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而所謂語文教學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
關鍵詞:語言藝術 語文教學 語言技能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c)-0139-01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見解是十分深刻的,他說:“假如在語言旁邊沒有藝術的話,無論什么樣的道德訓誡也不能在年輕人的心靈培養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來。”他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的重要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可見,國外教育家們也是非常重視教師教學語言藝術修養的。
1 生動有趣的語言是引領學生走進學學習語文的第一步
雨果曾經說過:“語言就是力量”。生動的教學口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為了能達到語言的生動性,教師必須注意語言的節奏,利用聲調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長短的變化,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效,使之符合學生的聽覺的需要;教師還必須講究遣詞造句,講究語言表達的修辭,講究多種句式的變換,增強語言的效果。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堂課,它的導入環節顯得尤為重要。那我就先來談談課堂導入的語言藝術。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必須成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如教《這兒真好》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唉!我是一只可憐的熊,我住在這座荒島上一個朋友也沒有,誰能幫我找到朋友嗎?”……借著這股東風,我繼續引導:“我們文中也有一只小熊,他也沒有朋友,看看是誰幫他找朋友,他有沒有找到朋友呢?我們一起去讀讀吧!”學生的興趣一下又轉向課文了,接下來聽到的便是一陣朗朗的讀書聲。我們老師設計導入語要像說書人那樣——“起講抓得住人”,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學會精心設計導入語,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2 教師的語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在語文教學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教師的教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樂學,就要讓他們對這節課產生興趣,教師創設語言情境,讓學生成為其中的一員走進文本,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
記得在練習中學用字詞句環節,引導學生學完第一部分后,接下來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說出更多的動物叫聲,我并不急著直接去讓學生說,而是創設了語境:“我們今天去動物園,我們看到的是一只小雞,它——(生:嘰嘰嘰地叫),小花貓也跑過來了,它——(生:喵喵喵地叫),小青蛙在荷葉上,它——(生:呱呱呱地叫),那動物園還有哪些動物呢?他們是怎樣歡迎我們的呢?”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就被打開了,“有老虎,嗷嗷嗷。有鴨子,嘎嘎嘎。有小狗,汪汪汪……有的同學是聲情并茂,學狼叫還不忘加上動作,其他同學看得也是津津有味,課堂教學進入了高潮。
3 教師的教學語言力求簡練、準確,做到言簡意賅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含糊不清、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中《司馬光》一課時,因學生對司馬光一點兒都不了解,課前我向學生介紹司馬光,由此引入課文,去學習名人小時候的故事。
而使課堂語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課前把握不同課文加以精心設計。先要設計好這節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問題要集中,突出重點,切記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決,結果是什么都解決不好。許多課堂實踐都可以證明,教師講授的內容越復雜,學生則越抓不住重點;對講授的每一個問題,也盡可能對用語事先做一番準備,要使用的幾個關鍵詞語,應該經過推敲和篩選,提高它對闡釋問題的命中率。處理課堂臨時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的即興用語要能夠“一語中的”,這樣對學生的刺激才強烈,才有利于記憶的鞏固。相反,如果教師拖泥帶水地刻意追求“詳盡”,常常會出現由于某些詞語的干擾或者句子的修飾成分較繁瑣而導致學生離開問題核心,出現事與愿違的現象,在這一點上,教師的課堂用語只能講“三分話”。
4 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語言是對學生參與的肯定,從而有效地樹立學生的自信,對學生的學習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個教師的課堂評價也是教師語言魅力的體現,在教學“姆”字如何識記時,一位同學答道:“養母”的“母”。課堂一片嘩然,我微笑著示意大家安靜下來:“你們別急,他沒說錯,只是沒說完!”我轉向那位同學,“你說得對,是‘養母’的‘母’加上‘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很多時候我們更注重學生思維的結果,會說“誰還有不同意見”,而忽略評價思維過程,思維方法。確實,我們教師要注意評價角度的多元化,不僅評價思維成果,還有評價思維過程、思維方法,既有平判性評價,又有激勵性、鼓動性評價。在評價時,還要注意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讓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斷前進。評價語言的確不應拘于一種形式,它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創造性對學生進行評價。
用現代“信息論”的觀點來說,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用以傳遞信息的媒體主要是語言,其次才是板書、板圖及其它教具等。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語言教學藝術,做到以趣誘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高雅的情趣感染人、以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教育人、激勵人,使自己的教學周密嚴謹,達到一個很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