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有言,“百善孝為先”、“父母在,不遠游”。贍養老人,本是美德,也是責任。
從“提前退休”到“以房養老”,從居家養老到智能養老,近幾年來,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人口老齡化,空巢老人、“421”家庭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等矛盾的凸顯,誕生了大批的“養老奴”。
贍養老人,想和做之間,往往存在很大距離。面對老人期待的目光和種種現實問題,現代人有著太多的無力感:今天,我們究竟該怎樣贍養父母?
2012年8月,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共同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帶父母故地重游等,倡導人們重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實施,“?;丶铱纯础闭饺敕?,引發社會各界熱議,而網上淘寶店花錢雇人“代孝”服務也應運而生。
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和精神訴求越來越受重視,但很難落地。從現實中看,現代人贍養老人所面臨的沖突越來越多。老年大學招生半夜排隊、老年人當人體模特、空巢老人節假日撥打110聊天等事件,都從側面映射出養老的困局。而獨生子女一代更是不堪重負,一人將贍養六位老人,這種“倒金字塔形”的養老困境也引發全國兩會委員們的關注。
影視劇《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中有句臺詞很是發人深省,“現代社會,親人恰好是最大的負擔:房子貴了我們可以不住,車貴了我們可以不開,可是贍養老人是我們不得不盡的義務。親情比友情和愛情更復雜,面對血濃于水的親人,不管多大的壓力都得扛著?!笨梢?,理性養老、智慧養老、及時盡孝是人們亟須面對的課題。贍養老人不只是錢的事,但是,當工作和孝順發生沖突,如何取舍?當父母青睞傳統養老方式,葉落歸根回老家,你該怎樣妥協?當贍養老人引發家庭大戰,又該拿什么調和?本期話題,我們一起來探討。
NO.1 關鍵詞:啃老族,時代病
新聞回放:今年29歲的徐青(化名)大學畢業后一直閑在家里等吃喝,還將一名女網友帶回家長期同居。面對父母勸說,他稱父母有義務養自己。最近,被啃老長達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將兒子訴至海淀法院,并申請強制執行趕獨生子出門。
微點評:當“啃老”變成一種時代病,危害的不僅是啃老者自己,還有父母和社會。預防這種病癥,父母要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應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多為年輕人創造機會。
NO.2 關鍵詞:請人代孝,贍養沖突
新聞回放:古稀老母患病打針,而熊先生人在外地無法抽身,只好托志愿者代他行孝?!皟鹤忧Ю镏?,請人代他行孝”的報道引起社會各方熱議。
微點評:對那些遠離故鄉、定居國外的人們來說,請人代孝或是次優選擇。但是,不要形成養老路徑依賴。子女盡孝是兩顆心的相融,別人代孝是兩張嘴的交流,無法替代骨肉相連的情感聯結。人們應敢于取舍,以減少遺憾。
NO.3 關鍵詞:女土豪當保姆,精神奉養
新聞回放:小王家帶孩子的保姆很怪:自稱下崗,卻喝鐵皮楓斗,用Alexandre de Paris的發卡。一查,她開雷克薩斯,住5萬一平米的高檔住宅。民警介入后,大姐才說出實情:家里做有色金屬生意,女兒剛帶外孫女移民澳洲,當保姆帶孩子只為滿足精神需要。
微點評:女土豪用假身份出來當保姆,讓人幾多孤獨幾多心酸,映射出社會養老制度發展滯后、政府財政投入不夠、公益養老資源匱乏等問題。從另一方面說,也倒逼出養老觀的洗牌:晚年生活不應只是照看孫輩,老年人得發展自己的興趣。
養老透視鏡:贍養老人,那些煩心事
困惑類型:贍養方式互不認同
難度指數:★★★
內心獨白:天天忙于工作和孩子,想把老人送進老年公寓,另一半卻不同意,覺得那會讓外人笑話。而老人堅持要回老家,說是葉落歸根。養老方式意見不一致,家里鬧得不愉快。
養老寶典:當贍養方式發生沖突時,夫妻應放棄各自的立場,聽從老人的意見,再平和商議。無論怎么做出發點都是為了愛,不要把愛搞成傷害。
困惑類型:利益沖突觸及情感矛盾
難度指數:★★★★★
內心獨白:為了金錢之爭,或是為了偏向哪一方父母,這常常成為婚內矛盾的導火索,夫妻搞得勢不兩立,家庭硝煙滾滾,老人也跟著擔驚受怕。
養老寶典:贍養父母的爭奪亦是利益和權利博弈,夫妻應換位思考,在承擔方面達成共識,創建家庭財政限度,這樣既能平衡親密關系,也是家和萬事興的體現。
困惑類型:父母折騰不休招架不住
難度指數:★★★★
內心獨白:父母特別能折騰人,明明沒有事卻非得把我們召回家,一驚一乍的;患上阿爾茨海默癥后經常走丟,一刻都不安生。跑前忙后伺候,卻換來一堆不滿意,我和老公一臉無奈。
養老寶典:老人晚年特別是患病后,心理和情感都特別脆弱,很想從子女那里獲得認同和依賴。難伺候、能折騰往往是他們“索愛”的標志,子女應讀懂老人的情感需求,耐心陪伴。
困惑類型:后婆婆(后岳父)關系復雜
難度指數:★★★★★
內心獨白:比婆媳關系更難處的是遇到后婆婆,故意刁難,慫恿我們離婚;而后岳父也不省心,冷漠面孔,耍脾氣。最令人頭疼的是,兩個婆婆爭風吃醋,怎么做都是錯。
