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庶鄙,不論種類、族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求學者帶一點菲薄禮物,他就收下教誨,實踐自己的主張。因此,孔門弟子多而雜,具有廣泛性和包容性。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命題,認為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習染的社會本性有很大的個性差異。孔子的個性差異觀,肯定了人的心理并非千人一狀,而是千差萬別。孔子針對弟子個性差異,實施了“因材施教”,使教學有的放矢,使弟子各有所長。《論語·先進》不僅記載了十位弟子的德行和學業上的成就,還記載了“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四位的個性差異,為我們提供了把握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范例。
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子皋、子睪。春秋末衛國人,少孔子三十歲。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在孔子門下學習,孔子認為他愚笨。他有行政才能,二十歲就被子路派去當費宰。《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孔子認為這是害了他。但子路解釋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這句話的積極一面是強調費縣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子羔可以干中學。這比孔子輕視向實踐學前進了一步。消極的一面,反映了他輕視書本知識的一面。在隨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子路任衛國蒲邑宰,柴為“衛師之師”,管理刑獄,他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清正廉潔,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說怨·至公》記載,一位被刖者(受酷刑的人)后當守門,還幫助柴逃避衛亂。孔子聞之,曰:“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謂與。”孔子以子羔為榮,贊揚他仁善,為吏者樹德政形象。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子路遇難,他逃到魯國,先后任武城宰、成邑宰。子羔以尊孔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之后,從未違背禮儀,影響他治理民眾。他為父守喪三年,以禮克己,受到民眾稱贊。成邑有一民眾兄死,擬不按禮穿喪服,聽說他為成邑宰,便穿喪服,按禮辦事。他為人性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并善為吏。
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輿,又稱曾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其父曾點也受業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國時拜孔子為師。孔子說“參也魯”,曾參性格內向,言語行事謹慎,貌似遲鈍。他為敬養父母,在莒任“得粟三秉”的官職。后又設教武城,弟子七十多人,其弟子吳起成績卓著,子思成為儒家道統的繼承人。他父母去世后,到楚國“得尊官”。之后,齊國想迎他為相,楚國想迎他為令尹,晉國想迎他為上卿,他皆不就任,而專心于忠、孝、仁義的學業和教學活動。《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他認為,謹慎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忠厚老實了。“慎終追遠”已成為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孝敬父母的代名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重孝道,講忠信,要求自己必誠必信。他在孔門弟子中以孝著稱,認為孝是天下大經。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孔子認為孝父母,敬兄長,誠實可信,博愛大眾,就親近了仁德。把孝作為親仁的起點、行仁的根本。曾參把孝視為道德的第一要義。“民之本教四孝”,孝是仁、義、禮的內容,仁、義、禮是孝的表現。孝道最高表現是尊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一孝立而萬善從之”。孝道首倡于孔子,大興于曾子,傳承于后世。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我的學說貫穿一個基本觀念。曾子深諳孔子之道的內涵,把它概括為“忠恕”二字,十分精辟。《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兩段話可以看出他是大智若愚。他認為君子可以把幼小的孤兒和國家的命脈交付給他,面對安危存亡不動搖、不屈服。讀書人以實現天下為己任,任重而道遠,必須剛強而有毅力。《論語·憲問》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便不考慮它的政務。曾子說,君子所思慮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崗位。這一思想當時既有合理性,又有歷史局限性。《論語·顏淵》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的思想,今天仍有積極意義。他主張以修身為本,仁德與厚祿不能兼得時,要仁德而不要官祿;為人要重義輕利,對朋友、子女都要以信為本。他發揚孔子“內省”和“求諸己”的思想,提出修身要達到“慎獨”,“三省吾身”,謹言慎行,使行為符合禮的規范。
顓孫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亦單稱張。春秋末陳國陽城人,少孔子四十八歲,出身微賤,曾為馬市經紀人。他在孔子晚年入門,學業出眾,與子夏、子游齊名,《論語》中記載他向孔子問學二十多次。他受教于孔子成為“顯士”,以教授終。孔子去世,他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又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他認為讀書人看見危險要豁出生命,看見有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嚴肅恭敬,居喪服時考慮悲痛哀傷。他鄙視修養低下者,認為缺乏道德,行為不堅強、信仰不忠的人,有他不為多,沒他不為少。他隨孔子周游列國,曾被困于陳、蔡兩國。他不舍不棄,認為篤道弘德是仁者之本和人生最高目標,是人生價值。子張好學深思,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張向孔子學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孔子告訴他,多聽、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言、行。言語的錯誤少了,行動的懊悔少了,官職、俸祿就在里面。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張問,今后十代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告訴他,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有繼承周朝當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年,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從上述兩章問答,子張學到了什么?他雖學干祿,從未從政,而從教傳儒終身。但孔子的史學思想,對史籍上的闕文,主張闕疑的態度,“無征不信”的原則,邏輯推理和邏輯判斷的思想方法,損益的改革創新精神,都為他學業有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子張“尊賢容眾”,寬宏豁達。《論語·顏淵》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以異。’”孔子告訴他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這就可以提高品德。愛一個人,希望他長壽,厭惡時,恨不得他馬上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便是迷惑。誠信不能靠富有,只能靠卓異的德才。《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孔子用正反兩個方面告訴他,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厚嚴肅可以走四方,反之寸步難行的道理。他把孔子告誡的“忠誠老實,忠厚嚴肅”寫在自己衣服的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他與朋友相交不計恩怨,被稱為“古之善交者”,辦事勇武,是孔門弟子中忠信的楷模,后人稱有亞圣之德。他才藝高廣,但有所偏激。孔子評他“師也辟”,“師也過”,認為他所失常在偏激而過之。子游說他:“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參也說:“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他的言語行事在“政事人才”文章中已談過,不再重復,只略談孔子針對他性格進行的誘導。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情粗暴,喜歡逞勇斗力,志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孔子用禮樂慢慢誘導他,他終于穿上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見,請求做孔子的弟子。《論語·陽貨》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聞斯行諸”意為聽到就干起來嗎?子路、冉有問這同一個問題,孔子回答兩種答案,公西華迷惑不解。孔子告訴他,冉求平日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以進之;子路膽量有兩個人大,勇于作為,故壓他以退之。《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路三問,孔子回答步步深入,修養自己嚴肅認真對待工作,修養自己來使別的人士安樂,修養自己使百姓安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對子路一次次誘導,諄諄告誡,使子路懂得義勇、孝行、修己、成人。他牢記“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搶救溺水者,孔子多次贊揚。衛國內亂,他臨危不懼,以身殉職。人稱其“至賢”,有“亞圣之德”。子路的成長、“成人”,正是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