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表現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渠道之一。這就要求教師應該重視閱讀教學,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該文簡要介紹了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詳細闡述了閱讀教學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課 教學措施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c)-0137-01
語文閱讀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觀念等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新形勢下,轉變教學模式和方法,對教師而言是種挑戰,對學生而言是個提高閱讀興趣和學習效果的機會。
1 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目標
第一,通過培養閱讀方式、閱讀實踐和閱讀技能,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第二,能夠對不同的文本作出判斷,從而可以分清文本的主次,并進行分類。第三,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以及教師與同學之間的合作來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的探究解決能力。第四,通過閱讀,重視知識本身和運用能力之間的關系。第五,重視課外閱讀,最大限度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2 閱讀課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
2.1 通過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融入閱讀意境
良好的課堂環境能夠為語文閱讀提供好的意境,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這要求教師能夠對文章段落進行仔細分析,根據閱讀題材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設計。確保學生們能夠融入到閱讀意境中,從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文章內容形成自己的理解。而這種分析與理解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另外,教師還應該在課堂設計中迎合社會發展需求,加入現代化手段。
2.2 關注學生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一些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強,閱讀效果就會好一些;一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差,閱讀效果就會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仔細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掌握他們的優缺點,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對于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主要是讓他們自己發揮自身的理解能力。對于學習效果比較差的學生而言,教師要進行耐心的指導,確保他們能夠真正掌握閱讀內容,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2.3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滿足學生需求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的制定要科學合理,能夠迎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并且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特點。第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促使語文的閱讀內容不斷變化,為了和社會環境接軌,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上就要以當今社會的指導思想為中心,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第二,教學方案的設計要和初中語文學科的基本規律相吻合,針對性越強,才能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從而不斷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4 提高教師素質,發揮引導作用
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引導作用。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發揮教師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是要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二是要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進行指導,從而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真正有所感悟。
2.5 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興趣
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如果對某項事物產生興趣,就會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究。而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例而言,播放和閱讀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知識,增加閱讀興趣,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進行閱讀學習。
2.6 對文本的內涵進行思考
初中語文閱讀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一定的內涵,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著重給學生講解這些文本的內涵意義,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社會中的假惡丑,學習真善美。
從宏觀上來說,語文閱讀的教學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閱讀內容,能夠體會到文章的道理,從而產生生活感悟。經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對文本內涵作出正確的評判,促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
3 結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形成自主閱讀和理解的好習慣,從而推動語文課程乃至全部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俞彩娥.初中語文閱讀課的課堂教學[J]. 文學教育(下),2010(3).
[2]李家惠.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路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5).
[3]馬立娟.從新視角探索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3(14).
[4]呂惠英.關于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有效途徑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