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解釋了何謂通識教育,并詳細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各高校在推行通識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問題,即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公選課程的關系認識模糊不清,課程結構設置雜亂,通識教育師資水平總體不高,繼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通識教育 " "高校 " "問題與對策
1 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他認為,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而不是為謀生和從事某種職業做準備[1]。
繼素質教育之后,通識教育近年開始走進中國大學,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什么是通識教育?它指學生整個教育中的一部分,該部分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2]筆者認為,通識教育旨在使學生具備以下能力:
1. 對人類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深刻理解,意識到自己是文明傳統的產物并生活在文明傳統之中;
2. 具備現代公民意識和素養,能夠建設性地參與公民社會;
3. 具備卓越的文本閱讀能力、書面寫作能力、口頭表述能力以及批判性多維思考能力;
4. 具備多學科視角和思維;
5. 具備國際化的視野。
2 通識教育推行過程中的困境
2.1 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公選課程的關系認識模糊不清
目前,我國各高校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關系的認識是較為模糊的,這使得高校在通識教育實踐中搖擺不定,實施效果大打折扣[3]。
推行通識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要用通識課程替換原來的公共選修課。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面臨著最大的困難。由于公選課實行時間較長,師生對于公選課有著根深蒂固的認識,認為通識課程不過是改頭換面的公選課,這樣會使公選課中諸多的弊病迅速在通識課中顯現出來。
2.2 課程結構設置雜亂
目前,國內各高校在推進通識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實施通識教育就是多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因而開設了相當數目的課程,其課程領域的劃分普遍缺乏明確的標準。另外,通識課程的種類也存在不合理的現象,課程內容偏向應用型和專業化。再者,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雷同,課程設置松散,隨意性大,缺乏學科內在聯系。
2.3 通識教育師資水平總體不高
我國各高校開展通識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師資總體水平較低,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能夠擔任通識教育課程任課教師的人并不多;另一方面,在開展通識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工作難以得到重視。各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往往更注重科研、輕視教學,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也多基于科研成果,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工作量也難以得到合理認定,致使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3 推行通識教育的幾點對策
3.1 理清教育理論關系,明確通識教育定位
(1)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現代社會以密集的勞動分工為基礎,這樣的社會結構也就決定了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專業性。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的現代化不需要通識教育。如何處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并非對立和相互沖突的。通識教育應該成為專業教育的基礎,或者說是更為高級的專業教育。數學、理學和工程學在最為本質的意義上亦為人的學問,是人類進行自我反思、理解自身的結果。只有回歸最原初的問題,以“人”為核心來理解工程學和自然科學,這些知識才不僅僅是工具,才是真正內在于生命之中的活的學問。由此可見,針對理工科學生的通識教育需引導學生進入相關學科的原初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關系,使知識回到人本身。
(2)通識教育和公選課程
通識課程建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如何不被公選課的模式所破壞,這就需要從二者的不同說起。
通識課程與公選課程的不同是“質”的不同。公共選修課程是配合原來“以專業教育為主導”的本科教育模式的補充性課程;通識課程則是配合“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專業發展”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基礎性課程。之所以要改變原來的“以專業教育為主導”的本科教育模式,是因為它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整體“人的培養”。
在建設通識課程的過程中,必須時刻警惕和克服“公選課模式” 變相復活的問題,這包含著下面幾個重要的關節點:
1. 要確立“通識課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礎必修課程的觀念;
2. 要明確人文類“通識課程”應以“閱讀經典”為核心內容;
3. 通識課程要注重啟發式教學;
4. 對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有所要求和規定;
5. 通識課程建設不能片面地追求學科齊全,無所不包,而缺乏實際的統一的教學目的。
3.2 理順課程結構,精選課程內容
推行通識教育的目標要通過課程的建設達成。筆者認為,通識課程的設置,尤其針對人文經典知識匱乏的理工科學生,應包括經典研讀、人文素養、社會科學和科技文明四大類課程;其內容應涵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歷史哲學、人與自然、科技發展、思維方法等方面,還應注意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等對比辯證學習內容,以期培養學生具有獨立人格精神下的思辨能力。同時,有效表達也是現代社會對精英的基本需求之一;寫作能力的培養是當前亟須加強的環節。另外,針對師生,通識課程都應確立較高的評價標準,并確保評價標準的嚴格執行。
【參考文獻】
[1]黃沖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D].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
[2]哈佛委員會.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
[3]譚小芳.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J].湖北社會科學,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