養老寶典:家庭關系越是復雜,夫妻越應生出智慧,懂得寬容。像宋丹丹所說,“重組家庭讓你對人生產生不同的感觸,會讓你的心靈變得更豐富、更柔軟。”
家庭部落格
“老漂族”生活不慣,我一臉無奈
主人公:聞嘉,男,33歲,投資經理
婚后,我和妻子把父母從農村老家接到濟南,有了孩子后他們幫忙照看,兒子上小學后他們要回老家,我們決定讓他們在城里安度晚年,便把老家的地賣掉,房子租出去??筛改敢恢闭f生活不習慣,我煞費苦心做了很多工作,給父親買京劇光盤、鄉村題材的書籍,從小區開了塊荒地讓母親種菜等,而且一有空便帶他們回鄉探望。沒想到剛穩定下來,父母提出要回老家,母親還大病一場住進醫院,我耐心勸慰也無濟于事。見母親傷心抹淚,我只好把他們送回去,讓親戚幫著照顧,心里卻七上八下的,生怕不在身邊照應不及時發生什么不測。
雙方父母拼養,結果仍不省心
主人公:桑格,女,41歲,傳媒副總
我大學時父親車禍離世,為了彌補母親,一直讓她和我們同住。公婆身體都有病,經過和老公商量,我們在小區里買下一套二居室,讓公婆搬過來住,平時包水餃、煲參湯,都是雙方各一份。母親患有糖尿病,有些東西不能吃,她便醋意大發,私下向鄰居議論我的不好,還指責老公的不是,搞得老公對我發牢騷。公公落下腦梗后遺癥,大小便沒知覺,我雇了保姆,可婆婆隔三差五和保姆鬧矛盾,連續換了四五個都不符合心意,最后提出讓老公和小叔子輪流照顧。老公公司忙得要死,小叔子也有很多事,家里一時陷入僵局。
互相包容,四世同堂其樂融融
主人公:訾劍,男,57歲,私企總裁
我的父親患上小腦萎縮等多種疾病,起初母親照顧他,后來母親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也需要人照看。我和姐姐輪流照顧父母,可畢竟都有自己的家庭,姐姐血壓高,我忙工作分身乏術,而且岳父患有老年癡呆也離不開人。見我們很辛苦,母親提出去養老院。從不同意到遵從母親意見,我內心經歷一番痛苦掙扎。最終,我選擇了一家設施高檔的公寓,將父母送去。見父母生活得挺開心,我也放了心。去年兒子結婚,生下個男孩,父母樂得合不攏嘴,每周他們去探望父母時都帶上小孫子,四世同堂其樂融融,我是說不出的滿足。
生活會客廳
全民養老焦慮癥,你有嗎
“老人摔倒扶不起”、“不讓座被扇耳光”、“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類似的爭論已成為輿論硝煙,其實這也是一塊晴雨表,反映出全民養老的焦慮綜合征。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但是社會很多方面還沒做好準備,導致人們沒有安全感。贍養老人,既是兒女的義務,也是社會的責任,保障制度是否完善、養老場所是否充裕、居家養老是否覆蓋、獨居老人或失獨老人能否得到及時關愛等,這些都是亟須落實的民生問題。
養老困境的A面和B面
贍養老人,從正面看是甜蜜的負擔,是高壓社會的糾結選擇,事業和父母難以兼顧;但從反面來看,這何嘗不是我們回歸親情、心靈成長的契機?親情是我們溫馨的港灣,也是我們最后的家。及時盡孝、床前陪伴,不僅是感恩父母,更多的是人生的擔當和成長以及美好愿望。每個人都有一張“遺愿清單”,不要讓贍養父母最終淪為終身遺憾。
今天贍養老人,明天誰來贍養我們
網貼《獨生子女的沉重未來》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有些年輕人發問,“今天我們贍養父母,明天誰來贍養我們?”伴隨社會結構變遷,家庭養老面臨變局,養老方式和觀念也在發生嬗變。跳出“老吾老”的傳統養老觀念,過渡到社會責任為主體,依托社會力量養老,這是未來的趨向。養老涉及多方面,包括經濟供養、醫療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實現社會化養老,需探索養老保險、社會福利、自助養老等多元渠道,特別是社區照護體系的培育。應重視老人的心理疏導,提供優質的服務,讓老人體面而有尊嚴地安度晚年。
TIPS:新型贍養方式,你了解多少?
1.日本:“一碗湯的距離”。針對空巢老人現象凸顯,日本專家提出,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準。這樣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也能方便照顧長輩。
2.英國:“以房養老”。老人可以把房屋抵押給有政府背景的養老機構,由機構負責老人的養老開銷,老人去世后機構收走并處置房屋。一般有兩種方式,把房產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每月用貸款作為養老金;出售大房,換購小房,用差價款養老。
3.瑞典:“居家養老”。相比之下,瑞典的居家養老非常個性化和人性化。為了讓兒女照顧父母方便,瑞典政府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務:在普通住宅區內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酌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輔助住宅。凡領養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領到住宅津貼。
4.美國:“公益養老”。美國國稅有規定,符合要求的贍養老人者少交稅。不僅如此,為了保障老人老有所依,政府對贍養父母還提供大力經濟援助。當事人可申請相關補貼,緩解生活壓力,而補貼項目多種而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