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框架—核心筒結構,利用建筑功能的需要在內部組成實體筒作為主要抗側力構件,在內筒外布置大柱距的框架,具有一定的可利用空間,由于平面的規則性與內部核心筒的穩定性抗側力作用的空間有效性,其力學性功能優于一般的框架剪力墻結構。是常用的高層結構體系之一。
關鍵詞:型鋼混凝土 核心筒 框架
中圖分類號:TU9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c)-0084-01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中心廣場北擴綜合安置區項目(BCD#樓),位于西寧市城中區長江路以東,西寧市地稅局以南,地上45層,一~六層為商業及辦公大堂,7層以上功能為辦公,其中11,26,36層為避難層,地下4層,地下三、4層為地下停車,地下一,2層為主要的設備機房及商業,結構高度185.400 m,地下一層及以上:框架一級, 剪力墻一級地下1層以下:框架二級,剪力墻一級?;A采用筏板基礎+后壓漿混凝土灌注樁。標準層平面圖見圖1。
本工程為丙類,場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0 g,設計地震分組:第三組,建筑場地類別:Ⅱ類,場地特征周期值:0.45(s)。
計算結果主要指標。
初步確定結構方案為框筒結構。框筒結構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以及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兩種結構形式,即所謂的混凝土結構和混合結構?;旌辖Y構質量小,地震效應小,延性較混凝土結構要好,故本工程方案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體系。
框架柱尺寸由軸壓比控制,為了增加結構延性,本工程框架柱軸壓比控制在0.65。為減小柱截面,采用型鋼混凝土柱,含鋼量在4%~6%,型鋼混凝土柱截面底層最大為1800×1800,沿樓層逐漸收縮至1000×1000。剪力墻厚度底層最大為1100,沿樓層逐漸收至500,由于建筑平面為長方形,為了減少結構的扭轉效應,盡量將剪力墻布置在外圈,已滿足扭轉周期與平動周期的比值要求??蚣苤g距以及與核心筒之間間距為9 m左右,框架梁采用型鋼梁,尺寸取為500×650~500×850。
混合結構外圍框架剛度較小,需要加強混凝土核心筒的側向承載能力,以保證核心筒的抗震性能。為提高核心筒的延性,需在核心筒角部設置型鋼,并加強角部配筋,以保證筒體角部的延性和受力性能。但由于本工程結構主要由層間位移角控制設計,使得混合結構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且結構總高度不到200 m,也可以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
(1)對于100~200 m的超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體系與混凝土結構體系兩種結構體系均適用?;旌辖Y構體系與混凝土結構體系相比,總質量減小約20%,風載效應增大約10%,地震效應減小約15%~25%,梁柱構件尺寸減小,有效使用面積增加。
(2)外圍框架部分的剛度,能否起到二道防線作用,是這兩種結構形式設計的核心問題??蚣懿糠职磦认騽偠确峙涞臉菍拥卣鸺袅藴手档淖畲笾挡灰诵∮诮Y構底部總剪力標準值的10%?;炷两Y構可達12%~23%,而混合結構只有8%~13.4%?;旌辖Y構外圍框架的剛度設計應具體斟酌,不應過弱,當不滿足10%的要求時,各層框架地震剪力標準值應按結構底部總剪力標準值的15%進行調整。
(3)混合結構體系應更加重視和加強核心筒的設計。兩種結構形式內部核心筒的尺度、剛度相差不大,變化大的僅是外圍框架部分?;旌峡蚣鼙然炷量蚣軇偠刃?,分擔的地震剪力更小,整個建筑的抗震性能很大程度取決于核心筒,保證核心筒的延性十分重要。當框架按剛度計算分配的最大樓層地震剪力小于結構總地震剪力的10%時,核心筒承擔的地震作用應加大,甚至讓筒體具有承擔100%的地震剪力的能力。規范規定此時核心筒墻體地震剪力宜乘以1.1增大系數,而且將核心筒抗震等級提高一級
本項目的結構整體分析采用的是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PKPM系列軟件SATWE,采用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PKPM系列軟件PMSAP進行了分析比較。并進行了多遇地震下彈性時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彈塑性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