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艱苦奮斗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艱難的戰爭年代艱苦奮斗內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的黨員干部中滋生了享樂主義與奢靡之風,對黨和國家的建設事業產生了不良影響。新一屆黨的領導集體上臺后,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并身體力行,體現了黨中央狠剎奢靡之風的勇氣與決心。也為我們提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怎樣做才能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永葆共產黨員政治本色的新的時代命題。該文試從黨在延安時期艱苦奮斗的事例中找尋啟示。
關鍵詞:延安 艱苦奮斗 政治本色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c)-0217-02
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我們的黨員干部中滋生了四種不良風氣,其中享樂主義與奢靡之風是與黨的政治本色嚴重背離的不良現象。2012年1月,習近平任總書記后前往廣東第一次離京視察,一路上輕車簡從,視察現場沒有任何歡迎橫幅,也沒有列隊迎送的環節,飯也是花20分鐘吃六菜一湯自助餐。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共計24521起,處理30420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7692人。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在2013年的五四講話中他又指出,我們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就越需要廣大青年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艱苦奮斗。2013年5月,他在四川蘆山地震災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時晚上同受災群眾一樣,住在帳篷區活動板房中。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在黨政機關中掀起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的熱潮。從簡樸的工作餐到平常的板房,新一代領導集體身體力行的為我們展現了艱苦奮斗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先進性和迫切性。從八項規定到《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體現了黨中央狠剎奢靡之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堅定決心。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怎樣做才能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永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的新的時代命題。我們不防從歷史中,從艱苦奮斗內化為共產黨員政治本色的黨在延安的執政時期去找尋答案。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來到延安,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由南方轉移到陜北。當時的延安是一個偏遠的西北小城,生產落后,經濟極不發達。成為黨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所在地后,延安的非生產人口急劇增加,原本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城里人口增加到了10萬多人。吃穿用十分的困難。國共合作初期,國民黨政府還給八路軍發一點軍餉,但從1940年開始,就一分錢也不給了,還對邊區進行軍事包圍與經濟封鎖。因為財政困難,邊區政府只能給每人每天發5分錢的菜錢,這點菜錢,買了油鹽柴禾就買不了蔬菜,肉更吃不到,因為被服緊張,衣服破了補了再補,戰士們夏天穿棉衣,冬天穿短褲,甚至打赤腳在雪地上操練。毛澤東后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面對嚴重的經濟困難,是坐以待弊,是解散隊伍,還是從百姓的牙縫往出擠?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不同的答案。
1 發揚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開辦工廠解決燃眉之急。為了解決工業用品緊張的問題,黨中央一到延安后就建立了一些小規模的被服廠、印刷廠、軍事修械所等,由于沒有生產經驗、缺乏生產原料,在一些工業品如紙張、油墨、肥皂、毛毯的生產中,大家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勤儉辦學,為改變困難局面培養人才。黨中央在延安創辦了30多所干部學校,如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魯藝、陜北公學等,還建立了大批的中小學和掃盲班。一方面為革命的迅猛了展培養中堅力量,一方面教大家邊區建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些學校都是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創辦起來的,沒人教室,就自己挖窯洞,沒有桌椅,就用石頭和磚塊,沒有黑板就用石灰糊,沒有教材,就自己編印,沒有筆就用彈殼和木棍制成蘸水筆。可就是這樣簡陋的環境卻為革命以及建設年代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施行以整風、和生產兩大運動為基本環節的十大政策,勝利渡過最艱苦的戰爭難關。在嚴酷形勢的逼迫下,邊區人民的公糧一度加重,一些群眾對邊區政府產生了埋怨情緒。