誠相待,給予關懷,他們是容易與教師建立和諧關系,聽從教師意見的。只有這樣,課堂管理才更有效,課堂效率才更高。
赫爾巴特曾經說過:“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經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三分教學、七分管理”,信息技術課如果沒有課堂的有效管理,高效課堂只是空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觀念,重視課堂的有效管理,從機房的日常管理做起,從教學的細節著手,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把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管理落到實處,這樣才能更好地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參考文獻】
[1]姚武東.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習動機激發[J].信息技術教育,2008(1):32-33.
[2]張群.提高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4):34-36.
[3]姒吉霞.有效教學,避免“一地雞毛”的瑣碎[J].人民教育,2013(22):36-37.
[4]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分析(初中版).
[5]杜萍.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