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年輕導演忻鈺坤執導的長片處女作《殯棺》入圍了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周單元,在剛剛落幕的“青海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中也斬獲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影片在劇本上確實是下了一番工夫,它采用的是《羅生門》式架構,并注入了《怪尸案》里借用“尸體”所產生的想法和諷刺元素。故事架構建立在同一時空內,通過幾個不同視角的人物將時間進行重疊,使事件本身變得更加清晰、立體。此類型影片有《羅生門》《那夜四次》和《刺客據點》等。
《殯棺》的故事是說,一個想要掙脫父權的青年在一次爭執中殺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正當他想回村自首時,發現案件已經了結。然而這件事情并沒有結束,戲劇性事件開始一件件發生,每個人都在命運的漩渦里越陷越深。
《殯棺》的前三組時空有所串聯,前后呼應、解疑答惑,其結構是極其縝密的。編劇為了照顧一些觀眾,還是將前三組時空進行了章節性的分段,引導觀眾更容易進入劇情。加之本片在前半段所建立的懸念效應——“尸體究竟是誰的”,來引出各色人物的心理活動制造懸念。
所有人都有秘密,他們都極力掩蓋。深一層來看,沒有人是完美的。村里人看上去都冠冕堂皇,尤其是父親(村長)一角。長久以來他都把村民放在首位,雖然與兒子的隔閡已經很難修復,但最后還是為了兒子出賣了靈魂。而逝者的幾經易主折射出生者潛藏的獸性(電視上不停出現的猩猩的隱喻)。生者對神靈祈求指點迷津(頻繁出現的佛像),然而解決的方法卻與之相悖,達到了逝者對生者的心靈拷問,令人哭笑不得。結尾跳出環形架構的一環也有獸與佛的對照。電視上始終播放猩猩的另一目的是將時間線統一,讓觀眾更容易理解這是在不同視角下的同一時間。
近年來,昆汀、蓋里奇、寧浩都是玩轉多重時空的好手,但把這種敘事模式放在農村戲里的卻不多見。況且,“無人認尸”這一現象在農村是比較普遍的,因此它的荒誕性也更容易在這片土壤開花結果。最后,“尸體”其實已經找對了主家,可卻進不了祖墳,因為村長不敢捅破這層窗戶紙,他心里有愧,這又是一個諷刺。在比利·懷德的電影《兩代情》中也有相似的諷刺——通過尸體的調包計,來完成每具尸體各自的遺愿,主家也同樣不知情。在《殯棺》中,筆者看到了類似的黑色幽默之處,而且父子之間的隔閡也通過這具不會說話的“尸體”得到了疏通,其實是負罪感、愧疚感在作祟。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諷刺呢?
盡管該影片的鏡頭表現力還是有電視劇手法的痕跡,成本也比較低廉,但其劇本討巧,張力十足,彌補了畫面的不足。此外,影片主題是關于尸體和葬禮的,對這個原本很嚴肅性的話題,編導卻能用黑色幽默適當均衡、峰回路轉,這個度也很難掌握。作為一部編、導處女作,已經十分難得了。
考驗你邏輯能力的六部電影:
《羅生門》 (1950年)
推薦理由 :該片為黑澤明導演,曾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影片改編自小說《筱竹叢中》,借不同人之口重組事件真相,通過謊言的方式拷問人性,以此暴露人類的貪心與謊言。它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懸疑片類型,據說這種敘事方式當時把全世界都給鎮住了,再次認真觀看時才發現攝影、剪輯的精妙之處。
《怪尸案》 (1955年)
推薦理由:這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最受低估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好的一部喜劇。影片講述的是一具尸體帶給四個活人的困境。四個人物分別從個人情景出發引發多種不同的故事,導致尸體前后被多次埋掉又多次被挖出來。影片結構本身的幽默性是其高雅之處。
《西方羅生門》 (1964年)
推薦理由:該影片是好萊塢對《羅生門》的翻拍,幾乎是原樣照搬,雖然制片方明知不會有好結果但還是樂此不疲,甚至請來了保羅·紐曼和勞倫斯·哈維兩大巨星擔當主演。但好萊塢對于東方化的移植卻是東不東、西不西,演員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比較夸張。
《那夜四次》 (1972年)
推薦理由:該片是“羅生門”的四面體,通過對一段艷遇的四種演繹,來表達觀察角度導致事物的片面性,惡意的謊言往往是為掩蓋美好真相的主題。不過,扭捏作態的軟色情基調讓四面體變得枯燥且重復。尤其是第三幕的酸腐氣氛完全破壞了前兩幕的男女矛盾體,第四幕的歸案陳詞做得還算利落。《刺殺據點》 (2008年)
推薦理由: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式英雄主義爆米花電影,娛樂程度很高,一環扣一環。但是站在西班牙外景宣傳美國人的人性,看似有些虛假。全片在一座大型體育館展開,故事以不同人物的視角推倒重來15分鐘,鏡頭重復且略顯冗長。本該是綜合所有線索的結尾高潮戲也是敷衍了事、虎頭蛇尾。
《全民目擊》 (2013年)
推薦理由:該片Bug重重且故作姿態,山寨羅生門的結構不說,而且僵硬、套路化;劇情上一味展開故事卻未混淆視聽,該起的作用沒起到。錄像、癌癥、董檢妻子和萌萌的關系、被軟件查殺等情節設置得非常刻意。好在大逆轉彌補了些許不足,也符合阿婆的思想——真兇是誰已不重要,可董檢的頓悟卻又屬于畫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