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師范與理工類院校949名大學生進行問卷測查,旨在探討兩性分布失衡環境下學生的性別角色狀況,這是以往研究未曾涉及的。結果表明,雙性化、未分化者居多;雙性化群體呈增多趨勢,且師范類女生、理工類男生中更多;未分化者師范類男生、理工類女生中更多;師范類男生比理工類男生女性化,理工類女生比師范類女生男性化。
關鍵詞:性別角色 大學生 師范類 理工類
1前言
性別角色是特定社會文化認定的適合兩性的行為系統、基本態度和情感,且較多地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然而,在我國眾多高校中存在兩性分布嚴重失衡的情況,如師范類高校女生多,男生少,理工類反之。而大學期間是性別角色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期間的異性交往對自我表現、道德價值、職業準備以及一系列社會角色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此外,上個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美國男女被試性別角色自評標準趨同,雙性化作為理想模式有所增長,需更新數據為縱向研究提供參考?;诖?,本研究對兩類院校大學生性別角色狀況進行測查,為高校教育研究提供參考。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從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大四學生中隨機抽取男女被試各300人,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答卷949份,有效回收率為79.08%。其中師范類男生221人,女生265人;理工類男生219人,女生244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2×2的混合研究設計,采用盧勤和蘇彥捷修訂的Bem性別角色量表(Bem Sex-Role Invetory),用Spence中位數分類法,以男性(M)和女性(F)量表得分的中位數為標準,把被試分為四種角色類型:高M低F為男性化,低M高F為女性化,高M高F為雙性化,低M低F為未分化。
2.3數據處理
運用數據統計分析軟件SPSS19.0,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數據的處理分析。
3結果
3.1性別角色的分布
總體以分布百分比為比較基準,結果顯示(表1):(1)雙性化、未分化者比例較大;(2)雙性化者,女生師范類高于理工類,男生理工類高于師范類;(3)未分化者,女生師范類低于理工類,男生理工類低于師范類;(4)師范類男生男性化低于、女性化高于理工類男生;師范類女生男性化低于理工類女生。
3.2性別角色分布的差異性
用2×4的卡方檢驗求得兩類院校四種性別角色分布卡方值8.11大于df=3時的X20.05(7.81),因此,院校類型與性別角色類型兩個因素有關聯,即四種性別角色分布存在院校間的差異。其中,兩類院校男生性別角色分布X2為7.83,女生為9.79,均大于7.81,表明男女生四種性別角色在院校類別間的分布均存在顯著差異,即師范類男生男性化及雙性化者顯著少于、女性化及未分化者顯著多于理工類男生;師范類女生雙性化者顯著多于,男性化、女性化及未分化者顯著少于理工類女生。
4討論
4.1非典型化者(雙性化、未分化)所占比例大于典型化者(男性化、女性化)
本研究性別角色分布與以往研究相似,即雙性化、未分化者居多。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社會對性別角色的限制和約束減少,男女間的性別差異逐漸模糊,趨于一致;此外,現代社會對個體的全面發展要求已日益加強,性格隨和、剛柔并進的男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而走向職場的女性也開始力求獲取曾被社會一直贊許的男性特質。由此,兼有男性、女性特質的非典型化者逐漸增多。
4.2雙性化群體呈增多趨勢,且性別占多數的群體(師范類女生、理工類男生)中更多
1998~2004年間,國內大學生雙性化者比例從19.4%上升到31.7%,本研究為34.7%,雙性化者所占百分比呈增多趨勢。作為更符合社會全面發展要求的雙性化群體逐年上升的趨勢也再一次證實了全民素質的提高及男女特質融合的時代發展要求。
結果顯示性別占多數的群體中雙性化者更多。同性群體居多,競爭更為激烈,需要形成更為理想的個性品質來適應和發展,雙性化個體成為剛柔并進的最佳適應者。也可能由于異性群體過少,在集體活動中獨立成一個社會群體,逐漸分化形成多種社會功能的性別角色。
4.3性別占少數的群體(理工類女生、師范類男生)中未分化者更多
在社會交往中,未分化者會更傾向于采取被動方式。師范類男生和理工類女生中未分化者更多,一方面,缺少密切交往的同性伙伴,群體活動中的參與度相對較少,歸屬感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校園環境、氛圍更符合性別占多數的群體的需求,比如師范大學的社團中有專門為女同學設立的女生部,理工類院校則會舉辦各色男性喜愛的科技競賽、游戲爭霸等活動,因此少數群體易處于被動狀態。
4.4師范類男生比理工類男生女性化,理工類女生比師范類女生男性化
師范類男生男性化者少于、女性化多于理工類男生;師范類女生男性化者少于理工類女生??梢姡詣e占少數的群體較另一環境下的同性群體具有較多的異性特質。社會學習理論指出,性別是社會文化建構的,而非生物遺傳的。也就是說,性別的獲得在于社會生活過程的習得和社會文化所認可的價值內化而成。由此,當把性別分布失衡的校園環境看作性別行為發生和性別概念構建的社會群體,對社會反應的評價則基于多數人的行為準則。如師范類院校的活動更多會考慮眾多的女生群體,如彩妝講座等。在這一環境下,占少數的群體若具有更多的異性特質,則能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大環境。此外,文理科的專業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師范院校學生多為文科專業,多從事教育行業,需要較為溫和的性情。而理工院校學生多為工科專業,多參與工程操作與研究,需要較為剛強的性情。因此,師范院校的男生更女性化,理工院校的女生更男性化。
4.5建議及展望
由于性別比例分布不平衡環境下,學生的性別角色分布存在差異,高校可在選擇學生生源時,盡量均衡兩性比例,為學生開展性別角色的測量,有針對性的對不同性別角色個體提供輔導和幫助。由于被試量較大,少數群體數量較少,限制了研究的全面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對年級、生源等因素進行差異研究,與幸福感等的關系研究??偟貋碚f,本研究拓寬了性別角色研究范圍,對高校巧設環境、塑造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及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Caroll,J. L., Wolpe,P.R.Sexuality and Gender in Society.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付迎春,李嬌麗,劉宏偉.大學生性別角色調查研究.社會心理科學,2008.
[3]Waterman,A.S.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In:A.S.Water man(Ed.)Identity in adolescence:Processes and Cont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5.
[4]盧勤,蘇彥捷.對Bem性別角色量表的考察與修訂.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
[5]錢銘怡.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0,32(1):99-104.