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作為一個飽受殖民統治、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國家,依靠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成功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創新型國家的轉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后進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科技創新典范。韓國采用的是以國家意志為先導,以企業創新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的的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
1 韓國科技創新的發展歷程
曰本在1910年至二戰結束前一直統治朝鮮半島,對朝鮮半島實行“北工業、南農業”的政策。韓國作為經濟落后的農業國,現代科學技術幾近空白。工業化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90年代末,被稱為“亞洲最具技術經濟實力的經濟體制之一”。如今韓國已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2010年,韓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GDP時隔3年再次突破2萬美元,對外貿易額接近9000億美元,為世界第七大出口國、第九大進口國;創造貿易順差417億美元;外匯存底近3000億美元,居世界第六。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1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韓國在139個國家中排名第22 位氣“漢江奇跡”為世人矚目,而韓國取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把培養和增強自主創新能 力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
韓國科技創新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1 科技活動起步階段(20世紀50—60年代)
20世紀50年代,韓國科學技術水平很低,在美國的援助下進行小規模的生產活動。各種學會、研究所相繼成立,科技活動慢慢起步。
20世紀60年代,韓國頒布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重點發展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勞動密集型經濟,通過引進生產線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1962年,韓國頒布振興科學技術五年計劃。成立中央政府直屬的科技部(MOST)(1967);韓國科學技術研究 院(KIST)(1966);頒布《技術引進促進法》(1960)、《科學技術振興法》(1967)。1966年成立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進行高新技術研究。1967年設立科學技術處,加強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調整工業技術結構,加大外國先進技術引進力度。
1.2 科技活動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韓國進入產業調整和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出口導向型”政策使韓國加大了對外經濟的依存度,加之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韓國加快了產業技術自主化的步伐。韓國加大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力度,重點發展石化、機械、鋼鐵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
1971年成立韓國科學院,1973年建立“科學園城”大量移植推廣科學技術成果。據《韓國科學技術年鑒》(1979)記載,相繼建立了許多研究所。如:韓國船舶研究所(1976)、韓國核燃料開發工團(1976)、韓國通信技術研究所(1977)、韓國電子技術研究所(1976)、韓國海洋開發研究所 (1973)、韓國太陽能研究所(1978)等。這些研究所對韓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1972年韓國政府頒布《技術開發促進法》,規定“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1974年出臺《新技術產業化投資稅金扣除制度》,1977年制定《科研設備投資稅金扣除制度》等有力地促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1.3 科技創新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韓國以引進為主的創新體系遇到了發展的瓶頸。一是由于以重工業為中心導致經濟結構失衡;二是由于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技術、市場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引進技術的成本不斷提高。于是,韓國政府變“貿易立國”戰略為“科技立國”戰略,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政府制定《產業技術研究組合培養法》等,加強產學研之間的合作研究。1982年啟動《國家研 發項目》,為韓國本土研發奠定了基礎。韓國1988 年成立由副總理任委員長的“科學技術委員會”,同時升級科技處為進入內閣的科技部。這一時期 科技政策的重點是加強本土研發能力建設。
1.4 高科技迅速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曰益突出,高科技本身也成為重要的貿易對象。韓國確立“科技立國”戰略,從引進吸收階段,逐步過渡到自主研發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政府頒布多項創新措施,用創造性發展戰略代替模仿性發展戰略。如,《科技創新特別法案》、“科技創新五年計劃(1997—2002)”、“高級先進國家(NAH)研究與開發計劃(1992) ”以及“創造性研究計劃(1997) ”等。 1993年制定“技術開發戰略計劃(G7計劃)”,旨在到21世紀初使韓國科技達到世界上七個先進國家(即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水平,特定領域的核心技術提高到世界一流水準。為此,韓國將RD經費從1991年的占GNP不足2%提高到2001年的5%。1990年實施《尖端產業和科學技術發展五年計劃》,1995年頒布《面向2010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長期計劃》,2000年發布《2025年構想:韓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2001 年韓國政府推出為期五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05年發布《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實現創新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計劃》,系統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2 韓國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及其特點
