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它接近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又是人的素質教育關鍵所在,它負擔著人類素質培養的任務。霍姆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教育對人的品質形成、情感培養、人格完善、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 " "美育 " "審美教育 " "凈化 " "升華
美育作為審美和教育的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歷史的課題。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在城邦保衛者的教育中就有藝術教育的內容,而我國春秋時期更是十分重視“詩教”與“樂教”。但美育這一概念和對它進行獨立進行研究的理論,則是由德國的偉大詩人和美學家席勒于18世紀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具有獨特的情感性、技能型、形象性。因而,音樂教育能產生美育功能,培養審美意識,以美啟真;培養良好品格,以美儲善;激發創造思維,以美怡情。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節奏與樂調有著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用美來滋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丑化。”音樂的美育功能之所以能起到美化情感的巨大教育作用,就在于“音樂是最情感的藝術”。音樂美育以這種“最情感的藝術”為觀照對象和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能夠以感性的方式直接體驗音樂作品蘊含和表現的情感,獲得情感上的感染、滿足、宣泄、升華。音樂是一種抒情的藝術,作曲家通過有目的而組織的音響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和情感,學生在欣賞音樂時也自然會得到直接的感受。在藝術教育中,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就是情感活動的基礎。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審美對象能否喚起審美主體的情感則是判斷作品審美價值和藝術教育成敗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情感在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它接近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又是人的素質教育關鍵所在,它負擔著人類素質培養的任務。霍姆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教育對人的品質形成、情感培養、人格完善、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曾有“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之說,可見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音樂通過人們的審美感知,能直接迅速地調節人的情感,人們對感情色彩的審美體驗,引起共鳴,是直截了當,并顯而易見的。優美流暢的音樂使人感到心曠神怡,而歡樂跳躍的音樂則令人感到輕松愉快。音樂通過聽覺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聯想、判斷等,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種道德、情操、意識、觀念、從而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音樂同任何藝術一樣,在人們美感達到享受的同時,道德、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美育是培養人的審美觀點和對美的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教育,也是培養人對美的愛好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它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進程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
中國兩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種教育科目中,把“樂”列在第二位,作為美育教育和藝術科目的代表,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更明白無誤地闡述了音樂的重要性,他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從此可看出,在古代,音樂就已被關注與重視。在當今,教育史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大事,音樂教育對提高素質教育又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音樂的本質是表達人們深刻的思想感情,它可以不借用任何媒介或比喻而直接感染人。我國音樂教育經歷長期的探索、實踐和研究,在教學觀念上已形成一個基本統一的指導思想,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而審美教育的核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是“對美的感知和理解。”音樂教育完成教育教學目的的途徑、方法與一般教育的不同之處恰恰就在于:它是通過情感體驗來識別美與丑,而不是通過理性認識去服從客觀必然。音樂教育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一種靈魂的凈化機,它能穿透某些人麻木的感情鎧甲,直接影響人的精神世界,給受教育者內心留下深深的印跡,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說,通過音樂美的陶冶,人們不僅會形成深刻的美的觀念,而且會由此形成善的道德觀念,并以此鑒別、評判事物,這種道德觀念還可以外化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推動人們在生活中棄惡從善、棄惡揚善。優秀的音樂作品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它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升華,是溝通人類情感的橋梁,能夠讓人得到一種高尚的感動與共鳴。
美國政府于1994年通過的《2000年的目標;美國教育法》把藝術教育(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列為美國的基礎教育六門核心學科中的一科。人們評價這一決定是美國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我國近些年來經過眾多有識之士積極倡導,伴奏呼號,美育已得到國家的重視。美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審美娛樂的精神享受中完成,也就是常說的:“寓教于樂”,“潛移默化”。音樂教育已成為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情感的世界,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藝術學科,美好的音樂是心靈之魂的流淌,是人類至情至性的高度升華。它滲入人的心靈,以獨特的方式延伸了語言文字之所不及,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為,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人們不禁需要在理性上明確方向,找準奮斗目標,而且更需要不斷的鼓舞、激勵。
音樂是人類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應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幫組人們熱愛音樂,學會欣賞音樂,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使心靈得到凈化,讓教育與自我完善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郭笙.美育淺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6).
[2]郭因.美學和美育(續)[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2(03).
[3]李范 ,張公武.談美育對智育的促進作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