毛澤東意識到了糧食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大問題。在現實困難的逼迫下,1939年1月他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提出了我們要“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留守兵團開始農幅業生產、解決了自己部分的生活用品,機關干部也自己動手養豬、種菜,解決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在經過充分的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從1942年底到1945年,黨中央在邊區開展了軍民大生產運動。機關工作人員、學校師生、邊區的人民紛紛投入到大生產運動中去,八路軍指戰員也開進南泥灣、槐樹莊、大風川等地進行屯田生產。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在南泥灣經過3年奮戰,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揚和培育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南泥灣精神,將昔日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的典范。通過艱苦的勞動,很多單位在1943年就實現了自給半自給。邊區財政收入中靠自己生產的部分逐年增加,1944年一度達到了62.79%。到1945年,邊區農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等各業都取得了迅速發展,有效的戰勝了解放區遇到的嚴重經濟困難,為堅持抗戰、鞏固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減輕了人民負擔,改善了黨政軍民關系。
2 制定嚴格的制度,將艱苦奮斗與廉政建設結合在一起
為了防止腐敗和鋪張浪費,邊區政府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制度。如在《陜甘寧邊區政務人員公約》中明確規定,政務人員必須公正廉潔,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不腐化、墮落。邊區政府還建立了統收統支的財政制度,嚴格劃分收入、支出、保管和審核四大系統以相互制約。公私費用嚴格分開,一切私人開支,均“不能出公家賬”。不論公家還是私人,都禁止辦“高級酒席”。同時,上至邊區政府主席,下至鄉政府鄉長,都不發薪餉,實行最低的津貼制度,其收入不得超過普通工人的工資水平。由于思想教育到位,制度執行有力,邊區政府政治風氣非常清明。
3 發揚艱苦奮斗的生活作風,樹立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在共產黨人的模范帶頭下,吃苦在延安成為了一種風尚。當時的中組部在北門外兩公里的山坡上辦公。山腳下有一飯館名叫“西北菜社”,一些跑到延安來尋找抗日救國道理的歸國華僑和國民黨官員、富豪的子女,不習慣生活上的艱苦,就經常去“西北菜社”解饞。他們每次都點許多菜,吃不完就扔掉,影響非常不好,時任中組部部長的陳云看到這種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反感。在一次群眾大會作報告時他批評了隨意扔掉飯菜的惡劣現象,并提出“吃飯要照鏡子”不僅把飯菜吃完,還要端起盤子來,用饅頭擦干凈盤底的油跡,干凈明亮的瓷盤子,可以像鏡子一樣照看自己的臉。“吃飯照鏡子”在當時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4 培育延安精神,將艱苦奮斗的優秀品格升華為中國共黨人的政治本色
在戰勝經濟困難的過程中,在棗園的油燈燈影下,南泥灣的鋤頭、張思德的炭窯和“小米飯、南瓜湯”,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在百姓心目中樹立了共產黨人的公仆形象,讓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使延安成為了全國進步青年向往的圣地。
當時的國統區,有人不理解延安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就把共產黨人描繪成“三頭六臂”的怪物。我們今天去考察當時的共產黨人,會發現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是有著三頭六臂:這三頭就是一,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困苦始終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二,在落后的農村發展自己的力量進而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實事求是的戰略思想,三,在沒有吃的、用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不涸澤而漁,不犧牲百姓的利益只求自己的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而六臂就是把這樣的信念、思想、與宗旨付諸行動。這三頭六臂,貫穿著一根紅線——那就是面對困難絕不低頭,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與工作作風。這四個方面是延安精神的深刻內涵,也正是共產黨人在偏僻的延安憑籍3萬余人的力量最終發展壯大,取得新中國建立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延安的艱苦環境中,將自己與生俱來的優秀品格進行凝練,從被環境逼迫被動艱苦奮斗到將之升華成為了自覺的政治本色。之后,黨的各代領導集體都視艱苦奮斗為傳家寶,代代相傳,并把它寫入黨章,寫入黨的基本路線。
7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站在這里,重溫這段歷史,除了對先烈們飽含崇敬與緬懷之情外,有幾個問題也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1)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繁榮與發展,再提艱苦奮斗還有沒有意義?
