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高職和高專院校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以培養學生應用英語能力為目的,加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認知。但是,目前我國高職和高專院校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大多數都是“填鴨式”教學,此種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將主要針對“做中學”理論在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指導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做中學”理論 高職高專 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一、引言
高職高專院校對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素質越來越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新教學理念的構建,都是各大院校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怎樣去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以及促使學生進行全面發展,是目前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當前的英語教學模式,雖然比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要好的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學生的潛力和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因此,要借鑒相關的理論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從而改變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法,充分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做中學”理論的含義
“做中學”理論是20世界美國著名的教育教杜威提出來的。“做中學”是杜威教學論中的中心思想,也是教育論的基本原則。從廣義上來理解,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做是學習的根本,沒有做就沒有學習的憑借。“做中學”理論主要是強調學習要從實際生活中出發,要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潛能,利用學生的本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的心理和特點為依據,讓學生在生活和活動中通過某種介質來學到知識。“做中學”理論中要有實際的教學場景、刺激思維的課題、可利用的資料、從活動中去驗證、依據經驗得出結論。
三、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現象
1.教學形式單一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都是注重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的,在教學課堂上,都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授課的,然而,學生的課堂上還處于被動階段,教師在施教的時候,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偏低,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在課堂上,師生交流較少,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只是單純地為了敷衍考試。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意識和學習主體地位。
2.教學檢測系統不夠完善
目前,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檢測主要是以考試為主,考試的題型無非就是聽力、單項選擇、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作文等。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上,沒有起到任何的實踐作用。學生在客觀題型上的正確率是比較高的,到了主觀題上,學生的正確率就會明顯下降,由此可見,該種檢測方式的信度是比較低的。在高職高專院校中,學生的英語課程比較少,但是所學的內容卻比較多,教師的教學手段比較陳舊,教學課堂氛圍沉悶,從而導致教學質量普遍偏低。學校英語等級考試的過關率,是作為教師教學評價的砝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教學模式改革的積極性。然而,學生英語等級考試是否過關,又是學生畢業領取畢業證的前提,制約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所以,學習方法和學習基礎同樣重要,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做中學”。
3.學生英語基礎較差
在各個高職高專院校中,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在英語的應用能力上,大部分學生在閱讀理解和語法上都是掌握的比較好的,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是比較薄弱的,甚至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英語作文上,很難寫完一篇通順的文章。據有關報道顯示,高職高專院校中,基礎較差,在讀寫能力上困難的學生占61%左右,學習基礎一般,但是由于對英語不感興趣的學生占31%左右,從而導致英語較差;百分之十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但是在聽說讀寫上,速度較慢。由此可見,學生的英語基礎還是比較差的,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從而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做中學”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實施“做中學”的教學模式
“做中學”的教學理論指導,是要有實際的教學場景、刺激思維的課題、可利用的資料、從活動中去驗證、依據經驗得出結論。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進行授課,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資料,例如:電影、音樂、教學內容等;利用語音教師,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的口語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在進行講課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設計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場景,結合生活實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例如:在講《College Life》一課時,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對話,談論自己的大學生活。
2.完善教學檢測系統
以往的考試都是以試卷為主,學生在客觀題型上的正確率是比較高的,到了主觀題上,學生的正確率就會明顯下降,因此怎樣才能夠適當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以及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呢?例如,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測試的時候,可以自己出卷子,不僅僅有客觀題,還可以適當地考一些場景對話,學生可以兩人一組,進行口語考試,或者學生唱一首流利的英文歌,用英語講述一部電影等。
3.結合實際,培養學生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交流在生活中越來越多,所以,要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正所謂教育來自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學生進行自我完善。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結合教學場景,把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五、結束語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都是在“聽中學”,而現代英語的教學模式要從“做中學”,所以,對于我國高職和高專的教學情況來看,有效地實施和借鑒“做中學”理論,作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依據,并且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要充分地顯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對應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進行全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做中學”理論指導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和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少姍,鄭艾萍.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大學英語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1,(14):22-23.
[2]李艷春.淺談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 2010,(21):77-78.
[3]鐘潔.淺析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海外英語,2010,(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