韓國經濟的騰飛緣于它實施了 “科技立國”戰略和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20世紀80年代之前,韓國政府完全主導科技創新。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由“民間主導”逐漸替代“政府主導”,科技發展中政府的作用也從原來的“全面主導”向“政策引導”轉換,但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指導作用依然是決定性的。韓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是科技政策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也是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和勞動力素質提高、重視自主創新的過程。
韓國追趕型科技創新戰略是通過技術的引進-模仿-改進-創新,迅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20世紀60年代,政府鼓勵企業直接引進成熟技術、科研部門引進專利技術進行創新研究;70年代,以經濟手段鼓勵技術創新,技術引進的重點轉向鋼鐵、造船、機械、電子等領域;80年代,提出“科技立國”戰略,官、產、學、研分工合作,重點轉向電子、機械等技術密集型產業;90年代,強調自主創新,研發重點轉向微電子、生物工程、精密化工、 新材料等產業。韓國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按照政府的規劃實施,取得了良好的實效。
為貫徹“科技立國”思想,為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機構保障,韓國不斷提高科技部門的地位。2004年修訂《政府組織法》、《科學技術基本法》,提升科技部長為副總理級,成立了由總統擔任委員長的國家科技委員會,負責制定實施 國家科技長遠發展規劃及創新政策等。將原來分散在有關部委的各項科技政策及國家研發預算管理,統一交由科技部執行,增強了科技部的地位和管理權限,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中樞機構。
韓國是政府主導型科技創新的典型國家之一,其主要特點如下。
2.1 政府在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中發揮重要作用
韓國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科技發展道路,政府從宏觀上把握和調控科技創新模式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韓國高、精、尖、 新科技的起步和發展都是在政府的積極籌劃下實現的,顯示出政府強大的行政推動、政策引導力量。
一是政府通過立法為企業從事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制度保障。保護民族工業,規范、引導、促進科技創新,建立高效的研發體制,鼓勵技術創新。
20世紀60年代,韓國頒布《外資引進法》,保證引進技術的質量,減少重復引進;70年代,韓國制訂了《技術開發促進法》,大力支持以核心產業 技術為重點的研發項目;80年代,民營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90年代,韓國制訂了《科學技術振興法》,設立科技振興基金; 2001年頒布《科技框架法》,包含29種法律。韓國推動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大約有90個,如:“原子能 法”(1959)、“國家科學技術促進法”(1967),“工業技術開發促進法”(1972)、“特定研究機關育成法”(1973),“技術評估法”(1973),“中小企業創業支援法”(1986),“基礎科學技術促進法”(1989)、“合作研究開發促進法”(1994),“協同研究開發促進法”(1994),“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1997),“促進技術轉讓法”(2001),“科學技術基本法”(2001)等。完備的科技立法使韓國科技創新活動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法制環境中,為實施科 技創新戰略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環境。
二是對引進技術進行控制和考核。韓國政府只允許引進關鍵技術,利用審批和評價系統跟蹤考核 重大引進項目,每項引進技術都配有相應的消化吸收目標。
韓國政府通過立法對高新技術產品實施政府采購,如《科學技術促進法》、《科技振興法》、《政府合同法實施細則》和《關于特定采購的<政府合同法>的特殊實施規則》等,規定對尚處于市場發展早期需重點扶持的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在性能相近的情況下,即使價格高于國外同類產品,政府仍應優先采購。
三是韓國政府實行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研發投入長期保持快速增長。韓國1962年RD投入21億韓元,占GDP的0.28%,1980年只有3.2億美元,占0.56%,但20世紀80年代后韓國RD經費增長迅速,1997年RD占GDP的2.7%,2004年為22萬億韓元(約合190億美元),占GDP的2.82%,2005年達到24.1554萬億韓元(約236億美元),居世界第8位,為1980年的114倍,年均增長率20.9%。RD總支出在過去40年中平均增長8.3%。韓國2005年RD占GDP的 2.99%,高于美國(2.68%)、德國(2.49%)、法國(2.16%)等主要發達國家,略低于日本(3.13%)。同時,韓國基礎理論研究在研發投入中占14.5%,科技發展有充足的后勁。
2.2 企業是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中自主創新的主體
