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斷深入,中西醫結合事業蓬勃發展,中西藥物聯合應用越來越頻繁。中西藥物混合制劑接連出現,品種和劑型越來越多。深入研究中西藥物聯合使用產生優勢或者不足,對中西藥結合治療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西藥聯合應用 藥效分類 動力學分類 處理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c)-0204-01
藥物相互作用是指藥物同時應用時而發生的藥效變化,多見于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被同一個患者服用后藥物之間產生的相互作用。在藥物相互作用之后,一種藥物會在另一種藥物的作用下有可能增強藥效,以至于出現中毒現象;也有可能會使藥效減弱甚至無藥效。
但是如果能夠準確掌握藥物相互之間產生的作用,并且將其作用恰當的應用,是可以提高治療療效甚至產生很明顯的協同作用,也可以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因此,如何科學的運用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逐漸被醫學專家提上日程。研究藥物的相互作用對科學的將中西藥聯合使用、提高藥物療效有重要意義。
1 研究藥物相互作用的方法
1.1 藥物代謝動力學
這種方法判斷藥物相互作用結果的重要依據。具體操作方法是通過測定血藥濃度、半衰期等藥動學參數來推斷藥物相互作用的結果。
1.2 藥物效應動力學
此類研究方法可以推斷聯合用藥的效果。具體操作方法是如測量血壓、測量血糖等得到相關數據,或者觀察頭痛的輕重緩急、潰瘍的愈合情況、咳嗽等一些直觀癥狀或現象的變化。
1.3 藥物代謝動力學與藥物效應動力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此研究方法使藥物相互作用結果的判斷更趨于正確,因其既能收集藥物動力學參數,又能客觀的體現臨床治療效果。
2 藥物相互作用的分類標準
2.1 按藥物代謝動力學分類
2.1.1 影響藥物吸收
胃排空和胃腸道蠕動、循環系統及食物是影響藥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藥物吸收與藥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和胃排空速率與有著密切的關系。胃蠕動可以使食物和藥物充分混合,有粉碎和攪拌的作用,與胃黏膜充分接觸,有利于胃中的藥物充分吸收。肝臟的酶系統對藥物具有強烈的代謝作用,當胃、小腸和大腸吸收的藥物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時,大部分藥物藥效已經受到巨大損失。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也是多樣的,如食物會減慢藥物的胃腸速率,小腸吸收的藥物通常會推遲吸收,食物可能延長固體制劑的崩潰與藥物的溶出。
2.1.2 影響藥物分布
藥物在體內的分布與藥物和血漿蛋白結合情況有著直接的關系,不同藥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不同。血漿蛋白結合進入血液中的藥物一部分以非結合狀態游離,另一部分與血漿蛋白結合成血漿蛋白結合物。結合率高的藥物親和力高,結合點多,不易被置換;相反,藥物能被置換出,但置換關系很難表述。
2.1.3 影響藥物代謝
絕大多數藥物在體內的代謝作用是在體內特異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的。而藥物同樣對這些酶的活性具有影響,有的表現為誘導作用,有的表現為抑制作用。
藥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利福平等,可加速機體對與之同時使用的其他藥物的代謝,使得療效降低。與對藥酶有影響的藥物聯用時,用藥的劑量、時間間隔、給藥順序等都將產生影響。
當患者服用含有麻黃成分的中藥制劑時,麻黃堿會因為不能被破壞就會隨血液循環至全身組織,促使單胺類神經遞質被大量釋放出,引起嘔吐、惡心、頭痛、運動失調等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出現高血壓和腦出血等危險癥狀。
2.1.4 影響藥物排泄
排泄是指體內原形藥物或其代謝物排除的過程。機體的藥物排泄器官較多,腎、膽汁、乳液、唾液、呼氣、汗腺都可以對藥物進行排泄。但是腎對藥物的排泄是最主要的。游離性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可經腎小球濾過后進入腎小管可有不同程度的被重吸收。脂溶性藥物重吸收的多,溶性藥物重吸收的少。有的藥物在尿中濃度較高而發揮治療作用,如呋喃妥因經腎排泄時,尿中可達有效抗菌濃度,故可治療泌尿道感染。
2.2 按藥物效應動力學分類
此分類方法主要指藥物的藥理作用相加、協同、拮抗。不單單是中藥之間可以產生相加、協同、拮抗的作用效果,中西藥之間也可產生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在臨床上將中西藥聯合使用的目的是為了使兩者之間產生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但若是將兩者不合理的聯合就會產生拮抗作用,降低或者影響藥物的吸收.
例如鹿茸、何首烏或者含有這些藥物的中成藥含有糖皮質激素成分,可以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藥物的同時服用這些藥物就會減弱降糖藥的藥效;穿心蓮能夠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而紅霉素、慶大霉素會抑制穿心蓮的這種作用的發揮。
2.3 其他特殊的相互作用
如受體的相互作用、抗生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食物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藥物對生化檢查的相互作用等。
3 結語
中西藥是屬于不同的醫療體系,但最終都是達到治療病痛的目的。中醫特點是標本兼治,西醫特點是針對局部癥狀,見效快。因此把中西藥科學的結合起來有利于將兩種醫療體系的優點有效的聯合起來,即能夠見效快又可以標本兼治。但是將兩者不合理的結合會促使藥物產生毒副作用,嚴重者會引起醫療事故。因此了解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合理的將兩者結合使用在中西藥聯合使用的研究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丁宇.中西藥學理論[M].上海出版社,2006.
[2]楊立.藥學基礎[J].醫藥學報,2007(1).
[3]劉浩.生理機能理論[M].天津出版社,2007.
[4]吳丹.中藥科學[M].廣東出版社,2007.
[5]王鑫.生命科學基礎[M].北京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