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臨床表現是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中醫為了對種種疾病進行分門別類,運用了“八綱”。
所謂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
陰陽,既能概括整個病情,又能用于一個癥狀的分析,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能統領表里、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臨床上,陰證多指體內陰氣亢盛,正氣未衰的虛寒證,陽證多指體內陽氣亢盛,正氣未衰的實熱證。
表里,是辨別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在《韓非子·喻老》中,蔡桓公由于不聽扁鵲的勸說,最后病重而亡。扁鵲在分析蔡桓公病情時,提到他的病由腠理發展到腸胃,最后深入骨髓,因而無法醫治。這就是對疾病表里的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一般來說,寒證表示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證候,如惡寒喜暖、小便清長;熱證表示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致的證候,如面紅目赤、大便燥結。
虛實,是分辨邪正盛衰的兩綱。虛證,多見于久病、重病之后,或先天身體虛弱,后天失調,從而出現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或是自汗盜汗、小便失禁等癥狀。實證多為人體邪氣太盛而造成的,常見癥狀為腹部脹痛、發熱、胸悶煩躁等。
八綱辨證是對疾病從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方面歸納、分析進行診斷的一種方法,雖然它還要和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結合起來診斷才能趨于完善,但它是各種辨證的基礎,起到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
從八綱辨證來看,任何一種病癥都可用陰陽確定類別,用寒熱闡發性質,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淺,用虛實說明邪正盛衰的強弱。
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虛實寒熱性質往往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由實轉虛、因虛致實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還可以出現一些與病變性質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
因此,在辨證過程中要認真地調查研究,連貫起來進行思索,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及時掌握疾病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恰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