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的影視動畫教學活動中,一般動畫理論知識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們更渴求一些能夠與市場接軌的技術與管理理念。“課程項目化”模式教學就是嘗試著把市場的運營模式引用到課堂之中,實現用市場的項目帶動教學、促進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關鍵詞】教學模式 " " 項目化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以及現代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學生對知識和技術的需求,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1]。而對于影視動畫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一般動畫理論知識已經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更渴求一些能夠與市場接軌的技術與管理理念。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現有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進行適當的改革嘗試,讓學生所學技能盡可能地與市場接軌或者縮短融入市場時間。“課程項目化”模式教學就是嘗試著把市場的運營模式引用到課堂之中,實現用市場的項目帶動教學、促進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不管是前期的策劃,資料的搜集整理,到劇本的定稿,再到分鏡頭制作,最后到后期的合成輸出,都完全按照動畫公司在完成一部動畫片的制作流程來要求學生,從該項目中,我們收獲了一些經驗: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世界上最好的導師,這句話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證,一旦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的潛力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2]。在項目開始之前教師做了充分的動員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該項目是結合12級影視動畫班的“影視動畫前、中、后期”三門課進行,三門課程的總時間長度為九周課。項目是“新浪廣西”的片頭制作,該項目是應新浪廣西分公司的要求制作,主要的要求是把新浪網的吉祥物作為動畫的主角,讓這個動畫角色在廣西的著名山水與景點中游玩,用這個角色串聯廣西的景點,充分展現新浪與廣西的融合。在“影視動畫前期”課程中,讓學生搜集廣西的著名景點的相關圖片,再對這些景點進行篩選,挑選出最能夠體現廣西特色的景點,最后決定使用北海銀灘、侗族風雨橋、花山壁畫、桂林象鼻山東盟會展中心等幾個主要景點,再把這些資料整合成動畫腳本,最后形成的腳本是讓新浪的吉祥物在景點前載歌載舞,在該課程的最后一個星期讓學生把人物、道具、場景等繪制出來,部分學生完成文字分鏡,剩下的學生在文字分鏡的基礎上繪制畫面分鏡頭。在該課程中,教師動員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了很多關于廣西景點的圖片資料,并且能夠把這些寫實的景色抽象、簡化成了漫畫形式的風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劇本進行確認、修改,最終定型,然后指定一位手繪能力較強的學生完成了繪制角色標準圖,一位學生繪制服裝效果圖,一位學生繪制道具,三位學生繪制場景圖,余下的學生開始練習角色動作與后期合成等相關技術,并且對即將在項目中用到的技術進行測試,為投入到項目中做熱身工作,另一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劇本拆分成文字分鏡頭腳本。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擔負著總導演的職責,負責把握劇本的創作方向、動畫的表現形式、角色造型、道具造型以及動畫場景的民族性與趣味性的把控。教師在這環節中不僅擔任著總導演的角色,還擔任著技術總監的職責,負責教授與解決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技術難題,指導學生把即將用到的技術做反復測試。在這三周的課程中,教師教會學生在制作動畫中一些基本技能,為項目即將進入制作階段做充分的技術準備。
二、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工作效率
進入“影視動畫前期”課程后,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該班級現有學生23人,在項目的實施過程當中,對學生分組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方向來分組,有的學生擅長描線與上色,有的學生對后期合成更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動作調節更感興趣,所以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的興趣點是至關重要的,再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分組,確保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分組進行主要是依據社會上一些成熟動畫公司的工種與制作流程,目的是不但讓學生在學習中學到知識與技術,而且能夠學以致用,能夠跟市場接軌。依照影視動畫公司的工種與制作流程,教師會把學生分成分鏡繪制組(五人)、場景制作組(二人)、動作組(十二人)、特效組(二人)與后期合成組(二人)五個小組。對學生的分組原則是:由于是大二的學生,對影視動畫的制作流程以及一些工種沒有任何的了解,也沒有任何相關的技術,所以就很難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分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堅持在部分學生自愿的原則下,教師根據每個組工作難度與工作量的需要,對每個小組的人員進行適當的調配。例如:動作組的工作量大,要求高,工作細致,工作內容單調,所以對該組成員的要求很高,那么這個小組的人數占到了全班人數的一半,同時,女生細膩縝密的思維能力,在動作的調節上會做得比較細膩,所以女生占到這個小組人數的大部分。 而特效與后期合成組需要研究型的人才,所以這個小組男生會占多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小組都能夠協調一致,例如,分鏡繪制組在總導演(教師)的指導下,開始著手根據文字分鏡頭腳本繪制出畫面分鏡頭腳本,每繪制出幾個鏡頭,就要交給動作組的同學,總導演就要求每個動作組的成員分別完成一個鏡頭里的所有動作調節,同時,總導演要把控每個鏡頭里角色動作表現形式要協調一致,不能出現不同形態的動作鏡頭,確保整片在動作形態上的整體性。動作組由于合理利用“影視動畫前期”課程的三周時間專門學習和練習角色動作的調節,所以在“影視動畫中、后期”課程中的動作調節沒有出現太多問題,只是由于實踐經驗不足,不能夠準確把握動作的時間節奏以及動作的詼諧性。在這一環節中,兼職總導演的教師就要反復地強調動作的要求,甚至,要現場演示某些動作應該怎樣調更加具有趣味性,而且找出一些類似《貓和老鼠》《花木蘭》這類型的樣片,讓學生反復觀察并模仿片中的一些動作,把經典的動作運用到項目動作調節中。
特效組和后期合成組不單要繼續研究片子中即將用到的特效,如粉塵效果、煙霧效果、水流效果等,后期合成組加緊學習影片剪輯技術的同時,還要參與到動作組的工作中,幫助動作組完成一些鏡頭動作的調節,以加快項目的進度。這樣的安排,不僅讓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中都有事兒做,而且組與組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對于動畫制作流程的每個環節都有涉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三、總結
在整個項目的制作中,教師放棄了每天講大課,每位學生都在做同一樣事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程進度進展緩慢。課程項目化以后,教師的教學活動就變得有針對性,因為每位學生從事的工種不一樣,教師就要針對性地教學,輔導與引導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針對每一個工種的練習,教師把具有這個工種的代表性的技術難題講授并演練給學生一次或者幾次,學生掌握了該工種基本的技能以后,教師就引導學生自主研究相類似的技術,如,給動作組教授動作調節的技能時,教師以行走、跑步、多角色相互打斗動作為例,講解動作調節的基本要領:動作節奏的把握、運動規律的把握、動作趣味性以及個性動作的把握。剩下的時間教師會給學生一些視頻教程讓學生自主研究相類似的動作如何調節,如:受驚動作、對話動作、表情動作等。從效果上來說,比傳統的講大課效果好很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方法與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全面了解了動畫公司制作動畫片的制作流程與分工,提高了學生對動畫專業方向的認識,更加明確了自身的興趣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向輝.虛擬現實技術在影視動畫教學資源庫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9).
[2]馬赫.淺談影視動畫在教學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