企業是韓國技術進步受益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企業甚至超過政府成為研發投入最多的主體。韓國政府采用法律手段鼓勵企業與大學或科研機構聯合研發、中小企業之間聯合研發、大企業單獨研發,使企業與科研機構間的聯系更加 緊密。韓國企業科學的管理制度促進了個人和企業進行有效學習,同時,使這種學習能力經過累積效應轉化為企業的創新能力。韓國的企業擁有一大批 優秀的企業家,他們能夠組織企業的技術學習活動,并為技術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因此,韓國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充當了自主創新的生力軍。1967年起,韓國政府先后出臺了《科學技術振興法》和《韓國科學與工程基金會法》等幾十項鼓勵 科技創新的法規。同時,設立“技術開發資金”和“技術開發預備金”等基金,為研發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和財政補貼,提高了創新主體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2.3 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中“官產學研”良性互動
韓國追趕型科技創新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企業、政府、高等院校與公共科研機構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結成聯盟,緊密合作。
政府倡導鼓勵“官產學研”良性互動,并通過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規,為其創造穩定的前提條件。1973年韓國修改《產業教育振興法》,把“產學合作”寫入該法。1994年韓國頒布《協同研究開發促進法》,鼓勵企業、大學及政府研究機構相互交流與合作。并通過修訂《科學技術革新特別法》,把產 學研合作進一步納入法制化軌道。自1994年起,韓國科學財團每年為產學研合作研究提供15億韓元(約175萬美元)經費。官、產、學、研合作研究的 機制,加快了知識創新和技術成果的轉化,提高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韓國官、產、學、研合作體制的最大特點是研究以滿足企業生產為目的,除部分基礎性研究外,企業、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課題都必須來自企業一線生產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其成果都必須 能夠迅速轉化。政府規定大企業必須設立RD機構,中小企業聯合設立RD機構,鼓勵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聯合技術研發。韓國企業與政府的RD投資比例從1976年的22:78,到1982年到50:50,到1994年到84:16,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研發能力不斷提高。
3 韓國科技創新中國家制度安排的特點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韓國憑借政府的科學計劃和有效組織迅速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國家制度安排的特點對我國具有重要啟示。
3.1 確立以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為目標的科技創新戰略
韓國采取技術跨越式發展戰略,采取引進、模仿、創新的發展方式,只用了一、二十年,就成為新興發達國家,實現了本國經濟技術的飛躍發展。其特點是:科技創新戰略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科學確立符合國情的經濟技術發展戰略,科技政策有機納入產業發展規劃中,制定與產業政策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政策。積極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引進吸收外 國先進技術,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發展高技術產業。
3.2 建立政府主導的集中的科技管理體制
韓國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主導作用,其特點是:由政府直接領導的科學技術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組織和協調全國各級科研機構的工作,安排與國外的技術合作;實行集中的科技咨詢、審議體制。重大科技開發項目都由國家確定,并大多由官辦科研開發機構承擔;官辦研究機構和公營企業不論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方面,還是在自主創新方面都占主導地位。
盡管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較強權威性與主動性,但其手段與途徑主要是制定政策與出臺相關法律,其出發點都在于推動、扶持、支援而非限制或直接干預,政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規范、引導、監督與資源整合。政府作用的特點是注重創新基礎建設,著力于創新主體的培育、創新制度的完善、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重點資助、協調解決創新主體力所不能及的問題。
3.3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
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再到商業化的過程。企業作為資本投入主體、利益享受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韓國政府逐步建立起了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一是為使企業明確技術創新方向,政府及時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經濟發展目標;二是為幫助企業降低研究與開發費用,政府多方提供支持;三是為企業技術創新培養人才,政府高度重視、 大力投資教育事業。產學研合作中企業是主體,形成與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創 新體系。
3.4 建立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體系和教育支撐體系
韓國十分重視對研發的高強度投入和對教育的大力支持。正是由于國家加強對科技研發和科技創新以及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加大對自主創新的財政投入,逐步建立起了穩步增長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使韓國在短時期內實現了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
(摘自《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