艱苦奮斗強調的是我們用主觀的努力戰勝客觀環境和條件,為實現既定的目標,不畏困苦,堅持不懈地奮斗。艱苦奮斗不只是一個苦字。艱苦奮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精神實質:也即:清正廉潔的生活作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是永遠沒有過時之說的。貧窮是很可怕,但富足同樣可怕。貧窮時,就怕對困苦難以忍受;富足時,就怕失去艱苦奮斗之志和奮發進取之心。創業難,守成更難的道理便在于此。
(2)共產黨人還有沒有必要再秉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
我們提倡艱苦奮斗,是不是讓黨員干部再去吃小米飯、穿布衣,過苦日子?
首先:我們提倡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不是讓大家死守貧困再過苦日子,今天的艱難困苦已不再是吃不飽、穿不暖,讓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變好是中國共產黨追求的目標,黨員干部沒必要也不需要去過苦日子。但是,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階段,我們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與深水期等現實國情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其次,我們的作風確實出現了問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富裕了,強盛了。物質繁榮的同時,在我們的身邊,驕奢之風、擺闊之風也開始盛行。一些黨員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心態浮躁,急功近利,自認是官老爺,將自己與群眾對立起來,養成一股驕氣;辦事講排場、比闊氣,花公家的錢一點也不心痛,養成一股奢氣。享受在前,干事業在后,不思進取,養成一股暮氣。甚至于出現了成克杰、程良宇、楊達才、馬俊飛、周久耕這樣的大老虎和小蒼蠅,把夸豪擺闊,揮霍浪費,驕奢淫逸,腐化墮落當成了風尚,嚴重的影響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而這些驕氣、奢氣和暮氣的形成正是因為艱苦奮斗精神的丟棄。
(3)怎樣才能做到艱苦奮斗,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延安時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①認真貫徹《八項規定》等制度,切實改變作風。
延安時期證明,物質上的困難壓不垮人,壓不垮一個政黨,而物質上的奢糜卻容易讓一個政黨喪失前進的力量。延安時期的政治清明和共產黨員的廉潔奉公是由嚴格的紀律與制度來保證的。2012年以來,黨中央頒布的《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條例》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必須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作風,保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并以工作作風的改變帶動黨風的轉變。這是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中國未來施政的動向,闡釋了新時期艱苦奮斗新的內涵,可以說是當前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行動指南。
②以民為本,堅持走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嚴酷的環境中總結出來的致勝法寶。延安時期,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使黨保住了民心。也正因為我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就在于讓黨員干部在活動中清醒的認識到共產黨的執政之基是人民,犧牲百姓的利益,就是斷送自己的未來。“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品質,是我們黨與群眾密切聯系的紐帶。從而在執政的每一個環節,秉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與創業精神,牢記“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③領導干部率先垂范。
大生產運動中,特別強調領導干部也投入到大生產運動中去。毛澤東以身作則,在楊家嶺的窯洞門前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年近花甲的朱德總司令和工作人員組成了生產小組,開墾了3畝地。右胳膊伸屈困難周恩來在中直機關舉行的紡線競賽中取得了亞軍的好成績。中共中央和各級領導干部在生產勞動中的模范行動,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的信心,在當時產生了強大示范效應。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領導者靠艱苦實干的作風形成的威望之力,比權力產生的威懾之力更接地氣,更有群眾基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任職后,無論在八項規定的執行上,還是群眾路線的踐行上,都發揚了艱苦奮斗的精神,身體力行,為領導干部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同時,這兩個舉措也對黨政領導干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領導干部,在工作帶頭弘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率先垂范,對黨風、政風甚至于社會價值觀的轉變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于事業發展來說,最大的敵人莫過于小進即滿、小富即奢、小成即驕。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還很久遠,中國共黨的執政之路也才啟程,以艱苦奮斗為核心內涵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艱苦奮斗是我們黨不同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執政者的政治本色,葆有這種本色,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在時代風云中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賀海輪.延安歲月[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牛興華,葉期平,任學嶺.毛澤東在延安[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