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今天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以火一般的熱情在這里歡迎郁慕明先生一行……”人大校長紀寶成在歡迎新黨主席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時說的一段話,招來不少非議。
引發非議的關鍵是紀寶成校長對“七月流火”之含義的理解。毫無疑問,紀校長是用這句古語來形容天氣的炎熱的。批評者則指出,“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是夏歷七月,天氣已經開始轉涼,“流火”不應該是形容天氣的炎熱。“火”當指星名,即古代所說的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又叫大火星(西方所謂天蝎座的α星),“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說,七月大火星漸向西方,是暑退將寒的時候了。這樣說來,紀寶成校長這句古語就是引用錯了。中國人民大學是以人文學科著稱的重點大學,在那樣隆重的場合,出如此明顯的錯誤,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了。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紀寶成校長其實并沒有錯。
首先,我們要明確紀寶成是在什么樣的語境下使用“七月流火”這個詞語的――顯然,他是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七月流火”的。
什么是成語?按照《辭源》的解釋,成語是指兩種詞語:
一種是“習用的古語”。這個定義中包涵了兩個要素:第一是“習用”,是指現代語言中仍在習慣使用;第二是“古語”,是指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語言,而且一般是出自經典著作。成語的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
成語的另一種則是指“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詞組或短句”。
有些成語,盡管是來源于古語,但是,它的含義往往與原先那個古語已經有所區別,有的甚至大相徑庭。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
1. 逃之夭夭。這個成語的古語來源是“桃之夭夭”,語出《詩經·周南·桃夭》。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桃指桃花,夭夭是形容絢麗茂盛的樣子。與現在說的“逃之夭夭”在詞義上完全沒有關系。只是以諧音的關系,以“桃”為“逃”,以“夭夭”為“遙遙”而已。
2. 落花流水。語出唐代詩人李群玉詩句:“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思離襟”,本來是形容殘春景象的。而現在“落花流水”的意思是七零八落,不成局面。
3. 每況愈下。本來是“每下愈況”,語出《莊子》:“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逾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正,官名,指市令;獲,人名。監市,監市政者。狶,豬。履,踐踏。這里的意思是說,檢驗豬的肥瘦,往往要踩踏豬的腿腳。豬的腿腳愈往下愈不容易發胖,所以越往下檢驗,(豬的肥瘦)就越看得清楚。這是作為古語的“每況愈下”的本來意思。但是后來作為成語,每況愈下的意思則是指“情況越來越壞”了。
所以語出《詩經》的“七月流火”,盡管其“火”的本意也許指是某一個星星而言,但是作為成語,它的意思只能按當下流行的語境來理解。使用成語,是不可以拘泥于最初的典故的,否則,我們有許多話就說不通了。
那么,“七月流火”算不算是成語呢?這就要看它是否符合成語的定義,即是不是“習用的古語”。首先,七月流火語出《詩經》,毫無疑問,它是古語。第二,現在它仍然在被“習用”。這一點很容易被證明,用任何一個搜索工具在網上搜索一下,就會找到數以萬計的相關條目。比如,用Google搜索,顯示的答案是:“約有89,600項符合七月流火的查詢結果”,而在這許多的條目中,“七月流火”是和“火熱”、“熱烈”等概念相關的。也就是說,“七月流火”這個詞語是在現代漢語中流行的古語,它是一個成語,其約定俗成的含義就是形容炎熱的夏天或相應的引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