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化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它遵循審美教育的規律,以生命活動為本質,以情感意志為動力,以情與景的交融互滲為表現,達到“入境”“妙悟”與“升華”的主體情態。課堂教學中,教師因循文本所蘊含的意境,再以含蓄、感性的教師詩性語言對學生的心靈進行引導、激活,使學生在體會課文的詩化語言過程中進入其意境,對隱含在文本里的歷史、文化、藝術、生命和情感等因素產生深刻的體驗。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兒童靈魂的喚醒、心靈的充實、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華與美化的佳境,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課堂背景 課堂氛圍 感受文本美
一、構建詩化語文課堂的背景
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語文的本性、本色是詩意,語文的活力、生命是詩意。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
1.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長期以來,我們更看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的存在。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思想品格和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語文課應該充滿詩意、充滿靈氣。
2.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的審美情趣。”可見,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作品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的把握,把創設審美意境、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放在了一個突出的位置。實質上是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這種熏陶不僅有利于學習本身,還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語文課應該給人以美的愉悅、美的享受。
3.課堂教學的現狀。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如今總有形式多樣的聽課、評課活動,諸如不少學校每年的教師展示課,全市的青年教師公開課,名師、特級教師的展示課示范課,等等;有的課讓人精神振奮、如聞仙樂,有的課卻仍然讓人昏昏欲睡、枯燥乏味。一定的原因就在于一些課堂,語言有余生動不足、分析闡述有余文氣不足,因此導致課堂沒有生氣,學生聽不進、不想聽,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實現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我們不妨從思考“語文教育的任務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入手。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語文教育,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三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能力和知識。由此可見,語文最主要的功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語文素質培養。構建詩化課堂,追尋詩意語文是追尋語文真諦的重要途徑。
二、營造詩意的語文課堂氛圍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營造詩意的語文學習氛圍無疑是追尋詩意語文,構建詩化課堂的前提。
1.要做充滿詩意的老師。首先,教師要有豐沛的教學情感,教學語言應當精煉又具有雋永的意境,可以營造詩意的語文氛圍。因為教學是師生情感的互動,富有詩意的教師形象必然會激起富有詩意的情感回應,于是,語文的學習也就洋溢著濃濃的情趣。其次,我們應當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要大膽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維,增強教學的自由度,也不回避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要用自己的熱情、寬容、負責去面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誠、溫馨的教學氛圍,互動、真誠的師生關系自然建立。久而久之,教師廣博、溫厚、激情的形象就會詩意般根植在學生的心中。
2.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語文教學應當立足課堂,延伸課外,擴充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體驗,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創造條件。在充滿詩意的教師的引領下,帶領學生擴充詩意的學習視野,然后反過來又可以營造詩意的課堂氛圍。
還可以結合文章,帶學生游覽祖國大好河山中學習佳作,感受其深遠的意境,平時讀書做好讀書筆記,日積月累,文學的精髓就會漸漸浸潤到學生的靈魂深處。在這種詩意的語文學習的氛圍中,在詩文的寧靜中,學生感受到了美、丑、真、假、善、惡、恨,得到了真正的充實和滋養。
三、多方位感受文本美,構建詩化的語文課堂
1.品味文本的語言美。《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有些文章應要求學生誦讀,以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傳統中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于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因為它要求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宜于抒情詩文這類聲情并茂的作品。課本中入選的課文,尤其是新課程中的眾多選文,明顯具有語言美的特征。無論是詩歌、短文,讀來總是瑯瑯上口,十分適合朗讀。而且作家作品風格迥異,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氛圍。通過教師的指導,反復朗讀,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和解讀文本,體會到祖國文字的語言美。
2.感受文本的畫面美。畫,無處不在。文本中一般都有插圖,插圖往往是文本的主旨或精髓的所在。配合學生理解的需要,我們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精煉、含蓄、抽象的語言,啟迪學生的心智。也可以幫助學生在體會文本文字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構思畫面,都可以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探究文本的哲理美。語文如詩,語文教學也如詩。詩化語文要讓教室里的兒童走進文本中人物的心靈世界,探究文本的蘊涵的哲理美。不少的文本都閃耀著哲理的光輝,充滿智慧的寓言即是其中的一種。學生的選學課文《濫竽充數》一課,講了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300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卻趁機混在中間充數,還得到了很高的待遇。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后,喜歡一個一個吹,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逃跑了。故事告訴我們,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行家里面湊數,這樣做的結果是十分悲慘的。但是由于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它們缺乏一定的認識水平和邏輯思維,對文本中蘊含的哲理認識不足,體會不深。我首先指導學生讀準文本,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南郭先生可以在齊宣王的時候吹竽,而到齊湣王的時候只能逃跑?說明了什么?(小組討論)。然后,想想南郭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學生補上一段作者的話。(即揭示寓意)。最后聯系生活,說說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南郭先生?課外延伸——以《當代的南郭先生》為題,寫一個故事。通過老師的循循善誘,學生逐漸明白了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真正受到了文本的詩化語言的感染和教育,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凈化與升華。而教師則要十分投入地進行情境的創設和“入境”的鋪墊,積極地引導,旁白式地點撥,進而對學生的心靈和智慧進行挑戰激發,層層推進,引導學生的情感與思維朝深度發展,在潤物細無聲中使學生得到審美教育,進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結語
詩化的課堂,詩意的語文,詩性的人生。這也是我語文的追求。構建詩化課堂,追尋詩意語文,以發展學生文學素養為核心,在促進學生生命和諧發展的同時,努力實現自我生命的和諧發展,讓師生在語文的大地上詩意棲息。
參考文獻:
[1]曹海永.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J].山東教育,2004,(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