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念
《安塞腰鼓》是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節奏緊湊,像波濤,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傾瀉而出,欲止不能。由此,本課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性的復疊,詠嘆出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本課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第2課),學生能感受到文章的豪放美,但其深厚的內容和奇特的形式必然會給十幾歲的學生帶來閱讀障礙與思維困惑,筆者認為這更能激起他們探究的火花。在教學中,筆者認為要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品味、感悟、內化,引領學生真實觸摸文本,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目標
1. 能有感情地朗讀,感受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語言美。
2. 理解排比、反復修辭在文章中的作用。
3.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體會文章的陽剛之美。
教學重難點
品味文中表達的陽剛之美與生命之美,運用并掌握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 "2. 問答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解決字詞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的民俗鼓樂——安塞腰鼓。讓我們一起看看是什么讓穿越兩千多年歲月的它依然讓人振奮,讓人驚嘆。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節課的生詞(多媒體出示生詞)。
二、課文講解
(一)初讀文章,理清文脈
1. 學生推舉三位擅長朗讀的同學和老師一起完成課文朗讀。(播放帶課文的視頻《安塞腰鼓》,隨視頻朗讀課文。)
任務:將文章以“好一個安塞腰鼓!”為標志,分四部分,教師范讀第一部分,三位同學讀剩下部分。其他同學一起默讀并標出文中喜歡的詞句、段落。
2. 讀完這篇文章你感受到了怎樣的腰鼓?請用“好一個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達出來。由此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樣的精神風貌?
明確:該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
3. 這篇文章的寫作線索是什么?
明確:以時間“打鼓前、打鼓中、打鼓后”為線索,引導學生將文章以“好一個安塞腰鼓!”分為四部分,這是寫安塞腰鼓藝術的分水嶺,從四方面寫安塞腰鼓的美。
(二)精讀文章,朗讀品味
1. 單獨拿出四處“好一個安塞腰鼓”部分讓學生朗讀。由學生讀并互相點評,再由老師介紹“疊加朗讀法”,一小組讀第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一二小組讀第二句,一二三小組第三句,一二三四小組齊讀第四句。鼓勵學生大聲朗讀出來,并說出這樣朗讀帶來的感受以及四次出現這句話的作用。
明確:讓學生領會間隔反復修辭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環往復的氣勢,使文字具有節奏音樂美,增強語言表現力。
2. 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朗讀震撼你的句子,并說出為什么。
明確:讓學生通過朗讀、教師提問和讀法指導,分析文章的主旨。如這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等。
3. 還有能震撼我們的段落嗎?在這些段落中作者通過哪些修辭展現腰鼓的魅力?
明確: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兩個段落,“錘煉”重點字詞。如第7段“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14-17段“百十個腰鼓發出沉重的響聲……好一個安塞腰鼓!”,采用大聲朗讀段落的方法學習,讓學生了解比喻使描寫對象更形象生動具體,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渾有力,運用獨句段、短句增強節奏感等。第7段抓住場面描寫的詞“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動作描寫的詞“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通過詞語替換分析、動作演讀等方法,讓學生體會語言的表現力。14—17段分析疊詞“隆隆”,讓學生通過邊拍擊桌面邊朗讀的方式,感受鼓聲與自然、與觀眾的融合。
4. 激蕩的腰鼓敲完了,飛揚的塵土落了下來,作者寫道:“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這樣寫妙在哪里?雞啼預示著什么?
明確:以動襯靜,使全文動靜結合,對比強烈,更給人以震撼。雞啼預示著新的一天的開始,貧窮艱苦的安塞人,軀體里涌動著強勁的生命力量,骨子里充滿著對新生活的渴望。
(三)研讀文章,深入探究
1. 同學們,還有沒有不理解的文字?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根據學生有可能發表的見解及收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準備,并適時點撥。
可探究的問題如下:
(1)為什么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2)為什么又強調黃土高原土層的“厚”?
(3)“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這句話怎么理解?
(4)“好一股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勁兒!”(第9至13段)要掙脫、沖破、撞開的是什么呢?
明確:教師選取其中學生感興趣或理解有困難的幾點進行說明。
三、小結內容,拓展延伸
小結上課內容,推薦閱讀:賈平凹《秦腔》、劉成章《扛椽樹》
四、布置作業
1. 自由選擇文中某一處精彩片段朗讀、背誦。
2. 選擇你最喜歡的兩個句子抄寫下來,模仿它們的表達方式仿寫兩句話。
3. 解決“課后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