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學分制的實施,給我國高校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導致管理難度增加,日常管理弱化。如何應對這一沖擊,構建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機制,是擺在所有高校學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該文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學分制對學生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機制改革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學分制 高校 教育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c)-0177-02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開始實行學分制改革。在學分制條件下,學生可以自主選課、自主選時,自主選師,自主選學,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對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然而,學分制彈性、靈活性和自由化的特點,打破了傳統教學行政班級的學生管理模式,給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如何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機制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
1 學分制的內涵及特點
學分制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由19世紀美國哈弗大學首創,因其利于學生發展,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在各國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實行。學分制以選課為核心,學生自主選課后,得到教師的指導,通過學習獲得相應的學分和績點,以此來衡量學生學業成績。其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1.1 課程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化
學分制實施后,學校根據學生興趣、學習需求和將來發展的方向,設計出相對彈性和合理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因人而異配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通過選課這個平臺,學生學習的時間變得靈活和彈性,學習內容也可以自由選擇,學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課時間、授課課程的約束,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全面發展。
1.2 課程考核的變通性和自主化
學分制下,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分的數量和績點來衡量。在預選課程后,學生進行試聽,在試聽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所選擇的課程不感興趣,可以進行退改選,對已經結束試聽的課程也可以進行小范圍的補選,這為學生的個性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學期末,對于學生選修的課程,出現考試不及格,均可以重修重考,直至取得等值的學分為止。
1.3 課程過程的指導性和個別化
學分制是選課制、學分制和導師制三位一體的。雖然學生的興趣愛好很重要,但由于學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他們很難獨立設計一套符合自身需求和社會需要的學習體系,還需要導師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給予個別化的幫助。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教師的競爭意識。
2 學分制的實施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學分制下學生自主選課、自主學習,同一班級、同一宿舍的同學可能不在一起上課,同學之間沒有統一的時間,傳統的行政班級被打破了,班級中很難安排集體活動;由于學生上課時間相對分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也不容易確立,嚴重影響班主任輔導員工作的開展,給日常班級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具體表現在:
2.1 學分制給高校傳統學生教育管理價值觀帶來巨大的沖擊
高校傳統學生管理,以行政班級為單位,分班級、分年級、分專業進行管理。其工作價值觀取向是社會本位的,重視的是學生共性教育,即強調的是學生的整體性。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學生更愿意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自由支配自己的學習和課余時間,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一觀念,突出學生個性發展,達到個人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2.2 學分制給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機制帶來新的挑戰
(1)學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學分制下的學生自主性強,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加大。大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往往缺乏獨立性和自律性,進入大學后,遇到學分制的學習環境,極易放松自己的學習,降低自己遵守紀律的要求,學生日常管理弱化趨勢嚴重,因此,學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學分制下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途徑需要轉變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分制下,班級組織的作用逐漸弱化,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機會減少,輔導員和班主任工作也無法到位。這些問題的產生無疑向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機制發出了新的挑戰,學生管理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急需轉變。
(3)學分制下需要調整學生教育管理隊伍構成
傳統學生管理,以班級為抓手,體現校院兩級條塊管理特征。學分制下,很難把學生召集起來進行統一管理,僅僅依靠輔導員+班主任的學生教育管理隊伍已經滿足不了新形勢下學生管理的要求,需要不斷豐富學生教育管理隊伍的構成,達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學分制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機制的構建研究
學分制下,傳統學生教育管理機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管理理念、工作機制,還是工作途徑、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已經不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和完善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針對學分制下學生管理出現的新問題,筆者通過分析研究,提出適合學分制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3.1 盡快轉變傳統落后的管理觀念
科學的管理觀念是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傳統的管理觀念,重管理、輕教育,管理過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地位和管理者的價值取向,學生必須對管理者提出的觀念和規章制度絕對服從,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是十分傳統和落后的,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應盡快進行擯棄和轉變。學分制條件下,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倡導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是十分科學和可取的。當今,國家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復合型人才,學生教育管理也應該從硬性管理向引導性管理、服務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轉變,突出學生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取向,運用科學的管理觀、學生觀和人才觀,培養更多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校復合型人才。
3.2 建立豐富多元的管理機制
不可否認,傳統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曾經在過去的學生管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然而今非昔比,傳統的模式在現在的學生管理中很難有效開展工作。對原有的機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改革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以學生宿舍為陣地的日常學生管理機制。學分制下,傳統的班級管理陣地這一形式已經消亡,學生宿舍成了學生在校期間生活學習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場所,所以必須牢牢抓住學生宿舍這個陣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把做人、做事和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建立校、院、班、宿舍四級學生教育管理機制。
(2)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學分制下,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在學分制背景下,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管理功能,為學生教育管理貢獻應有的力量。
(3)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寬行政班級的管理功能
行政班級是學生管理中最基礎的單位,學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實亡。然而,無論怎樣強調學生個性的塑造,其成長成才依舊離不開社會品德的培養。班級作為組織學生活動的主要單元,在新的教育教學體制下,仍然是學生集體生活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掘行政班級的功能,實行院校兩級的條塊管理。
3.3 調整和健全學生教育管理隊伍體系
學分制下,學生教育管理隊伍既要保障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滿足學生德育發展需求,又要解決學生在學分制下學習和社會交往的問題,光靠輔導員+班主任的隊伍已經難以勝任。除不斷加強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全員參與的管理隊伍體系。所謂全員,其含義就是“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導師+學生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課教師做好學生學業管理,導師做好思想引導的學業輔助,學生干部配合老師做好信息收集和傳達工作,五類人員各司其職,齊抓共管,才把學生教育管理落到實處。
3.4 實行靈活多樣的管理途徑和方法
大學生是自我意識較強和相對獨立的一個社會群體,接受知識的能力極強,但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要想科學的管理好大學生,必須充分掌握大學生心里發展特點,不斷創新學生教育管理的途徑與方法,才能被大學生所接受,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營造和諧育人的管理環境
大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和諧的育人環境。從硬件上,需要創建美好的校園環境、圖書、宿舍、教學設備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還要努力營造高尚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2)管理途徑靈活多樣
學分制下,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逐漸減少。可以通過QQ、校園網絡、博客、個人主頁等新渠道來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3)不斷創新管理方法
教學上,以啟發學生思維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管理上,以引導教育為主,全方位接觸學生的個人思想和學習生活,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幫助學生更好的從管理中接受高等教育,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陳健.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09(1).
[2]杜永春,陳德勝.學分制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科教文匯,2012(2).
[3]楊天華.完全學分制背景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探究[J].出國與就業,2010(17).
[4]凌惠.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的挑戰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1(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