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自實行以來已有12年,雖在我國并沒有看到明顯的預期效果,但多少都讓基礎課程改革有了一定的改變。與傳統的課程相比,“新課改”中的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不再是教師“教教材”,而是教師“用教材教”。本文試通過分析“新課改”中的新教師觀與新教材觀,將“新課改”中的教師與教材的關系與傳統課程中教師與教材的關系進行對比,探究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的轉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教師 教材 關系轉變
一、新課程改革
2001年6月教育部出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并于2002年秋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開始試行,現在已全面推開。它涵蓋了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課程體系。“新課改”中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發生了改變。
二、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與教材的要求
(一)新的教師觀
1. 學習者
“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僅是傳道者還應是學習者。以往的教師只需將幾本書“吃透”就可以傳道者的角色“教書育人” 一輩子。但現在是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快,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現在的需要,再者,我國現在倡導終身學習,教師更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帶頭人,通過進修培訓、參加研討會等方式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
2. 研究者
“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教書匠,而是將教學與科學研究并行的教師。教師需對教材進行研究,知道如何理解、分析、處理及使用教材等,同時要對學生進行研究,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真正需求等。教師還需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 開發者
教師還應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擁有著教材開發者沒有的教學實踐經驗。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考慮自己課堂教學環境的特殊要求,對課程進行有效的開發,可以省去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
(二)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本次“新課改”中的重要的教育因素。眾所周知,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材料,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新課改”要求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教教材”的錯誤不在于教材本身,而是在于指導思想[1]。傳統的課程目標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培養,而不注重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誤認為只要將教材中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學生將知識進行反復熟記、消化就可以。而“新課改”中樹立了“用教材教”的觀念,確立了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為主的教學目標。教師需依據這三個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靈活運用教材,使教材豐富起來。
三、新課改之前教師與教材的關系
(一)教師是教材的最忠實的讀者
試問世界上誰讀書讀得最全面?我想答案應該是教師。教師是教材最忠實的讀者,從開始接觸教材、準備教學開始,教師就全身心地對教材進行解讀,而且這種解讀還會延續到教學中,甚至是教學后。
(二)教師是教材的執行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把教材當作“圣經”,這種“圣經”式教材觀是一種封閉式的、崇尚權威的教材觀。這種教材觀在理論上使教師蛻變為教材的附庸,只是被動地執行教材,照貓畫虎似的將教材中的知識復制給學生,認為只要將教材中的內容全部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任務了。
(三)教師是教材的守護者
“新課改”之前,教師視教材為權威的、不可侵犯的“圣經”,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完全傳授給學生,即使在教授的過程中有了質疑或者學生對教材進行質疑的時候,也不會認為是教材的錯,會忠實地守護教材的權威性。
四、新課改下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的改變
(一)教師是教材的創造者
傳統課程中教師用統一的標準,使用統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參考書對學生進行教學。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教師依賴于教科書及參考書, 較多地喪失了獨立性和創造性[2]。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不再使用統一的教材,學校可組織人員編寫適合本地區使用的教材。但是教科書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 而教師以此創造出的學習資源卻可以是無限的[3]。因此教師需密切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學習資源,彌補教科書無法涉及的內容,讓學生學到更多。
(二)教師是教材的開發者
雖然學校對教材可以進行選擇,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教材,教師也要認識到教材僅是教學的一種依托,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自己開發、設計并研究教材,來獲得適合自己學生全面發展的教材。
(三)教師是教材的主人
“新課改”中教師要成為教材的主人。要突破教材對教師與學生的束縛,樹立“用教材教”的理念,靈活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跳出教材。教師可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調整、替換等,以使教材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現實生活。
五、總結
雖然課程改革已實行12年,但由于我國的國情,課程改革的成效并不令人滿意,有些地方教師還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相信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會努力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啟州.新課改下,教師怎樣才能超越教材[J]. 人文社科,126.
[2]王德臣.如何促進教師應對新課改[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48.
[3]田永紅.教師是教材的創造者——淺談對新教材的使用[J]. 科技信息,2008(1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